“林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边区建立后自始至终开展的一项运动。”专家们首次完成了对陕甘宁边区林业史的研究,其主要成果刊登在了最新一期《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上。
重视林业是我党的光荣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成为抗日的总后方,人口净增40万~50万人,为了渡过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大生产运动,大量开垦荒地。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但总体而言,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陕甘宁边区时代在林业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是破坏大于建设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出台的许多林业政策、法令法规以及林业建设采取的众多举措等,都可以从陕甘宁边区时代找到雏形。今天的全民义务植树,依法治林,保护与开发并举,重视森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建设森林公园,举办展览会等等,都是继承和发扬延安传统之举。
向毛泽东汇报森林考察结果
1940年初,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和边区政府,决定组织边区森林考察团进行调查研究。乐天宇提出《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工作计划》,得到财政经济部部长李富春的重视并提供480元经费支持。
6月14日,抽调6人组成的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从延安出发,行程千余里,途经15个县,考察了5个林区,7月30日返回延安。了解了南泥湾、槐树庄、金盆湾一带的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并收集重要植物标本2000余件,提交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
据考察报告统计,整个边区森林面积约为4万平方公里,分布极不均匀。不容乐观的是:“因为近年人口的增加,正在进行着扫荡的砍伐呢!主要的便不是砍伐数量的大,而是砍伐得不平均,尤其是各河流上游的松柏林,因为材料较佳,砍伐得特别残酷。”报告警告,如果对目前仅有的这4万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不加以专门的管理和保护,“仍任其像近年来的任意砍伐滥伐、焚烧等,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整个边区将不免陷于极端气候的恶化和闹水荒的境遇”。
1940年8月22日,李富春激动地写下了阅后感言:“虽其中有再加考虑与研究之点,但已成为凡关心边区的人们不可不读的报告,已成为凡注意边区建设事业的人们不可不依据的材料。边区林务局的建立统筹林务,是迫不及待的工作。”他还向毛泽东当面作了汇报。第二年,边区政府成立了林务局,加强了对边区林业的管理。
无森林,造;有森林,保
1941年林务局成立后,重新修正《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办法》和《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并由边区政府公布。林务局还管理两个试验林场和一个苗圃。
1941年1月公布《陕甘宁边区三十年经济建设计划》指出:今后之林务,主要是在没森林的地方,建造气候林;有森林的地方,施行有计划的保护与开发供给工业及生活的原料。为此,边区政府投资十万元,进行造林工作。
共产党开全民义务植树先河
依靠群众开展全民性的绿化活动,也是陕甘宁边区的一大创举。1937年4月6日,西北青救会号召大家来植树,规定4月12日为植树日,要求苏区人民特别是青年儿童每人种5棵树,并介绍植树常识。
清明节那天,省级机关动员全体工作人员,在空地与公路两旁植树。从那时起,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一次群众性的大规模的植树运动。
1938年3月建设厅发出《关于发动党政军民植树造林》的通知。通知发出后,仅1938年全边区青少年就开荒1.7万亩,植树8.9万棵。
1939年以后,建设厅发布《延安机关部队学校的植树造林运动计划纲要》,希望各机关部队学校自动完成每人3株的任务,并要保活。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之先河。1938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动群众植树260万株。
毛泽东多次号召植树造林
延安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并号召植树造林。
1942年10月,他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中说:“发动群众种柳树、沙柳、柠条,其枝叶可供骆驼及羊子吃,亦是解决牧草一法。同时可供燃料,群众是欢迎的。政府的任务是调剂树种,劝令种植。”
1944年,他在《号召延安市人民开展“十一”运动》中要求:“每户种活一百棵树。”
1944年5月24日《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他提出“要帮助老百姓订一个植树计划,十年内把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秃山都植上树”。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找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绿化祖国”号召的思想渊源。
贺龙习仲勋签署布告护林
1940年4月边区党委、边区政府联合发布决定明确提出:广泛造林,应在本年新造林一百处,每处要植树一千株以上,各级区政府应与人民划定造林地区,解决树秧或树种之需要,并施行对新旧森林之保护,颁布森林保护条例,宣传全体人民遵守。
4月24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办法》和《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从理论上说,这是相当严格的森林保护条例。
1949年11月11日,林伯渠、贺龙、习仲勋等,联合签署了《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北军区司令部关于保护森林布告》。
重视林业教育和科技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十分重视农林教育,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边区农业学校和光华农场。
1939年7月,边区政府在延安南三十里铺开办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设农艺、园艺、畜牧三部和边区农业试验场。
在上世纪40年代初,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除开设公共课外,设有农业植物学、遗传育种学、农业病虫害学、森林学和园艺学等11门课程。1943年10月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之后成立了北方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以及森林专科学校,1949年10月并入北京农业大学,成为新中国林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后,延安大学农学院迁往晋冀鲁豫解放区,1948年6月建立了森林专科学校。学校学员采集植物40余科230余种标本供教学之用。乐天宇、徐纬英积累了大量资料,于1957年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陕甘宁盆地植物志》。
1940年2月末,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把许多有专业特长的人才抽调在一起,建立了光华农场。陕甘宁边区的林业工作也是从光华农场开始的。1945年边区政府还在延安建立了枣园、桃园两个小型的森林公园。
《解放日报》开专栏传播林业知识
在这一时期,《解放日报》在传播林业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边区政府派出干部,检查延安各界植树造林的情况,成绩优良者,通过《解放日报》进行表扬。专业人员在《解放日报》开辟专栏,还采取了编写小册子、举办讲座、学校教育、举办展览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推动边区农林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