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发布:引领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方向
根据方案,国家林草局将支持各地建设一批示范模式林,打造全国先进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机制措施。这些示范林将作为生态建设的标杆,引领全国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方案强调,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的核心,旨在实现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多效益和多价值。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应用,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国家林草局表示,将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
此次政策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新的阶段。未来三年,国家林草局将积极推动示范模式林的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机制措施,为全国各地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二、政策解读:深入理解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与意义
1.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一种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以及科技等手段的行为,涉及天然林和人工林。其目的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同时通过发展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物种,来长期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环境的需要。狭义的森林经营主要是对中幼龄林的抚育培养,包括抚育间伐、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等。
2.开展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务实举措。着力提高森林质量是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解决森林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必然选择。同时,对于建立科学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制度、建立有效的森林经营管理决策机制等具有深远意义。
3.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阶段性目标
到2025年,试点单位初步形成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决策机制,区域性主要类型的林分结构更加优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固碳能力得以增强。各省份初步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以提升森林质量为导向的政策、技术、投入和保障体系,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和技术标准。
4.《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
当前我国扩大森林面积空间有限,森林质量不高但提升空间巨大。全国中幼龄林面积比例接近2/3,急需抚育的中幼龄林面积占比高,提高中幼龄林质量尤为迫切。因此,必须将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质量倾斜,加强政策创新,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各地提高森林质量、调整林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
5.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历程和探索过程
6.开展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工作流程
7.试点单位确定及规模
2023年共安排试点单位310个,涉及28个省(市、自治区)和6个森工集团。试点单位的确定由各省区市林草主管部门主动上报、经专家论证认可后确定。试点任务规模拟定257.66万亩,其中中幼龄林抚育占主要部分。
8.推行可持续经营试点的工作原则
坚持先易后难、有序推进;政策创新、示范引领;质量导向、精准施策;科学经营、多措并举;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压实责任、奖惩并举。
9.可持续经营试点的主要内容
初步建立科学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制度;推动建立有效的森林经营管理决策机制;积极建立推进森林经营工作的保障机制;总结提炼多样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样板;探索国有林固碳增汇的经营模式。
10.政策创新
在森林采伐管理方面,按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经营措施实施森林抚育,采伐限额保障森林抚育需要,简化审批流程。在技术标准规定方面,对过密人工中幼龄林、纯林单一树种组成人工商品近熟林、不适地适树人工林等分别作出规定。
11.“分区施策”的原因
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状况等存在较大差异,需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确定不同的培育目的和利用方向,按区域制定不同森林类型的经营管理策略与经营管理模式。
12.抚育对象
包括优势树种与立地相适应且郁闭度大于0.8的幼龄林和中龄林等七种情况。
13.抚育措施
对于不同郁闭度的中幼龄林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如补植、透光伐、疏伐、生长伐等。对于景观林、遭受自然灾害和以培育珍贵树种或大径材为目标的林分等分别采取相应的综合抚育措施。
14.预期成效
试点单位初步形成森林经营决策机制,林分结构更加优化,促进天然林正向演替,各省建立政策、技术、投入和保障体系,总结提炼森林经营模式和技术标准。
15.应注意的事项
避免任务难以落地、经营措施不当、对停伐保护存在认识误区、借抚育之名行取材之实等情况发生,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专家组作用,建立成效监测技术体系,加大督导考核,运用奖惩和激励机制。
16.发挥专家组的作用
建立试点单位专家联系机制,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点对点服务,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森林经营单位建立产学研协作机制。
17.试点工作考核
将试点工作情况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对积极参加试点、实施成效突出的予以加分,对工作落实不力的予以调减,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严肃追究责任。
18.接受社会监督
19.体现生态惠民
通过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科学合理利用林木,发展碳汇经济,兼顾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融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做到生态惠民、改革利民、产业富民。
20.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以森林资源保护为基本前提,做好顶层设计,增强森林经营方案的法律地位和指导作用,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试点观察:多元经营模式促进生态经济共赢
1.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概况
2023年我国共安排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310个,涉及多个省份和森工集团。试点任务主要包括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森林经营方案制度、决策机制、保障机制,总结样板,探索国有林固碳增汇经营模式等。抚育对象明确,创新举措多样,如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和技术标准、推行森林认证和监管制度、深化林业改革和政策创新等。
各地涌现出多个典型案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七坡林场桉树纯林改造、福建武平南坊国有林场朱砂根种质资源繁育、四川雅安雨城区望鱼镇四方村“国有+集体”模式、浙江省庆元林场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模式等。
2.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多元经营模式探索
(1)“国有林场+”模式
国有林场在我国林业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创新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机制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协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国有林场改革,通过“国有林场+”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发展。
这种模式为林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资本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还能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林农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建立木质林产品碳汇方法学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机制,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国储林+碳汇林模式
“国储林+碳汇”开发模式具有重大意义。以淳安县为例,该县以国储林和碳汇林为切入口,积极探索“富林、富产、富民”的共富新路子。国储林的建设有助于保障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同时碳汇林的开发能够创造乡村绿色新财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淳安县在国储林建设中注重树种选择和林分结构调整,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同时,积极开展碳汇林项目,探索碳汇交易机制,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林业碳票模式
“林业碳票”是地方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有益探索。它将原本无形的森林生态价值转化为有形的资产,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林业碳票的出现,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经济激励手段。通过对森林碳汇的计量和评估,发放林业碳票,使森林所有者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这不仅提高了人们对森林生态价值的认识,也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森林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4)农林“产业+生态”模式
林下种植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林产业经营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有效途径。以蒙阴县为例,该县构建“兔—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在这个模式中,兔子养殖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生活能源,沼液和沼渣则作为有机肥料用于果树种植。这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林下种植还可以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的生态稳定性。
四、总结:迈向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未来
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是我国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发挥森林“四库”功能的具体行动。通过政策的引领、深入的解读和多元经营模式的探索,我们看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坚持科学经营、多措并举,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生态惠民、产业富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迈向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