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安市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江西吉安343000;2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南昌330045)
表1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指标体系
1)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转型是从以木材采运业为代表的林业第一产业,发展到以人造板为代表的林业第二产业,再发展到以森林旅游、自然教育和森林康养为代表的林业第三产业;在林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占比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占比先增后降,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23]。南方集体林区2000和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0.66∶0.31∶0.03和0.26∶0.47∶0.27。本文采用林业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衡量产业结构转型,反映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状况,占比越高说明该地区产业转型水平越高[13,21]。
2)劳动力就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是互相影响的,产业结构决定劳动力就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及时调整会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24]。随着林业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本文采用林业系统单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林业从业总人数比重衡量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反映地区林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状况,占比越高说明该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水平越高。
3)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对林业经济转型质量的衡量,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覆盖率反映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森林覆盖率衡量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森林覆盖率越高说明生态环境越好[25]。
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建设,3个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本文参考樊纲等[26]关于指数的形成方法以及Shannon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
1)指数计算。先设定基准年份(2000年)指标得分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和0,根据南方集体林区每个省(区)的指标值确定其在0~1的得分,形成与该指标相对应的单项指数,再由3个维度指数按照一定权重合成总指数。计算正向指标得分的方法如下:
(1)
式中:xij为第i个省(区)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max(xj)为与13个省(区)基年第j个指标相对应的原始数据中最大的数值;min(xj)为与13个省(区)基年第j个指标相对应的原始数据中最小的数值;λij为第i个省(区)第j个指标的指标得分。为了使各省(区)的指数评分与以往的年份相比,基期以后的年份最高和最低分允许大于1或小于0[26]。
2)权重计算。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其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以避开主观赋值产生的随机性,同时还能够处理多指标变量的信息重叠问题。计算公式及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指标数据的标准化。通过式(1)得到各类指标值λij,形成指标矩阵(λij)m×n,m表示样本省(区)个数,n表示评价指标个数。
第2步,计算第j指标下第i个省(区)的指标值比重pij:
(2)
第3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3)
第4步,计算各指标权重ωj:
(4)
式中:(1-ej)为第j项指标的效用价值,(1-ej)越大,指标的重要性越高,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第5步,计算各省(区)在不同年份的指数uij:
(5)
本文数据源于2000—2019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8年后为《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区)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之间差异较大,为避免出现异方差问题,将数据作对数处理后再进行回归分析。
1)被解释变量为林业经济转型水平。运用熵值法测算南方集体林区13个省(区)的林业经济转型水平,产业结构转型指标选取林业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13,21],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选取林业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林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24],生态环境建设选取森林覆盖率[25]。
表2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51降至2003年的0.45再升至2019年的0.90。进一步分析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化,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34升至2019年的0.74,由于长期禁止森林砍伐和控制木材产量,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三次产业朝着合理化的结构体系演变,表明近年来南方集体林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了林区经济转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林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先降后升,2000—2003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基本未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向林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流动导致从业人数下降,这也是该时期林业经济转型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图1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变化趋势
为探究林业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基于南方集体林区13个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运用Stata15.1软件对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利用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检验,结果显示VIF小于10,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影响不大。然后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rob.>chi2=0.000,表明拒绝随机效应模型,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考虑到各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方程回归时选择控制地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似然值和显著性水平均显著,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表3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实证回归结果
不同水平下,林业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可能不同[9]。由表4模型测算结果可知,转型水平较低阶段(模型1-1)主要受技术水平、森林资源、人才资源、经济水平、城镇水平和工资水平影响,转型水平较高阶段(模型1-2)主要受制度创新、林业投资、森林资源和工资水平影响。林业发展最早依靠森林资源,主要是林木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随着森林资源减少,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处于林业经济转型早期阶段,转型水平较低,依赖技术水平提高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林业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逐步向综合提升转变,林业经济转型水平提高,此时制度创新和工资水平发挥关键作用。此外,各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差异较大,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对各方面均会产生影响,森林资源较少地区(模型1-3)林业经济转型受制度创新和技术水平影响显著,森林资源较多地区(模型1-4)受技术水平、森林资源、城镇水平和工资水平影响显著(表4)。
表4南方集体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分样本回归结果
立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本文从产业结构转型、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3方面构建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林业经济转型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究促进其林业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如下:
1)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2003年有所下降,转型平均水平从2000年的0.51降至2003年的0.45再升至2019年的0.90。林业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呈稳定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均呈上升趋势,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林区经济转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林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先降后升,导致该时期林业经济转型水平下降。
2)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主要受制度创新、林业投资、技术水平、森林资源、城镇化水平和林业系统工资水平的影响。林业投资、技术水平、森林资源和林业系统工资水平对林业经济转型具有积极驱动作用,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冲击和城镇水平提高则会对林业经济转型发展产生一定阻碍作用。
3)不同水平下林业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存在差异,转型水平较低阶段主要受技术水平、森林资源、人才资源、经济水平、城镇水平和工资水平的影响,转型水平较高阶段主要受制度创新、林业投资、森林资源和工资水平影响。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对各方面均会产生影响,森林资源较少地区林业经济转型受制度创新和技术水平影响显著,森林资源较多地区受技术水平、森林资源、城镇水平和工资水平影响显著。
3)加强林区人才储备,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林区管理水平,加快林区经济转型的速度与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以及重点引进新型产业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优化林区人力资源结构,不断提升林区劳动力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助力林区经济转型发展。
4)加强森林经营,丰富地区森林资源。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另一方面,培育长寿命的大径级树木,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蓄积量和生长量。进一步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完善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同时,发展现代林业经济,促进林业生产和林农增收,维护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
5)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林农生活水平。南方集体林区实现林业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加强林区配套设施建设。从通讯、医疗和交通等方面,全面改善林区人居环境,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减少城镇化进程中对林区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6)增强林业与新型服务产业结合,有效带动林业第三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合理规划度假山庄和森林公园等第三产业部署,将第三产业与现代互联网、自媒体网络相融合,建设新型服务产业链,提高林业第三产业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南方集体林区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森林蓄积量,优化生态环境,增加林农收入。根据科学和循环发展原则,实现绿色发展,将生态建设作为发展重点,把握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推进林农结合式发展,发展林药、林果间作等种植模式,增加基层林农收入。开展人工造林,优化林业景观和生态效应,进一步提升林业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