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1.07.28
一、林业概况
(一)机构概况
1、机构设置
嵩县林业局是县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位于县城嵩州路450号。内设办公室、人事股、后勤服务中心、营林股、天保办、项目办、绿委办、林政股、法制室、林业技术工作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防火办、林地办、林政野生动物稽查队等股室,有干部职工62名;下设森林公安分局、木材检查站、林木种子站、林业科学研究所、林果业开发集团公司、林产品公司、陶村林场、五马寺林场、王莽寨林场和16个乡(镇)天然林保护工作站等24个二级机构,干部职工660名。每年需工资经费981万元,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经费178万元,合计1159万元。目前在编人员179个,超编人员267人;每年县拔经费372万元,缺口787万元。
2、获得荣誉
二、森林资源
(一)森林资源概况
据2007年二类调查:森林覆盖率62.96%。林木绿化率67.89%。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1063.8984万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926.3833万立方米,疏林蓄积0.9289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136.4665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0.1197万立方米。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21.1万亩,占县域面积的71.12%。1、有林地278.5万亩,分别占县域和林业用地面积的61.7%和86.7%。其中乔木林地278.2万亩;竹林0.3万亩。2、疏林地1万亩,占林地面积的0.3%。3、灌木林地20.8万亩。其中灌木经济林5.6万亩,占27%;其它灌木林15.2万亩,占73%。4、未成林造林地3.9万亩。其中人工1.9万亩,占49%;封育2万亩,占51%。5、苗圃地0.06万亩;6、无立木林地1.3万亩。7、宜林地14.2万亩。8、辅林地1.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0.4%。
(二)植物资源
1、种类
据1981年在五马寺林场考察和县区规划调查,全县共有维管束植物168科742编1991种、其中木本植物449余种、药用植物600余种、油料植物48余种、淀粉植物38余种、工业原料植物51余种。
主要木本油料树种有:油桐、核桃、黄楝、凉子、漆树、乌桕、山杏等。
干鲜果经济林树种有:板栗、皂角、银杏、柿、枣、苹果、梨、桃、杏、弥猴桃、山葡萄等。
药用树种主要有:山茱萸、山楂、杜仲、花椒、望春花、构杞、木瓜、桑、五倍子、五味子、连翘、黄柏等。
适宜编织植物主要有:淡竹、苇子、紫穗槐、簸箕柳、牧荆、杭子梢等。
林间杂灌木主要有:杜鹃、黄栌、珍珠梅、六道木等。
林间杂草主要有:羊胡子草、竹叶草、黄背草、苔草、蒿类等。
中草药类有:天麻、柴胡、朱苓、金钗、苍术、元胡、山药、桔梗、冬花、大黄、菖蒲、丹参、香附子、何首乌、黄芪、百合等。
还有猴头、鹿茸、木耳、蘑菇等食用菌和拳菜、黄花菜等山野菜。
2、珍稀保护植物
划归国家一类保护植物的有:银杏、水杉、南方红豆杉。划规国家二类保护植物的有:香果树、连香树、狭叶瓶耳小草、大果青千、秤锤树、水青树、山白树、杜仲、独花兰、麦吊云杉、秦岭冷杉、厚朴、楠木、野大豆、黄檗、水曲柳、核桃揪。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在我县分布有:青檀、领春木、华榛、黄连、紫班牡丹、八角连、天目、天竺桂、天目木姜子、银鹊树、金钱槭、紫荆、刺五加、猬实延龄草、无啄兰、天麻等25种。
河南重点保护植物在我县分布有:香榧、蜡梅、猕猴桃、杜鹃、冷杉、伏牛确斗,华山参、巴山冷杉、三尖杉等。
3、古树
据2008年调查,我县共普查登记古树985株,共分21科、29属、39个树种,分布于全县16个乡镇、151个行政村。其中,500年以上国家一级古树305株,300-499年国家二级古树202株,100-299年国家三级古树326株,名木2株;散生木835株,古树群4处、古树150株。
三、动物资源
经1998年野生动物调查:我县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237种,隶属4纲29目68科,占河南省的53.3%,占洛阳地区的69.3%,其中鸟类173种,占洛阳地区总种类数的72.39%,隶属17目42科,主要分布在陆浑水库和西部、南部山区;兽类35种,隶属7目16科;两栖类7种,隶属2目4科,遍布各地;爬行类22种,隶属3目6科,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山区。
2、珍稀保护动物
我县共有被保护动物38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分别是:金钱豹、梅花鹿、金雕、黑鹳。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4种,有黄嘴白鹭、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黄爪隼、红隼、勺鸡、红腹锦鸡、雕鸡、原麝、斑羚、猕猴、水獭、大鲵、苍鹰、灰鹤、马鹿、灰背隼、红脚隼、燕隼、鹤鹰、松雀鹰。
属省重点保护的22种,分别是黑斑蛙、飞鼠、豪猪、青鼬、豹猫、草鹿、狍、苍鹭、姬啄木鸟、三宝鸟、黑枕黄鹂、红嘴鸦、画眉等。
列入珍稀动物的有11种,分别为金钱豹、黑鹳、梅花鹿、金雕、猕猴、马鹿、大鲵、水獭、大天鹅、小天鹅、灰鹤。
四、造林绿化
(一)荒山造林
(二)通道绿化
(三)义务植树
1986年以来,我县坚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把每年3月作为全民义务植树宣传月,3月12日作全民义务植树日。义务植树节期间,县绿化委员会下发文件,确定县直单位义务植树地点和组织方式等,并号召各乡镇认真开展义务植树。林业局负责规划,安排苗木和部分工具等。历届县四大班子领导坚持亲自参加义务植树,并发表电视讲话,号召全县大力开展义务植树。1996年以来县先后把县直单位植树地点选在田湖九皋山、八达河、闫庄焦涧川、纸房吕沟、大章杨庄、何村口河等地,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积极参加了植树活动。1998年以后鉴于单位干部职工植树质量较低,因工作无法参加等原因,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实行了收缴绿化费制度,即不能参加义务植树的按每人10元绿化费,由林业局收取,并组织群众代栽。2005年以来,为提高义务植树质量,在植树节前后,号召全县广大干部职工每人捐款100元,由县绿化委员会收取,并组织造林专业队代栽,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封山育林
1986—2000年以前我县封山育林工作开展力度不大,很多村组只是大概划定一个区域,号召封山育林,缺少实际科学设计,护林人员及待遇很少落实。2000年7月县政府下发文件,对全县41个行政村的14.6万亩包括生态工程造林和世贷款项目造林在内的区域实行封山育林,并落实了一部分管护人员和待遇。2001年天保工程实施后,封山育林得到重视。每年封山育林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做到了图、文、表齐全,在封山育林区四周围上了钢丝栅栏,在区域内开展侧柏、板栗等植苗补植造林,并开展橡子、油桐、臭椿等直播造林,封育效果十分明显。
(五)工程项目造林
1、退耕还林
至2008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9.07万亩,涉及全县16个乡镇,308行政村。其中退耕还林5.97万亩、荒山配套造林10.1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2002年完成退耕地还林2万亩,荒山荒地造林3万亩;2003年完成退耕地还林2.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3.2万亩;2004年完成退耕地还林0.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5万亩;2005年完成退耕地还林0.8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0.6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2006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0.8万亩;2007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0.5万亩;2008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0.5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
退耕地还林5.97万亩,涉及全县16个乡镇、305个行政村,2.53万户,8.4万人。七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6377.12万元,其中,种苗和造林补助费998.5万元,生活补助资金702.254万元,粮食补助资金4635.774万元,完善政策资金40.592万元。
累计培植速生用材林3.97万亩,其中杨树3.15万亩、刺槐0.38万亩、椿树等其它速林0.44万亩;干果经济林4.62万亩,其中柿树0.41万亩、大枣0.02万亩、核桃1.56万亩、板栗1.11万亩、花椒1.10万亩、其它干果0.42万亩;水果经济林0.63万亩,苹果0.03万亩、梨树0.08万亩、杏树0.11万亩、桃树0.12万亩、李树0.27万亩、葡萄0.02万亩;油桐1.25万亩,山茱萸1.04万亩,皂角0.5万亩,侧柏、栎类等其它树种4.06万亩。
2、中德财政合作河南省农户林业发展项目
中德财政合作河南省农户林业发展项目总投资1200万欧元,合人民币1.2亿元;其中,德方援助600万欧元、合人民币6000万元,中方配套资金6000万元人民币。中方6000万元配套资金分5年进行,其中省级1200万元,市、县各配套1500万元,以项目管理人员工资作为劳务折抵1800万元。
中德财政合作河南省农户林业发展项目从2008年开始在我县实施,涉及田湖、闫庄、大坪、饭坡、九店、黄庄、纸房、德亭、大章、旧县等10个乡镇186个行政村。累计完成参与式规划110个行政村1765户、规划营造林小班662个、签订营造林合同662份,通过县级自查及省监测中心监测,合格小班615个面积4481.2公顷,其中新造林498个小班面积1333.7公顷、封山育林117个小班面积3147.5公顷。
项目实施以来,省项目办累计拨付中德项目配套资金603.06万元、设备及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62.29万元。截止2009年底累计完成各类项目支出334.58万元,其中种苗支出153.49万元、其它材料费2.86万元、劳务费支出123.15万元、项目运营费用53.08万元、水保工程设计费2万元。
(六)重点工程
为发挥重点工程的辐射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我县大搞林业重点工程和精品工程建设,这些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1、环陆浑水库绿化工程
陆浑水库建于上世纪50年代,控制总流域面积3740平方公里,库容量13.4亿立方米,是黄河四大调洪水库之一和洛阳市重要水源地,生态地位重要,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把环陆浑水库绿化工程作为林业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工程。
在工程规划上,坚持高标准、多层次、立体化绿化,以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林为主,兼顾发展经济林。在淹没线以上50—100米,栽植生态林;沿线耕地内栽植桃树、核桃等经济林;对环库公路进行高标准绿化,以常绿树种为主,栽植四行以上雪松、女贞,搭配木槿、百日红、黄杨球等花灌木,坡面分层栽植夹竹桃、迎春花、木槿。县城后山建设环城森林公园,使陆浑水库周围形成绿色屏障。
在质量保证上,推行工程招标造林、专业队造林,县林业部门全程监理,统一验收,根据成活率分年度付款。对所有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严格按标准验收,严把挖穴关、苗木关、栽植关、浇水关,达不到要求的坚决责令返工。水利部门对造林配套供水,树栽到哪里水供到哪里,确保绿化效果和成活率。
2、洛栾快速通道绿化
五、特色林业产业
(一)山茱萸(山芋肉)
山茱萸原产于我国,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树种。其果实种皮——枣皮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可健胃、滋补肝肾、回阳救脱、治贫血、腰痛,治疗神经和心脏衰弱等病症。在中药汤剂配方及中成药生产中,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杞菊地黄丸等成药,均以枣皮为主药,远销东南亚及国内医药市场。除药用外,还可制作食品饮料,如果酱、果冻和蜜汁等多种食品。以枣皮为主药的中国养生酒,能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全身机能,对阳萎不起,未老先衰,腰痛酸困,脾肾虚亏,男女不育之症有良效。
(二)板栗
我县板栗主要分布于以车村、白河、木植街、黄庄、旧县等嵩南乡镇,以车村最为中心。主栽品种有豫罗红、确山栗等,全县板栗面积0.97万亩,其中结果0.55万亩,年产量0.275万吨。产值1650万元。主要产地为车村、白河、木植街等3个乡镇,已形成产业基地。果实主要销往洛阳、郑州、湖北等地。
我县板栗大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是94—95年结合造林灭荒活动,全县大面积栽植一次;二是2001年—2002年期间,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全县大面积栽植。其余均以野生资源改接为主,特别在嵩南的深山区村,1987年以来,每逢春季嫁接时期,男女老少均上山改接野生资源,夏秋季割灌除草,成为一种农时,每年嫁接板栗都在5—10万株。
我县嵩南山区由于海拔高、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极适宜板栗生长,而且所产板栗品质较好,每年价格都稳中有升。洛阳、信阳等地客商都入园抢购,若加强管理可成为嵩县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嵩北时令鲜果
嵩县时令鲜果基地集中分布于何村乡黄寨川、贾寨川,大坪乡南大岭三处,总面积1.9万亩,年产量850万公斤,年产值850万元左右。每年果品成熟交易期在5—9月份,三地群众依靠时令鲜果走上了致富路。
我县嵩北时令鲜果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我县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和暖温带南缘,气候条件既适宜桃、李、杏等时令鲜果生长,又使所产时令鲜果往南方市场销售距离最近。因此,每年湖北、湖南、广东等客商都愿意到我县购买时令鲜果。
近几年,县抓住这一发展优势,引进推广了黄金梨、雨花露、日本紫李等梨、桃、杏、李新品种50余个。在大坪、何村、饭坡等地规模发展时令鲜果近5000亩,初步形成了嵩北的时令鲜果基地。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嵩县时令鲜果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四)银杏
(五)速生杨树丰产林
(六)其他经济树种
1、柿树
柿树全县总面积1.99万亩,其中结果树1.7万亩,年产果0.425万吨,产值382.5万元。主要分布在九店、饭坡、闫庄、田湖、大坪、何村、纸房、城关、德亭、大章、黄庄、旧县、库区等13个乡镇的丘陵地区。主栽品种有牛心、四沟、赭野、鸡鸣等9个涩柿品种;次郎、富有等3个甜柿品种。据调查,我县柿树年产量虽有大小年之分,但产量增降幅度不大。柿果以农民自产自食为主。因柿果成熟季节,正是三秋大忙之时,加上主要劳力外出务工,又因无人进村收购柿果,部分果实就烂掉在树下。收到家的柿果加工柿饼的也很少,虽然柿饼价格较高,不加工的原因一是劳力少,二是没有加工机械,三是受天气影响,遇阴雨天易烂掉。多年来除县城有商贩收柿果销往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外,基本上无人进山、进沟、进村收购。柿果价格因品种而宜,每公斤价在0.8-1.6元之间。
2、油桐
全县油桐面积7.83万亩,其中结果6.0万亩,年产量0.24万吨,产值288.0万元。主要产地为黄庄、木植街、纸房、何村等6个乡镇。近几年来油桐籽价格有所回升且价格基本稳定,每公斤桐籽收购价在1.2-1.8元之间。
3、李子
李树全县总面积0.73万亩,其中结果0.65万亩,年产鲜果0.4875万吨,产值487.5万元。主产区为何村、城关等2个乡镇。2005年引进推广建立杏李丰产园2500亩,对提高我县果品的档次和质量,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高档水果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水果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加果农的经济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
4、核桃
全县核桃3.17万亩,其中结果树2.5万亩,年产果实0.075万吨,产值900万元。主要产地车村、白河、木植街、黄庄、德亭等5个乡镇。
5、桃
桃总面积0.35万亩,其中结果0.32万亩,年产量0.32万吨,产值320万元。主产地为何村、城关、大坪等3个乡镇。
6、槲栎
槲栎总面积3万亩,年产槲叶0.03万吨,产值300万元。主要出口日本作食品包装,主产地车村镇。槲栎林1980年前主要放养榨蚕。
7、花椒
花椒全县总面积3.45万亩,其中结果3.0万亩,年产花椒0.0525万吨,产值1050万元。主要产区为九店、黄庄、木植街、库区等4个乡镇。花椒主要销往郑州、湖北等地。
8、生物质能源林——黄连木
嵩县黄连木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为野生的片林或散生木,全县面积约2.5万亩。主要分布于黄庄、九店、纸房、何村、大章、德亭、饭坡等乡镇。黄连木种子可榨食用油,曾是山区群众的主要食用油。正常年份总产量约30万公斤,产值20万元。豫西地区春夏季节十年九旱,严重影响黄连木种子的收成。其次是黄连木不是纯林分布,混交于其它树种之间,且有林下木生长,给虫害防治造成困难。三是采收种子困难,只能人工上树采捋种子。四是当前经济价值太低,每公斤籽能卖1.5元左右,不能刺激群众采收的积极性。
9、、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
我县经济林产品主要是销售原产品或果实,没有形成加工链条,没有深精加工的规模企业,基本上没有附加值。生产的果实大多是现收现卖,没有贮藏设备。据调查,我县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仅2家,主要加工槲叶等林副产品。一家是1982年建厂的洛阳百合轻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700万元,年产值2900万元,2006年营业收入2882万元,增加值1100万元,上交税金73万元。一家是建于1997年的洛阳山珍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800万元,2006年产值3100万元,营业收入3100万元,增加值1050万元,上交税金69万元。2个厂年加工槲叶300吨,出口日本作食品包装。该项目自上世纪80年代开发以来,已成为车村镇农民林副产品的一项固定性收入。
六、森林资源管护
(一)林政管理
1、木材采伐、运输管理
2000年以前,林木采伐一直按县编制的采伐计划和省、市下达的采伐指标进行限额采伐。2000年,嵩县实施天保工程,木材全面禁伐,对重点工程建设确需采伐人工林的,按一事一报原则,上报国家林业局批准执行。
木材运输历来凭木材运输证通行。92年前,我县设有何村、木札岭、黄庄、田湖四个竹木检查站,负责木材运输监督管理。1992年,县政府根据豫政[1992]59号文件精神,将何村、黄庄、木札岭三个木材检查站更名为森林资源管理站,在田湖毛庄、白河马路魁新建两个森林资源管理站;1995年,建立闫庄森林资源管理站;1996年,省政府以豫政[1996]42号文件撤销原有森林资源管理站,只批准设立何村、木札岭两个木材检查站。1996年,县政府批复在黄庄、田湖、闫庄、白河设立嵩县林政野生动物稽查一、二、三、四分队,继续担负木材运输管理职责。
2、林地管理
1993年8月,林业部发布施行《林地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林业局率先在全市成立林地管理办公室,开始对林地进行专项管理,林地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
3、护林情况
1998年7月1日新《森林法》正式实施。每年3月份和11月份,县委、县政府、林业局都要组织开展《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林业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印发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张贴、书写护林防火及林木保护布告、资料、标语,使林业政策法规、深入人心,促进了护林工作的开展。
2001年3月,县天保工程管护动员誓师大会之后,全县400名农民护林员,120名乡级护林员和82名森林资源管理站护林员正式上岗护林,完成了县、乡、村三级护林网络建设。
林业局组织森林公安和林政管理人员开展打击毁林犯罪专项斗争和治理林区热点问题的专项治理活动。通过公开打击和集中治理,扩大教育,震慑了犯罪,稳定了林区秩序。
4、林业规费征收
(1)育林金
1988年前育林基金征收由每立方米36元固定征收。1988年河南省林业厅、财政厅《关于木材开放后有关育林金征收、使用、管理问题的通知》([88]豫林计字第3号)下发后,育林金改为按木材销售价15%向买方征收,一直持续至今。
(2)农林特产税
1996年8月,由县政府委托林业局代征农林特产税,税费按木材销售价8.64%征收。2003年,农林特产税停止征收。
(二)森林防火
嵩县森林防火期为每年11月1日至翌年4月30日。每年进入防火期前,县、乡政府和林业部门都及时调整护林防火指挥部,开展护林防火大宣传活动,制定防火预案和扑火训练。进行护林防火集中检查,对重点火险区进行封山戒严。1999年起,县制定了护林防火十项规定,明确了各项防火措施。县护林防火指挥部还和县交通、教育、地矿等部门联合对特殊群体防火教育进行专项部署,分解责任,保证了防火安全。
2000年以来,全县无重大特大森林火灾发生。
(三)病虫害防治
1986年,县森防站成立,设置专职检疫员2名,现增加到4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1人。每年全县进行1-2次种苗产地检疫调查,产地检疫率达到86%以上,有效控制了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蔓延,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用苗安全。
全县共设立森林病虫害测报点10个,固定测报样地10个,临时样地40个,测报监测代表面积242万亩,监测覆盖率85%,定期发布《森林病虫害情报》。森林病虫害有:1987年泡桐大袋蛾大发生,田湖、闫庄、大坪、城关、库区、纸房等乡镇发生面积4000亩。1989年泡桐叶甲爆发,陶村林场、城关镇发生面积2000余亩,70%叶果被蚕食。同年泡桐网蝽发生面积3000亩,壮如火烧,林业局组织各乡镇开展了防治病虫害工作。1998年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树卷叶螟并发,田湖、闫庄、纸房、旧县、德亭等乡镇发生面积6000亩。2000年五马寺林场华山松大小蠹危害严重,省、市、县各级高度重视,投入15万元资金,开展了工程治理,效果明显。
(四)天然林保护
1、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全面停伐2001年3月1日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实施后,全县268万亩天然林全面禁伐。截止2003年底,全县共调减商品材产量7.8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14.7万立方米。
2、天然林管护全县规划管护责任区430个,聘用责任区护林员430人。在主要进山口建立护林防火检查点44个,配置护林员140人。在交通干线建立森林资源管护检查站9个,配置护林员82人。森林防火期配置防火期普查员51人,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护林防火网络,确保268万亩天然林资源安全。
3、天保工程区造林绿化2001年度在饭坡、田湖、大坪、何村、纸房、木植街、车村、城关8个乡镇封山育林1万亩,完成机械围栏建设7200米,设立封育标牌30个,补植补造3549亩。2002年度在黄庄、大章、旧县、何村、城关、纸房6个乡封山育林1.5万亩,完成机械围栏建设13500米,设立封育标牌38个,补植补造4450亩。2003年在德亭、大章、旧县、何村、闫庄、纸房6个乡镇封山育林2.4万亩,完成机械围栏建设17400米,设立封育标牌33个,补植补造8440亩。2002年6月完成飞播造林5.7万亩。其中2.8万亩为油松和侧柏,2.9万亩为油松、侧柏、臭椿、黄楝、荆条和黄栌。
4、富余人员分流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共安置富余职工371人,其中一次性安置171人,从事森林旅游98人,森林管护52人,林业育苗6人,多种经营19人,下岗待就业25人。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我县实施以来,全县新增森林面积10.5万亩。活立木蓄积净增60万立方米,完成育苗面积1800亩,建立护林防火检查站70座,防火仓库5座,了望台8座,配置各种防火器材6000余件,保证了天然林安全。实现了工程区内林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调整目标,其成功做法受到了上级肯定。
(五)森林公安
七、国有林场
嵩县由于森林资源丰富,从20世纪60年代,省林业厅便在嵩县设立伐木场和林场,演变至今保留3个国营林场。林场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而且成为豫西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特别是93年以来,为全县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了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1、嵩县五马寺林场
该场地处秦岭东伸余脉伏牛山腹地,山势走向由西向东逐渐递减,一般海拔在1100—1900米之间,最高峰玉皇顶海拔2216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最高气温43.6℃,最低气温-19.3℃,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61.3毫米,无霜期170天。土壤为棕壤,成土母岩主要有花岗岩、片麻岩、沙页岩等,PH值6.0左右,呈微酸性。
2、王莽寨林场
土壤为花岗岩母质上自然风化而成的山地棕壤,厚度在25-60厘米之间,PH值6-6.5,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多雨,冬季严寒多风。平均降雨量812毫米,多集中在7-9三个月,年平均气候9.4℃,全年无霜期192天。
林区植被属天然次生林型,树木种类繁多,主要乔木树种有青冈、白栎、枫类、榆类和人工改造的油松、日本落叶松、泡桐等;灌木及草木有胡枝子、连翘、黄栌、羊胡子草、铁杆蒿、山菊花、苍术、菅草等;野生动物有豹子、香獐、青鼬、羚羊、水獭、猫头鹰、灰山雀、啄木鸟、八哥等,稀有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有水曲柳、杜仲、山茱萸、五角枫、青冈、白栎等。
林场总经营面积4635公顷,其中有林地4200公顷,建场以来人工造林面积155.5公顷。林木总蓄积量26万立方米,其中人工林蓄积量5.5万立方米。
2001年,以王莽寨林场为依托建立了天池山森林公园,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全面禁伐,林木由用材林转变为生态公益林,林场的主要业务由原来的营林生产变为森林管护。
3、陶村林场
森林属天然次生林,主要乔木树种有栎类、阔混和人工改造刺槐、油松、泡桐、栎树、杨树。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山杏、合欢、常梨、野葡萄、羊胡草、黄背草、蛇、鹰、雉鸡、啄木鸟、大山雀、杜鹃、刺猬、黄鼬、野猪等;药用植物有柴胡、葛根、荆芥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黄金、钼等。
林场有林地4066.1公顷,其中防护林1915.5公顷,用材林2150.6公顷。林木总蓄积12.78万立方米,其中人工林蓄积4.93万立方米。建场以来,累计造林面积236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113公顷,次生林林分改造面积286公顷,生产木材18026立方米,总收入236.7万元。
天然林保护工程起动后,林场加大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5人。林场加大护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职工生活住宿条件。林场累计投资96.4万元,维修林区公路36公里,修建混砖结构护林房、办公楼、建筑面积3201平方米,林场林木由用材林转变为生态公益林,主要业务由营林生产变为森林资源管护。
名词解释
1、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2、郁闭度
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简单的说,郁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3、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
即国家森林资源调查。在国家林业局组织下实施,复查间距期为5年。其目的是通过查清全国或省、自治区的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变化情况,为制定全国林业方针、政策,制定全国和各省区及大林区的各种林业计划、规划和预测资源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这类调查以省、市、区或大林区为单位进行。
4、二类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二类清查)
此类调查是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地州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在林业生产单位内进行。复查间距为10年。其目的是为林业基层单位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检查经营活动效果,编制或修订森林经营方案及有关规划提供依据。这类调查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要落实到小班,其准确度优于一类调查。
5、小班
是指在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时将森林按不同的权属、土地类别、起源、森林类别、林种、优势树种组、龄组、郁闭度等级、立地类型、经济林产期(经营集约度等级)和林业工程类别等划成不同的小区,每个小区称为小班。小班是森林区划的最小单位。
6、天然林
在没有人为参与的情况下形成的森林。
7、人工林
指在适合栽植林木的各类土地上用人工植苗、插条或直播等方法形成的森林。
8、天然次生林
原始林或人工林,经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借助自然力量恢复起来的天然林。
9、蓄积量
单位面积林地上所有活立木材积的总和,以立方米为单位。
10、胸径和地径
一般胸径指树木离地面1.3米处树干的直径;地径指树木离地面20厘米左右处树干的直径。
11、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2、林地
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