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水分移动的方向;
(3)细胞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4)气孔蒸腾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5)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
2、植物的矿质营养
(1)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养分的可利用形态,缺素症状;
(2)离子跨膜运输方式及机理;
(3)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养分过程及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矿质的影响;
(4)农业生产中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3、植物的光合作用
(1)叶绿素的性质及光合作用的机理;
(2)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
(3)光能利用率与作物的生物产量的关系。
4、植物的呼吸作用
(1)主要呼吸途径的生化历程:EMP、酒精发酵、乳酸发酵、三羧酸循环及戍糖磷酸途径等;
(2)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代谢;
(3)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4)种子、果实的安全贮藏与呼吸作用。
5、植物生长物质
(1)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生长调节剂的基本概念;
(2)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合成及作用机理;
(3)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6、植物的抗逆生理
(1)逆境下植物的形态结构变化与生理生化代谢的变化;
(2)温度、水分、盐分对植物的伤害及植物抗性的机理与途径;
(3)逆境生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途径。
(三)植物学部分
1、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植物细胞的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2、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叶的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3、植物的繁殖
(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4、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
(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藻类植物的生活史。
(4)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
(5)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6)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7)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分类原则。
(8)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9)植物起源与演化趋势;维管植物营养体的演化趋势;有性生殖的进化趋势;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10)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土壤学》,孙向阳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
《植物生理学》(第7版),潘瑞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植物学》(第2版),方炎明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年。
原标题:海南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与招生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