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唯一的林业高职学院。学院创建于1956年,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为适应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2001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甘肃省林业学校改建为高职学院。
学院设有林业工程、园林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信息工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机电工程8个教学系和基础部、思政部、体育部3个部,开设40个专业。
先进的办学理念
学院立足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确立了“稳定规模抓质量、强化内涵图发展,突出技能促就业、立足林业创特色”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创建全国特色高职学院的发展目标,形成了“抢抓机遇、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和“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学院氛围,秉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爱校如家”的优良传统,以服务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不断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深化教学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强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开展集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使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完善的办学条件
学院校区占地面积550亩,建筑面积达20.88万平方米,办学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建有各类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基地63个,固定资产总值1.924亿元,图书馆藏书48.28万册。
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按照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设施设备生产化的原则,紧扣课程体系、紧扣实训任务、紧扣生产过程、紧扣真实工作、
紧扣职业要求,建成了一批融职业训练、教学科研、技术交流、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58万元支持建设的生物技术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筑装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成,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实现“一体化”教学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3S实训中心、林业遥感技术实训基地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达到了领先水平;有近三十年历史的树木标本室于2000年加入英国皇家邱园植物园网络系统,并被编入《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
优秀的教师队伍
学院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坚持“内培外引、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方针,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19人,其中专任教师251人,“双师型”教师136人,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84人,中级职称104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49人;聘请校外兼职教师300人。有4名教师获得甘肃省“园丁奖”;有2名教师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1名教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梯队,1名教师入选天水市领军人才。现建成院级教学团队9个,其中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3个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鲜明的专业特色
学院把专业建设作为体现办学特色的重点,针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及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专业改革,以林业技术等优势专业为切入点,对准关天经济区重点建设领域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突显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以林业类专业为特色,以测绘土建类、资源环境类、服务管理类专业为骨干”的专业格局。其中,林业技术、水土保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4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森林资源保护、园林工程技术2个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的建设专业,并获得了600万元的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建成院级特色专业7个,其中林业技术专业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学院致力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建成院级精品课程38门,其中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0门,并建成了各专业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务实的教学改革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类高职院校,学院立足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实际,努力探索和创新林业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依托行业、联姻企业”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行“校企合作、校站合作、校场合作、校局合作”的专业建设模式,在示范校建设中创新形成的“模块菜单、循环实训”、“校站合作、项目代训”、“做学结合、双线推进”和“3.5+1”等四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实践,形成了全院各专业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开展产学合作,共与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性的产学合作关系,搭建了与专业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基础平台,实现了教学与生产、职业能力与发展能力、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紧密连接。
活跃的科研工作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近五年,教师承担各类科学研究项目67项,其中,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天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教育厅级奖4项;参与技术研究获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290余篇,其中EI收录12篇;出版教材、专著160余部。在教学实践中,学院教师还发现命名了天水合欢、黄花杠柳、文县卫矛、狭叶卫矛、粉皮河北杨等5个树木新种,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学院还创办了学术刊物《甘肃林业高职教育》,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及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
富有特色的思政工作
广泛的社会服务
学院充分发挥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生产示范、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为林业增效、农村发展、林农致富服务。学院被甘肃省人事厅批准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每年完成2600余人次的继续教育工作。学院建立了“国家林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天水市第九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站”等职业技能鉴定及培训机构,从由校内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和培训扩展到天水市及周边地区,为其他学校学生、社会从业人员、行业、企业职工提供服务,拓展了服务范围,增加了鉴定工种,加大了服务力度。近年来,开展了59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完成了12800多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
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大力开发新的培训项目,积极为周边地区林农及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后举办了“农民创业培训班”、“麦积山风景区管理人员培训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培训班”、“园林工程技术及施工培训班”、“华天科技应用电子技术岗前培训班”、“清水县阳光工程计算机培训班”、“植物育种、栽培技术培训班”、“全省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培训班”等,培训林农及企业(行业)员工5000多人次;先后参与完成了“天水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环境工程设计及施工”、“成县林业局、徽县林业局、康县林业局、文县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院的二类资源清查”、“重庆市地形图矢量化”等20多个项目。其中,林业技术专业师生共同承担完成的二类资源清查项目,为学院创收148万元,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丰厚的回报。以此为依托,面向全省开展科技服务,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又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校地、校企“互惠双赢”,并成功举办了全国林业类院校协作会议等10余次全国及省内职业教育的学术研讨、校际交流会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良好的就业形势
在办学实践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的成功之路。学院1994年被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1995年被原国家林业部评为“全国优秀中等林业学校”;2001年7月升格为高职学院。“十一五”以来是学院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在2007年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获得了“优秀”的评估结果;2007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08年9月,升格为副厅级建制;2010年6月,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和财政部的验收;2012年10月,高质量通过了高职院校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通过示范校建设,学院已成为全国林业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典范、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的基地和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的中心,为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和全国林业类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林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全省企事业单位安全保卫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以崭新的姿态,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以十二五规划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特色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积极改革的示范、加快发展的示范、科学管理的示范、突出特色的示范、良好环境的示范,将学院建成一所办学实力雄厚、社会认可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全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名校,为甘肃省及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等技术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