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索物质中电子的超快动力学行为

为什么说“打开电子世界的大门”如此重要?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为何要研究电子动力学,以及如何研究电子动力学。

电子的世界

图3.原子组成分子,原子或分子再进一步构成宏观物质[2]

图4.电子跃迁过程示意图[6]

为解答上述问题,先考虑一个日常例子,如图5所示。夏天时,吊扇逆时针旋转,将空气吹向下方,带来凉爽感;冬天时,它顺时针旋转,将空气吹向上方,起到保温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室内吊扇旋转方向来确定当前是逆时针(“夏天”)还是顺时针(“冬天”)。凭肉眼观察,吊扇的快速旋转使其方向难以判定。然而,使用高速摄像机,我们可以捕捉到这一细节并确定其旋转方向,从而得知季节。

图5.利用高速摄像机观测吊顶风扇的转向[7]

2023年度诺贝尔物理奖主要贡献正是产生阿秒光脉冲。

阿秒脉冲的产生

图6.超快科学的发展[9]

图7.高次谐波谱[16]

图8.阈上电离示意图[8]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开展ATI的理论研究中,Kulander等人与AnneL’Huillier,KennethSchafer等合作者一起,通过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含时薛定谔方程[16],提出了所谓的再散射模型解释了HHG[18],并且给出了计算高次谐波截止频率的公式[17]。

1993年,Kulander在比利时的一个会议上介绍了再散射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如何产生约10至120eV的短脉冲HHG[18]。几乎同时,PaulCorkum基于强场原子物理的背景提出了三步模型[19],该模型详细描述了HHG的产生过程:首先由激光场引发电子的隧道电离;随后,激光场加速电子;最后,当场在下一个周期反向时,电子可能返回离子并重新结合,在该过程中,其动能转化为极紫外(XUV)光子发射出去。Kulander和Corkum的模型是半经典的,1994年,Lewenstein、L’Huiller和Corkum与其他几位合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量子理论,证实了Kulander和Corkum的半经典解释[21]。

图9.三步模型或再散射模型的示意图[1]

图10.RABBIT方法的示意图[12]

该方案是通过多周期的驱动激光产生高次谐波,得到的是一串阿秒脉冲序列。人们还希望能产生单个的阿秒脉冲。在同一时期,Corkum、Burnett与Ivanov提出通过驱动场限制高次谐波在单周期内发射,实现单个阿秒脉冲[26]。另外,Shafer和Kulander也提出了利用cut-off区的谐波来产生单个阿秒脉冲的方案[27]。在实验探索方面,逐渐具有产生单个阿秒脉冲所需的技术准备,比如:维也纳Krausz团队实现了小于5飞秒的放大飞秒激光输出,并开展高次谐波的实验研究,实现了截止能量~300eV的高次谐波谱。米兰的MauroNisoli小组获得了当时最短的光脉冲(4.5飞秒)。

图11.第一次实验产生阿秒序列[30]

图12.第一次实验产生单个阿秒脉冲[31]

阿秒脉冲的应用

阿秒脉冲也被用于揭示固体复杂电子动力学过程,包括电荷转移和电荷屏蔽效应、像电荷产生、电子-电子散射以及集体电子运动等过程。在金属钨的光电离实验中,科学家使用了所谓的泵浦探测技术,其中初始光脉冲用于触发钨的动力学,第二个光脉冲通过光电离探测瞬态过程。研究发现,与来自价带巡游态的光电子相比,来自局域态(4f)的光电子发射会延迟大约100阿秒[40]。

结语

因在实验上产生阿秒脉冲的开创性研究,三位卓越的科学家受到了高度赞誉。这些研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巨大飞跃,更是人类对自然界深入认识的里程碑。阿秒脉冲已经被广泛用来探测原子和分子中电子的动态行为[41]。科学家对“更微观、更快”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止。诺贝尔奖的颁发,不仅仅是对三位科学家辛勤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整个超快科学界的鼓舞。它提醒我们,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不断的探索,将引领我们走向新的科学前沿,揭示物质世界更多奥秘。

【参考文献】

[3]W.Heisenberg,Z.Physik33,879(1925).

[8]J.Benda,Z.Maín.Multi-photonabovethresholdionizationofmulti-electronatomsandmoleculesusingtheR-matrixapproach.Sci.Rep.11,11686(2021).

[9]F.Krauszetal.Attosecondphysics,Rev.Mod.Phys.86,419(2009).

[10]A.L’Huillier,L.A.Lompre,G.MainfrayandC.Manus,Phys.Rev.Lett.48,1814(1982).

[11]M.Ferray,A.L’Huillier,X.F.Li,L.A.Lompre,G.MainfrayandC.Manus,J.Phys.B:At.Mol.Opt.Phys.21,L31(1988).

[12]T.W.Hnsch,Opt.Commun.80,71(1990).

[13]G.Farkas,andC.Tóth,Phys.Lett.A168,447(1992).

[14]P.Agostini,F.Fabre,G.Mainfray,G.Petite,andN.K.Rahman,Phys.Rev.Lett.42,1127(1979).

[15]S.E.Harris,J.J.MacklinandT.W.Hnsch,Opt.Commun.100,487(1993).

[16]A.L’Huillier,K.J.SchaferandK.C.Kulander,J.Phys.B:At.Mol.Opt.Phys.24,3315(1991).

[17]J.L.Krause,K.J.Schafer,andK.C.Kulander,Phys.Rev.Lett.68,3535(1992).

[19]P.B.Corkum,Phys.Rev.Lett.71,1994(1993).

[21]M.Lewenstein,Ph.Balcou,M.Yu.Ivanov,A.L’Huillier,andP.B.Corkum,Phys.RevA49,2117(1994).

[22]P.Antoine,A.L’Huillier,andM.Lewenstein,Phys.Rev.Lett.77,1234(1996).

[23]P.Salières,A.L’Huillier,P.Antoine,andM.Lewenstein,arXivquant-ph/9710060(1997).

[24]M.Bellini,C.Lyng,A.Tozzi,M.B.Gaarde,T.W.Hnsch,A.L’Huillier,andC.-G.Wahlstrm,Phys.Rev.Lett.81,297(1998).

[25]J.M.Shins,P.Breger,P.Agostini,R.C.Constantinescu,H.G.Muller,G.Grillon,A.Antonetti,andA.Mysyrowicz,Phys.Rev.Lett.73,2180(1994).

[26]P.B.Corkum,N.H.Burnett,andM.Y.Ivanov,Opt.Lett.19,1870(1994).

[27]K.J.Schafer,andK.C.Kulander,Phys.Rev.Lett.78,638(1997).

[28]M.Nisoli,S.DeSilvestri,O.Svelto,R.Szipcs,K.Ferencz,Ch.Spielmann,S.SartaniaandF.Krausz,Opt.Lett.22,522(1997).

[29]C.Spielmann,N.H.Burnett,S.Sartania,R.Koppitsch,M.Schnürer,C.Kan,M.Lenzner,P.Wobrauschek,andF.Krausz,Science278,661(1997).

[30]P.M.Paul,E.S.Toma,P.Breger,G.Mullot,F.Augé,P.Balcou,H.G.Muller,andP.Agostini,Science292,1689(2001).

[31]M.Hentschel,R.Kienberger,C.Spielmann,G.A.Reider,N.Milosevic,T.Brabec,P.Corkum,U.Heinzmann,M.Drescher,andF.Krausz,414,509(2001).

[33]L.R.Moore,M.A.Lysaght,J.S.Parker,H.W.vanderHart,andK.T.Taylor,Phys.Rev.A84,061404(R)(2011).

[34]J.M.Dahlstrm,T.Carette,andE.Lindroth,Phys.RevA86,061402(R)(2012).

[35]J.Feist,O.Zatsarinny,S.Nagele,R.Pazourek,J.Burgdrfer,X.Guan,K.Bartschat,andB.I.Schneider,Phys.Rev.A89,033417(2014).

[36]M.Isinger,R.J.Squibb,D.Busto,S.Zhong,A.Harth,D.Kroon,S.Nandi,C.L.Arnold,M.Miranda,J.M.Dahlstrm,E.Lindroth,R.Feifel,M.Gisselbrecht,andA.L’Huillier,Science358,893(2017).

[37]A.Marian,M.C.Stowe,J.R.Lawall,D.Felinto,andJ.Ye,Science306,2063(2004).

[38]J.L.Miller,PhysicsToday71(1),18(2018).

[39]I.Jordan,M.Huppert,D.Rattenbacher,M.Peper,D.Jelovina,C.Perry,A.vonConta,A.Schild,andH.J.Wrner,Science369,974(2020).

[40]A.L.Cavalieri,N.Müller,Th.Uphues,V.S.Yakovlev,A.Baltuka,B.Horvath,B.Schmidt,L.Blümel,R.Holzwarth,S.Hendel,M.Drescher,U.Kleineberg,P.M.Echenique,R.Kienberger,andF.Krausz,Nature449,1029(2007)

[41]R.Borrego-Varillas,M.Lucchini,andM.Nisoli,Rep.Progr.Phys.85,066401(2022).

编辑:黄飞

原文标题:阿秒脉冲产生和应用——跟踪和控制电子的新技术|2023诺奖解读

长沙市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路6号手机智能终端产业园2号厂房3层(0731-88081133)

THE END
1.掌握未来技术,解析强实时性及如何应用于实际任务中的初学者与进阶了解实时性的基本概念实时性是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反应时间极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计算并作出响应,在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工业自动化、网络通信等领域,实时性至关重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强实时性系统已成为当下https://www.shuguo168.com/post/11415.html
2.每个程序员都应该知道的计算机延迟数字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并行化操作:通过多线程或异步机制减少等待时间。 批量处理:一次性传输更多数据以减少操作次数。 本地化数据:尽量将数据存储在更靠近计算单元的位置,例如内存。 结语 延迟是每个程序员都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它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从缓存的使用到网络优化,理解延迟数字可以帮助你写出更高效的代码。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479489
3.爱科普避坑指南显示器响应时间GTG和MPRT的区别这么大94CTO搜一搜- GTG(Gtg):GTG指的是绿色子像素的响应时间,即绿色光从亮到暗所需的最短时间。这个参数对于游戏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游戏中的大部分动作都是以绿色为背景的,如射击游戏中的子弹飞行轨迹。一个快速的GTG响应时间意味着玩家能更快地看到绿色物体的运动,从而做出更迅速的反应。 https://www.94cto.com/search/content/id/154321
4.云服务器网络延迟排名mob64ca12f8a724的技术博客在现代互联网服务中,网络延迟是衡量服务性能的重要指标。云服务器提供商的网络延迟直接影响到应用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因此,对云服务器进行网络延迟排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介绍云服务器网络延迟排名的相关知识,并给出一些代码示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https://blog.51cto.com/u_16213466/12852678
5.往年12月14日实时系统时间复杂度深度解析产品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系统的时间复杂度问题成为了软件开发领域不可忽视的关键点,本文将围绕往年12月14日实时系统的时间复杂度展开讨论,重点分析要点一:实时系统概述与特点;要点二:时间复杂度的概念及其在计算中的作用;要点三:实时系统时间复杂度的考量因素及优化策略。 http://www.hjdxxjc.com/post/44299.html
6.显示屏液晶屏响应时间显示屏的响应时间是多少呢?对于一些高清的影像,一般为几毫秒左右,对于静态影像要求不高的普通显示屏:16--5ms左右。 响应时间通常是以毫秒ms为单位,指的是液晶显示器对输入信号的反应速度。即液晶颗粒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的时间,为“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两部份。而通常谈到的响应时间是指两者之和,市场上https://b2b.baidu.com/q/aland?q=061D03770F081B73776E0F0806251A6F0378752D&id=qid09a20c3524c0469653d48bc73167baf0&answer=6364221695745913250&utype=2
7.使用事件系统和DMA来消除中断可实现超快响应时间和极低功耗消除中断后,处理响应延迟可获减少,而且确保最多只要2个时钟周期,或者说在32 MHz 时钟频率下只需62.5 ns的时间;而最快响应时间可达到31.2 ns。实际上,在8/16位MCU上采用事件系统,响应时间较无事件系统的传统32位MCU 缩短了37倍。 传输数据是另一个耗费时钟周期和增加功耗的活动。由于CPU本身每次只能传输1个位,因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43000
8.计算机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C响应时间 D可视角度 【正确答案:】ABCD 10下列关于打印机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_。 A针式打印机可以多层复写打印 B喷墨打印机是目前家庭PC用户的首选打印机种 C激光打印机耗材便宜 D激光打印机要定期清洗喷嘴 【正确答案:】AB 11下列选项中属于衡量音箱性能的指标有___。 A承载功率 B频响范围 C灵敏度 D失真https://mip.oh100.com/kaoshi/zhicheng/506773.html
9.Java性能权威指南学习笔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2.通常情况下,Throughput收集器的平均响应时间比Concurrent收集器要差,但是在90%响应时间或99%响应时间这几项指标上,Throughput收集器比Concurrent收集器要好一些。 3.使用Throughput收集器或超负荷地进行大量Full GC时,切换到Concurrent收集器通常能获得更低的响应时间。 https://www.iteye.com/blog/bsr1983-2357030
10.机器学习应届面试会问到的面试问题汇总是一个与查询无关的静态算法,所有网页的PageRank值通过离线计算获得;有效减少在线查询时的计算量,极大降低了查询响应时间。 缺点: 1)人们的查询具有主题特征,PageRank忽略了主题相关性,导致结果的相关性和主题性降低 2)旧的页面等级会比新页面高。因为即使是非常好的新页面也不会有很多上游链接,除非它是某个站点https://www.imooc.com/article/details/id/33318
11.「超级智能轿车」智己L6发布会最全解析灵蜥数字底盘内嵌的数字化预判,实时监控车辆行驶状态,相比传统ESP系统,响应速度快30%;仅需0.3秒即可完成救车,大大提升了车辆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 无论是地面路段还是大车横行的城市高速,最怕的就是前方货运车辆突然掉落物品。遇到紧急状况,灵蜥数字底盘变道紧急避障的响应时间更短!避让距离更小!可以给予司机强大的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370212520621933107
12.飞秒四波混频在超快超强激光技术中的应用(特邀)光子学报超快超强激光可以在实验室创造出超快时间、超强电场、超强磁场、超高温度及超高压力等多种极端物理实验条件,是当前拓展人类对物质世界认知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在超快超强激光的发展过程中,飞秒四波混频过程在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飞秒四波混频过程在超快超强激光中近年来的一些进展和应用,系统总https://www.opticsjournal.net/Articles/OJ8f3094299382f2c8/FullText
13.nginx+uwsgi心得集keepalive_timeout 120; #长连接超时时间,单位是秒 FastCGI相关参数是为了改善网站的性能:减少资源占用,提高访问速度。下面参数看字面意思都能理解。 fastcgi_connect_timeout 300; fastcgi_send_timeout 300; fastcgi_read_timeout 300; fastcgi_buffer_size 64k; https://blog.csdn.net/diechubo0847/article/details/101738627
14.田阳/张琪伟JACS:亚100ms超快检测和近红外荧光检测大脑中去甲要点2.该探针在100 ms的时间尺度上实现了NE的超快检测,通过对NE触发组进行替代工程,可以将其进一步减少到60 ms。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基于小分子探针的NE传感最快速的响应时间,能够定量监测和成像活神经元中的NE动力学。 要点3.基于所开发的探针具有优异的特性,包括高特异性、纳摩尔灵敏度、比率荧光响应和高时间分辨https://www.360doc.cn/mip/1101326759.html
15.KS超快速平台——提升网站速度的最佳选择,简洁明了,突出了KS超KS超快速平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网站,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官网、电商平台、新闻媒体、博客论坛等,无论是静态网站还是动态网站,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显著的速度提升。 五、优势分析 优势点描述 速度快显著缩短网站加载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广覆盖全球CDN节点布局,无论用户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快速访问 http://www.happyup0898.com/post/12963.html
16.高压触发管,整流二极管,快恢复整流二极管,超快速二极管双向触发二极管, 高压触发管, 整流二极管, 快恢复整流二极管, 超快速二极管, 高效二极管, 稳压二极管, 中国制造, 中国工厂http://www.xubao.com/
17.超快速原位粘附和超低温耐受的小分子基超分子河南工业大学的李晶晶/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刘春森(通讯作者)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小分子的超分子聚合物双网络(SP-DN)共晶凝胶。这种材料表现出高拉伸性和韧性(>18000%平面应变)、自愈能力、超快(~5秒)原位水下和低温(-80℃)粘附,以及优异的耐沸水,以及强碱、强酸(甚至王水)、超低温(液氮,-196℃)、耐高温(https://www.1633.com/article/6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