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最重要的是你的预算。「三千预算进某吧、一路加到九万八」曾是一句经典的网络调侃,但在选购电视这件事上,这也是一个忠告。想买一台画质出色、系统流畅、音质不错、拓展性优秀但很便宜的电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买一台电视,首先就要弄明白自己愿意在电视娱乐这件事上花多少钱,这个预算应该包括你的电视、音响、媒体输入设备等各个方面。以电视来说,从3000元开始,每往上3000元可以看做一个档位,尽管有一些产品的价格会有所浮动,但你不可能用3000元买到6000元档位的配置。确定预算时可以给自己留一个档位内的浮动空间,但应该避免跨档位的超支。
其次,要想清楚自己的电视的核心用途。网络平台追剧、玩PS4Pro游戏、观看体育直播、欣赏蓝光电影……你可能希望买一台电视回来能胜任所有事,坦白说这并不现实。如果你的预算有限,那么你就要弄明白最核心的用途的是什么,因为大部分厂家在设计产品时用以区分中端/中高端与高端产品的一个手段就是在部分功能上进行「缩水」,或降低屏幕的峰值亮度、或取消动态补偿、或不配置独立的画质芯片等等……这些对于不同用途的体验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买电视前要充分考虑核心用途,方便在选购时进行取舍。
最后,要考虑电视的使用场景。电视买回来,一个人用还是一家人用?看的时候习惯开着灯还是关着灯?家里的客厅沙发与电视柜/电视墙的距离有多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影响选购,在了解具体的参数之前,你应该对这些基本情况做到心里有数。
一些厂商会说自己的电视面板用的是「硬屏」,做工扎实,比那些一按就出梅花纹的「软屏」好。这是一个老旧的错误观点。目前大部分电视面板采用的是IPS或者VA这两种材质,IPS就是所谓的「硬屏」、而VA就是所谓的「软屏」。两者的确有各自的特点,IPS可视角度和色彩还原出色,VA则是宽容度和对比度更高。但这些特点在实际使用时的影响是有限的。以可视角度为例,大部分采用IPS面板的厂商都会说自己的可视角度是178度,但恐怕没有人真的会坐在这么偏的角度上看电视。并且这178度指的是「看得见」,并不是说效果就一定好。在同价位的对比的情况下,才会根据需求去选择对应的面板。
另外,不要迷信三星、LG的面板就一定比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国内供应商的好,电视面板是按照良品率来进行分级,因此产地和面板价格没有明显的关系。目前除了三星的一些高端面板只有自己的产品能用外,大部分面板都是可供所有厂家购买。
现在许多厂商把外观作为电视的一个卖点,宣传时会跟消费者提到自己电视面板的厚度薄,是技术优势。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话术。一般来说,在中低端电视上常见的薄面板都是采用侧入式背光,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将背光灯放置在电视的侧边或底部,然后再用轻薄的导光板打亮屏幕。采用这种技术的优势就是可以控制面板厚度,但缺点是无法精细调节画面不同区域的亮度,只能采用条状的分区控光。
中高端电视一般则使用直下式背光,将背光灯放置在面板的背部,再通过控制背光灯打亮屏幕。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棋盘式」的分区控光,即让需要亮的地方亮起来,让需要暗的地方暗下去,使画面的对比度更出色。缺点则是由于背光模组和屏幕需要一定距离,厚度要比使用侧入式背光的电视要更厚一些。
到了采用OLED技术的高端电视,由于不需要背光源,因此屏幕面板可以达到极致的超薄(例如索尼的A系列)。厂家之所以说自己的电视轻薄就是技术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高端OLED电视的这种特性,但中低端电视只能采用侧入式背光的LCD液晶面板,因此根本不可能达到和OLED一样的效果。
选购时,如果你平时需要观看HDR内容,那么就要考虑采用直下式背光或OLED的电视。但需要注意的是,分区背光对电视的性能、厂家的算法都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市面上一些中端电视虽然采用直下式背光,但却在处理器上有一定的缩水,因此不一定能实现出色的画面对比度效果。
这同样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画质是一个由亮度、色彩、色域、对比度、动态、清晰度等等多个维度构成的综合概念。当我们评价一个电视的画质时,需要拆解这些维度,来看看究竟它在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在目前的电视产业中,屏幕硬件本身对于电视画质的影响远远没有厂家的画质技术重要,而影响电视画质的技术维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假如平时经常需要在明亮的环境下看电视,那么选择LCD液晶电视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相反,如果一般在夜间看电视,或可以调暗屋内的光线,这种情况下OLED在对比度上的优势就可以充分地展现出来,选购OLED电视可以达到真正出色的效果。
「HDR电视」这个概念是厂商宣传的「重灾区」。上面提到,显示HDR内容对于屏幕的峰值亮度、色域和对比度都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说,一台HDR效果出色的LCD液晶电视,峰值亮度最好不低于800尼特,要支持直下式的分区控光,还得能覆盖不低于90%的P3色域。5000元以下的电视不太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厂商所谓的「支持HDR」指的更多是硬件算力能够解码HDR视频内容,与电视画质本身没有关系。
目前市面上一些低端电视会采用RGBW排列的4K面板,这实际上是一种「伪4K」电视。一块4K屏幕物理分辨率应该要达到3840×2160像素,也就是每行有3840个像素。每个像素由R(红色)、G(绿色)、B(蓝色)三个子像素构成,这也就是标准的RGB排列。所谓RGBW排列,就是额外再加上一个W(白色)子像素。但由于每行总像素数没有变化,等于减少了RGB各子像素的数量。另外,大多数视频内容都是针对RGB显示输出,在转换到RGBW时,不可避免会遇到失真的情况,无法输出真正的4K分辨率画面。
一般采用RGBW排列面板的厂商都会在宣传时称自己的电视加入了白色子像素来「提升画质」,选购时留意就好。如果有支持高变焦倍数的手机,也可以到线下店选购时打开相机,贴近屏幕放大拍摄,放大到一定倍数后就可以看到电视屏幕的像素排列了。
弄清了需求,了解完参数后,让我们来再来从实际选购的角度出发,看看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最近我刚刚为家里购买了一台电视,接下来我将以个人的选购过程为例进行介绍。
第一步,确定需求和预算。我家里之前使用的是红米的70寸电视,尺寸虽然足够大,但是由于面板的峰值亮度不够,在观看HDR内容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我这次选购时的核心目标就是购买一台画质出色的HDR电视。预算在6000-10000左右。
第二步,划定品牌和备选型号。电视市场目前品牌繁多,国外有索尼、三星和LG,国内则有TCL、海信、小米、华为、创维……这一步选择时一般首先主要考虑的是系统,除了三星和LG,现在大部分电视都是采用Android系统。如果你不希望额外购买电视盒子的话,建议还是选择一台Android系统的电视,毕竟日常还是要看国内的视频平台。这里单独提一下华为和荣耀,系统虽然是自研的鸿蒙,但是目前可以安装第三方的apk应用,同时也内置了优酷、腾讯和芒果TV等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品牌命名时通常都有自己的规律,同一系列型号数字越大,代表相应的功能越多,价格也越高。国内品牌在这方面就要麻烦不少,一些品牌存在线上和线下两套产品线,同一代产品又有很多子型号,选购的时候要仔细辨认和对比。
另外各家在同一画质技术上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名字,比如同是动态补偿,三星就叫自动运动增强,索尼的就叫Motionflow,但本质上没有区别。遇到不了解的新名词时可以仔细看一下描述,比如海信的ULED就是一个把分区控光和量子点技术等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解决方案。
然后就是最终决策了。如果上面一步功课做得足,到了这步基本上就只是选一个自己更喜欢的电视,不会在参数上再犯错。这时外观、色彩这些主观性较强的因素就比较重要了。参考一下网上的体验视频,到线下店看看外观,听一下音质,再综合价格决定。考虑外观的时候顺便再看一下接口的布局和数量,如果家里有蓝光机、游戏机、盒子的话,购买时就需要尽量选择HDMI接口更多的电视;如果家里已经有音响的话,还要考虑电视的音频接口兼容情况等等。我最终选择了索尼的X9500G,原因主要是索尼的色彩风格让我和家人更喜欢,另外Android系统要比TizenOS更方便一些,价格也比Q80要便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