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需求侧响应是指电力用户对实施机构发布的价格信号或激励机制作出响应,并改变电力消费模式的行为,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低成本战略路径。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表示,电力需求侧响应是全球通用的电力负荷管理手段,主要是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峰、避峰,同时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一方式可有效达到减少尖峰负荷的目的,促进全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优。”何洋说。
在今年夏天极端高温天气下,不少地区启动有序用电,给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之所以在电力装机频创新高的同时还出现电力紧张,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迎峰度夏期间制冷需求和度冬期间采暖需求陡增,供应能力难以满足尖峰用电需要;二是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使保持电力供需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各行各业和居民电气化水平持续较快上升,以及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我国电力供应结构和电能消费方式会出现较大变化,迎峰度夏、迎峰度冬会持续面临保供挑战。如果单纯为了满足短时的尖峰需求,一味给供给端施压,将加大安全保供的压力,需投入更多备用电源,不利于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经济性也不高。面对极端情况,有必要让需求侧用能也能做到能升能降,根据天气和新能源发电情况调节用能负荷。
政策带动下,电力需求响应深入推进,参与主体、响应手段不断丰富。以杭州为例,作为用能大区和资源小区的杭州萧山区,冬夏电力保供压力较大。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运检部负责人冯兴隆介绍,在萧山桥南工业园区,以电网一张图物理拓扑贯通主配营户数据流,聚合了15兆瓦分布式光伏、4兆瓦时储能、10兆瓦响应负荷、120个充电桩等资源。通过虚拟电厂顶峰、需求响应削峰、政策赋能错峰,形成兼顾“有序生产”“有序用电”的设备级荷储精细调节,实现“千瓦可控必控”。杭州亚运村未来社区则结合“统控+柔调”两种模式,支撑政府统控公共建筑空调,同时依托响应补偿政策,实施居民空调推送邀约、自主柔调,通过市场化机制快速完成资源有效聚合与就地平衡,实现“错峰+引流”调节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确保“度电应调尽调”。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在积极推进电力需求侧响应建设的同时,要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有序用电管理机制和有序用电方案,确保可调节负荷规模足额覆盖电力供需缺口。尽快出台需求侧响应市场化机制,激励用户主动参与系统调峰、调频等需求响应。(经济日报记者王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