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南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为进一步完善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体系,指导工业企业(园区)优化用电结构、调整用电方式、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我部制定了《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南》,现印发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9年7月10日

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南

引言

0.1总则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把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电力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有助于优化工业用电结构,调整用电方式,提高工业电能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工业、电力和环境的平衡协调发展。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明确提出积极开展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电能服务、实施需求响应等,促进供需平衡和节能减排。

2016年,《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制定工作指南,并形成示范经验在交通、建筑、商业领域推广。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通过制定工作指南等重点任务,鼓励工业园区构建能源服务体系,建设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创新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引导工业企业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建设,改善电能质量,加强用电设备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促进电能替代、分布式能源利用、能源清洁和循环利用,全面提升工业领域用能效率和需求响应能力。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订版)》,指出新形势下电力需求侧管理除继续做好电力电量节约,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以外,还应重点做好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总结推广需求响应试点经验;实施电能替代,扩大电力消费市场;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有效消纳利用,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与温室气体减排;提高智能用电水平等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能源消费革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都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为保障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系统指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业领域用能单位和电能服务机构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制定本指南。

0.2指南说明

本指南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持续改进模式(如图1所示),使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融入工业领域用能单位和电能服务机构的日常活动。

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过程中PDCA方法总结如下:

实施:执行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实施方案,开展全面治理,保障用电可靠性、实施节约用电、需求响应、绿色用电、环保用电、智能用电等。

检查:采用自评价、第三方评价等方式,评价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对配用电系统的关键特性和过程进行监测,对照目标指标评价确定实施绩效,并报告结果。

改进:采取措施持续改进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体系。

图1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化运行模式

在本指南中使用如下助词:

—“应”表示要求;

—“宜”表示建议;

—“可”表示允许;

—“能”表示可能或能够;

“注”的内容是理解和对有关要求的说明。

1范围

本指南旨在建立健全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规范,指导用能单位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加强电能管理,调整用能结构,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效,实现节约、环保、绿色、智能、有序用电。

用能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和控制要求,选择应用本指南全部条款或部分条款,并以成文形式界定说明。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20001.7标准编写规则第7部分:指南标准

GB/T6988.1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第1部分:规则

GB/T32672电力需求响应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GB/T31960电力能效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GB/T32127需求响应效果监测与综合效益评价导则

GB/T15587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22336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

GB/T3485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

GB/T13234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13471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

GB/T8222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

GB/T17166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GB/T19862电能质量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

DL/T1198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技术管理规定

DL/T1227电能质量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DL/T1330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效果评估导则

DB11/T1213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节约电力负荷计算通则

T/CEC133工业园区电力需求响应系统技术规范

T/CAPE10001设备管理体系要求

3术语和定义

3.1

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industrialdemandsidemanagement,IDSM

3.2用能单位energyuser

注:除非特殊说明,本指南中的“用能单位”,根据情况可以指“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公共建筑”或“商业主体”等各类使用电能为主要能源的单位或组织。

3.3电能服务机构electricenergyserviceprovider

指为用能单位提供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的各类机构,包括节能服务机构、电力需求侧平台提供机构、售电服务机构、节能量检测评价机构等。

3.4电力需求侧管理评价机构powerdemandsidemanagementevaluationagency

指具备电力需求侧管理评价能力,提供专业评价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以下简称评价机构)。

3.5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IDSMplatform

3.6电力需求响应powerdemandresponse,DR

指用户对价格或者激励信号做出响应,调整电力消费方式,减少(增加)用电或推移某时段的用电负荷而响应电力供应,从而促进电力供需平衡、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过程行为,是需求侧管理(DSM)的重要技术手段。

3.7电能替代powersubstitution

是指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方式。

注:常用的电能替代方式如电采暖、热泵、工业电锅炉(窑炉)、农业电排灌及电加工、农业辅助生产、电动汽车、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机场桥载设备、电蓄能调峰、轨道交通、电蓄冷空调、家庭电气化等。

3.8电能质量powerquality

指电力系统指定点处的电特性,关系到供用电设备正常工作(或运行)的电压、电流、频率、谐波等的各种指标偏离基准技术参数的程度。

注1:引自[GB/T32507-2016,定义2.1.1]。

注2:在理想的交流电力系统中,电能是以恒定的工业频率(50Hz)和正弦的波形,按规定的电压水平向用户供电。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各相电压和电流应该是幅值相等,相位差120°的对称状态。一些因素会使波形偏离对称正弦,由此便产生了电能质量问题。

3.9电力供需耦合powersupplydemandcoupling

指在能源供给侧以清洁能源为主体,在电力供给侧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较大规模的储能、储电为标志,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以电能消费为主体的电力系统中,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平台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达到电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经济、便捷的系统优化、平衡状态。

注:在供需耦合的能源电力系统,广泛、分散、多样化的大量可再生能源、未规模化利用的能源(如农村秸杆的集中规模化清洁利用),辅以储能技术,通过分布式供能系统与电力与集中式电力系统共同与需求侧分散式冷、热、电、气多样化需求耦合。

随着能源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推进的不断深入,电力供给侧和需求侧将在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平台上逐步扩大供需耦合范围,需求侧管理逐步由人为调节发展到自动调节、电源与负荷侧双向调节、“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调节。

3.10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适宜性suitabilityofIDSM

3.11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ofIDSM

4总则

4.1目标

4.2原则

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站在用能单位主体视角,体现“政府引导、用能单位主导、电网配合、服务机构支撑、电力市场机制配套”的原则。

5工作基础

5.1制度化要求

5.2信息化要求

5.2.1总则

用能单位宜建设企业级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工业园区统一平台或能源管理系统,据此参与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包括需求响应、促进技术进步、提升用电管理水平等。

5.2.2平台要求

a)电力数据采集、计量管理、数据统计分析、历史事件查询、报表管理;

b)需求响应管理、平台系统监视和控制、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监督考核;

c)电力能效数据管理、能效对标管理、电能质量管理、电能优化管理;

d)故障诊断与定位、事故预警告警、记录分析和监控管理等。

用能单位宜保留施工计划、工程图纸、施工质量、工程验收等平台建设资料,并对平台功能、运行监测,以及应用效果等进行控制。

5.2.3监测及通信要求

通信标准宜采用通用监测装置信息通讯协议,支持多种通信规约(协议)的接入,且易与其他系统或设备的接入;宜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以便于维护和扩展;若负荷多且分散,可采用结构稳定的光纤自愈环网方式。

为了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兼顾考虑计量器具的精度和校准,通信系统的单点对时和系统对时。

5.3工作流程

用能单位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流程主要分为全面诊断、综合治理和效果评价三个阶段。

a)全面诊断

b)综合治理

c)效果评价

用能单位可采用自评价和/或第三方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情况,核算阶段性实施效果效益,明确待改善建议项和持续改进目标,评价报告等评价结果可作为项目阶段性成效证明。

6工作内容

6.1可靠用电

6.1.1供配电系统可靠性

提高供配电系统可靠性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内部输配电系统设计规划、规范建设和验收标准、推广数字化建设档案交付,对重要场所及负荷采用高可靠供配电接入方案,备用电源的合理配置;淘汰落后设备、采用高效变压器等电力新产品和自身故障率较低的先进设备;加强用电负荷管理,及时根据负荷特性调整改造配用电系统;利用泛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变配电设备、线路、开关的运行方式及电流、电压、温度、谐波、暂降、线损、负载率、无功等数据,严格运行管理和设备维护,加强供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统计分析和故障预测等。

6.1.2用能设备设施可靠性

提高用能设备可靠性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完善避雷接地等用电设备工作环境、加强设备维护点检等日常管理、开展用能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如OEE)、实施设备能效评价(如电能转换效率等)、规范设备启停及低负荷运行条件,确保电力变压器系统,以及照明、空调、电热锅炉、电机拖动负荷等耗电设备经济运行,对辅助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等。

注:设备综合效能(OEE)为评价设备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指标,由设备开动率(A)、设备性能率(P)、以及产品一次合格率(Q)等三个指标相乘而得,是全员设备保全(TPM)和精益管理的基础指标。

6.1.3电能质量

常规的电能质量管理措施包括:评价典型电能质量干扰源、采取措施改善电能质量,提升供配电系统可靠性、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因配电系统异常而带来的“非计划停机”。

对电能质量的持续监测可包括:电网电压波动与闪变、电压不平衡、电流不平衡、谐波分析和越限监视、电压暂升、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电压瞬变、频率偏差、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等。

使用变频器等非线性/冲击性负荷的用能单位还应采取措施对由其所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加以抑制。

6.2节约用电

6.2.1节电方式

用能单位宜遵循“先管理、优工艺、再改造”的顺序开展节约用电,首先强化配用电制度与现场管理,减少浪费损失、控制波动与不稳定,再寻求工艺优化、消除工序或系统间不协同等影响因素,在系统诊断的基础上,采取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的路线,实施技术改造。

6.2.2管理节电

管理节电措施可包括:落实责任制度、建立电能标准体系,开展电能数据库建设、强化数据分析、实施电耗目标管理,优化电力计费缴费方式、采用移峰填谷、容量改需量、电平衡测试、能源审计、参与电力直接交易等。

管理节电措施宜与技术节电相配合,以实现系统化改善并巩固所取得成果。节能措施实施后宜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评估效果,出具评价报告。

6.2.3技术节电

用能单位宜根据自身特点、配用电设备容量和工艺运行要求等,采取技术措施、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电能节约。

技术节电措施主要指通过提高电能利用效率节约用电量和电力负荷的产品(技术),包括无功补偿、谐波治理、高效装置、能效管理、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分布式发电、热泵空调等。

6.3电力需求响应

6.3.1负荷管理

用能单位宜根据区域变电台站负荷曲线,结合政府和电网公司的电力安全应急管理要求,制订并执行负荷控制方案,协同生产计划与能源使用,实现错峰用电、移峰填谷等。

具体可在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支持下,加强电能电量管理,采取负荷预测、用电规划与电费预算等措施,利用峰谷电价差、可再生电能消纳等激励措施结合电力市场规则,合理配置用电负荷,节约电力电费。

6.3.2需求响应

用能单位宜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完善内部需求响应制度及实施方案,改变用电方式、调整用电负荷,自主决策参与电力需求响应。

用能单位可在电力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的指导下,参与单边市场竞价、签订需求响应协议,按要求启动并执行需求响应。

用能单位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应满足GB/T32672中对用能单位参与者的要求,接收电力需求响应项目信息,按照约定执行需求响应计划,并具有监测、记录、执行、验证等功能。

在年度工作计划结束后,用能单位按照合约获取参与需求响应的补偿或奖励费用。

注:具备条件的用能单位可参与提供辅助服务,执行辅助服务价格,获得相应收益。

6.3.3有序用电

有序用电方案涉及的用能单位宜在电网企业或电能服务机构支持下,利用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的负荷管理功能等技术手段,落实内部负荷控制方案,加强电能管理、合理做好日用电平衡工作,按有序用电方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并获取相应补贴、执行可中断负荷电价或高可靠性电价等收益。

有序用电方案涉及的用能单位应具备完善的负荷管理设施、负控装置和用户侧开关设备。

注:有序用电方案涉及的储能设备和非工业用能单位的中央空调宜具备单独控制条件。

6.4绿色用电

6.4.1可再生能源生产

用能单位可在其所管辖区域内合理建设分布式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产生电力优先自发自用,余量上网。

6.4.2可再生能源消纳

用能单位可通过调整用电计划和用电方式,或配置储能设备,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降低用电成本。

6.5环保用电

6.5.1用电环保

用能单位应加强对用电用能设备的环境管理,控制“水、气、声、渣”等环境影响因素,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用能单位宜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消费清洁化,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与温室气体减排。

6.5.2电能替代

用能单位可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基础上,统筹能源效率、成本和排放物等指标,科学组织,使用电能替代燃煤、燃油、燃气等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

6.6智能用电

6.6.1电力智能化运维

用能单位可在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或能源管控中心等智能化用电系统的支持下,协同配用电网、虚拟电厂、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网、储能,以及电动汽车等资源,合理参与需求响应、电力交易、大数据处理、云平台、智慧城市等行动,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运维,促进智能制造升级。

6.6.2智能分析与策略管理

6.6.3电能供需耦合

用能单位宜提高电能信息化管理水平,参与“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调节,通过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等平台,逐步并扩大电力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向互动,实现电能供需耦合。

实践电能供需耦合的具体措施可包括:调整用电结构、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辅以储能技术、协调分布式供能(电)系统与集中式电力系统(大电网),优化最大需量计划管理(即“契约用电负荷/合约用电”),与分散式冷、热、电、气等多样化需求耦合,实现能源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经济、便捷利用。

注:随着能源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推进的不断深入,电力供给侧和需求侧将在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平台上逐步扩大供需耦合范围,供需耦合既是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内在发展的目的和表现形式,也是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的必然结果。

7工作评价

7.1自评价

7.1.1日常监督

用能单位宜制定和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关键特性的测量计划,对其用电系统中的关键特性进行定期监视、测量和分析,确保上述数据是准确、可重现的,并保留相应记录。

测量方式可使用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或能源管控系统相应模块,也可根据管理要求自行确定。

若发现重大偏差,应评估其影响并采取应对措施。

注1:宜依据GB/T13462、GB/T12497、GB/T13466、GB/T13469、GB/T13470、GB/T17981、GB/T19065、GB/T27883、GB/T29455、DL/T985等标准,对配用电系统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注2:宜确定并使用统计分析技术,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及可视化展示;

注3:可采用多层次、多维度内外对标,不断比对最佳实践数据,寻找差距、挖掘改善潜力。

7.1.2定期评价

用能单位可按照GB/T15316、GB/T31960、GB/T32127等标准,参考DL/T1330、DB11/T1213、Q/GDW11040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建立评价方法,按所确定的周期频次,评价用能单位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开展的适宜性与有效性。

可设立由电力主管领导负责,包括技术服务方、工程项目、设备动力、运营管理和质量管控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自评价小组,并指定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按所确定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全面诊断寻求改进机会,进行必要的综合治理。

自评价结果可用于用能单位自我改进,也可作为开展第三方评价或申报示范项目的参考信息。

注:可借鉴卓越绩效模式,评价自身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的成熟程度,并进行内部水平对比或纵向历史数据分析。

7.2第三方评价

用能单位可先开展自评价,在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按照《工业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评价办法(试行)》(工信部运行〔2015〕97号)等文件,评价其开展情况、取得成效、经验特点,以及差距不足、结论建议等,获得相应评价结果。

第三方评价结果可作为申报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的资料证明,通过第三方评价达到“A级”的企业可优先被推荐为示范企业;达到“AA级”及以上的企业,可直接作为示范企业。

如申请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奖励资金或补贴,需第三方核证;如果参加需求响应(DR)项目,由规定的负控关口平台或指定平台提供权威数据进行核算。

注:宜将评价结果与同类或相近类型用能单位数据作对标分析。

8持续改进

8.1确定改进目标

用能单位宜持续改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提升其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8.2制定优化方案

用能单位宜制定行动措施和优化方案,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目标达成。

8.3跟踪改进过程

用能单位宜确定项目管理规范和责任要求,及时跟踪改进过程,避免偏离目标结果。

8.4纳入制度规范

用能单位宜及时巩固改进成果,将其纳入管理规范或作业标准,以实现持续改进。

9激励措施

9.1示范申报

用能单位如拟申报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或园区,可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文件要求,向所在地省级主管部门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申报。

如获推荐,可参与示范经验宣传推广,并可适时申请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重大工程、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政策支持。

9.2其他激励

附录参考文献

1.《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

3.《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新形势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规〔2017〕1690号)

4.《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厅运行函〔2016〕560号)

5.《关于做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产业政策〔2011〕第5号)

6.《工业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评价办法(试行)》(工信部运行〔2015〕97号)

7.《关于组织推荐2017年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园区)的通知》(工信厅运行函〔2017〕540号)

8.《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项目类型及计算方法(试行)》(国家发改委运行局2014.11)

9.《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发改办运行〔2014〕734号)

10.《有序用电管理办法》(发改运行〔2011〕832号)

11.《有序开放用电计划的通知》(发改运行〔2017〕294号)

12.《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901号)

13.《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6〕1054号)

14.《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发改能源〔2017〕1942号)

15.《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7〕1701号)

16.《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定》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试行)2017)

17.《关于加强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国家能源局综合司2018.10)

18.《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6〕392号)

19.《能源管理优先事项:自我评估工具》(最佳实践指南306),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

20.GB/T32507-2016电能质量术语

21.GB/T2900.1-2008电工术语基本术语

22.GB/T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23.GB/T12326-2008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24.GB/T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25.GB/T15543-2008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26.GB/T15945-2008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

27.GB/T18481-2001电能质量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

28.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29.GB/T13462-2008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

30.GB/T12497-2006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

31.GB/T13466-2006交流电气传动风机(泵类、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通则

THE END
1.国家电网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直流技术中心2024年第五次服务公开竞争性谈判采购 2024-12-23 系统公告更多> ·关于11月29日电子商务平台ECP2.0停机检修的通知2024-11-29供应商管理 资质能力核实| 不良行为处理| 绩效评价| 公告信息| 采购标准及新技术推广 采购标准公告| 新技术推广公告| 物资采购标准| https://ecp.sgcc.com.cn/
2.电网规划大数据一体化平台为提高信息化和精益化管理水平,建立统一、健全、高效的技术服务体系,亟需在“大规划”体系的技术支撑单位建设贯通各层级、集成各业务、信息高度共享的电网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https://m.esensoft.com/solutions/power.html
3.电网管理平台实现智能电力管理的先驱技术摘要:电网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数据分析和优化调度等功能,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提高电网安全性:电网管理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和故障预警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电力系统中的异常情况和设备故障。 电网管理平台 - 实现智能电力管理的先驱技术 https://www.qxwz.com/zixun/817818783
4.智慧电网管理平台后台登录 后台登录http://iot.cqset.com/
5.智能配电运维管理平台电力运维管理平台智能配电运维管理平台是一种集成了自动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的电力运维管理平台。依托智慧化工具-电易云,对配电系统的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处理。该平台通常由数据采集、监控预警、计划维护、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模块组成,能够实现电力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控、数据记录和分析、异常预警和故障检测等功能,同时可以优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294452/article/details/134976435
6.微电网能源管理平台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供应销售微电网能源管理平台系列产品,公司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专业的售后和技术服务团队,凭借多年不断技术创新,迎得了客户的认可,欢迎来电来涵洽谈合作!http://www.acrelequip.com/SonList-2351741-p1.html
7.国网安全风险管控平台app下载国家电网风险管理平台App是一款专为国家电网公司打造的风险管理应用,旨在帮助国家电网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通过该App,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和评估各类风险,制定和执行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并提供实时的风险监控和报告功能。快来下载国家电网风险管理平台App,保障电网运营的安全稳定!在国家电网风险管理平台App中,用http://www.yx007.com/azapp/128922.html
8.微电网能源管理平台,微电网能源管理平台价格报价配电室综合监控系统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行业方案 微电网能源管理平台 能源物联网云平台 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AcrelEMS-UT能效管理平台 AcrelCloud-6100马达云平台 分布式光伏运维云平台 电能管理系统 能耗管理系统 智慧消防云平台 企业能源管控平台 远程预付费平台 能耗管理云平台 电力系https://www.chem17.com/st479104/erlist_2351741.html
9.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供应销售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系列产品,公司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专业的售后和技术服务团队,凭借多年不断技术创新,迎得了客户的认可,欢迎来电来涵洽谈合作!http://www.acrel-ec.com/SonList-1666231.html
10.安科瑞AcrelENS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产品特点:AcrelENS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通过源、网、荷、储、充的各个关键节点安装监测、分析、保护、治理装置。根据的电网价格、用电负荷、电网调度指令等情况,调整各个系统控制策略并远程下发,使平台高效稳定运行,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实现能源互动、信息互动。采用开放的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主要由设备层、传输层、数据http://www.acrelzb.com/acrelwhq861011-Products-6601655/
11.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AcrelEMS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通过在源、网、荷、储、充的各个关键节点安装监测、分析、保护、治理装置, 通过高性能边缘计算网关采集数据并上传至企业微网平台。平台根据新的电网价格、用电负荷、电网调度指令等情况,调整各系统控制策略并远程下发,使企业微电网始终高效稳定运行,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实现能源互联、信息互https://www.acrel-yff.com/EMSnengxiaoguanlipingtai/2494
12.安科瑞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智慧用电系统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 展开全文 仪表 ?电工仪器仪表 ?电能仪表 ? 上海电能仪表 我们其他产品 安科瑞能效管理平台智能照明2024-02-21 安科瑞EMS能源管理系统平台宿舍预付费管理2024-02-21 ACREL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电力变送器2024-02-21 安科瑞/ACRELEMS2.0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2024-02-21 安科瑞能耗监测管理https://m.11467.com/product/d27390231.htm
13.国家电网能源大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提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源审计、节能审核、碳核查等服务,帮助企业合理规划利用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客户评价 《国家电网能源大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涵盖用能监测、设备监管、综合分析、数据采集以及集多种能源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平台的上线使用有效加强了国网电力对碳排放和重点用能企业的数据管理http://www.jiasoftware.com/zh-cn/dzhq.html
14.国家电网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国家电网信息化建设国家电网信息化经历了八十年代以调度生产自动化和单项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的起步阶段、九十年代和“十五”期间以企业信息化为核心的快速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推进信息化SG186工程和通信网络的全面建设阶段,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信息系统已成为公司员工日常工作的基础手段,在电网生产控制和公司经营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http://www.sgcio.com/yqxxh/itsg/9461.html
15.供应商管理中国南方电网2024-12-046南方电网公司 | 关于开展南方电网公司2023年A类电网基建项目可研承包 2024-11-287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关于供应链统一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标准化服务接口上线的 2024-11-208南方电网公司 | 南方电网公司2024年第二轮(第二批)供应商及检测机构 2024-11-159南方电网公司 | 南方电网公司202http://cxwt.sc.csg.cn/gysgl/index.jhtml
16.南方电网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数字化能源控制南方电网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力供应和服务提供商,一直致力于推动能源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近期,南方电网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将数字化能源控制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本文将详细介绍南方电网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阐述其对于能源管理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介绍 随https://www.sousou.com/rj/1047027.html
17.AcrelEMS安科瑞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系统35 kV 变电站的日常运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通常35 kV 变电站会设有变电站综自自动化系统与低压电力监控系统,多套系统应用造成运维人员的负担,而Acrel-EMS安科瑞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平台系统企业综合管理集测量、控制、保护及通信等功能于一身,正是解决运维资源严重不足现状的出路,针对不同硬件设备管理监控的需求。 https://www.gkzhan.com/st276287/product_12489186.html
18.配电网工程一体化管理平台配电网工程一体化管理平台是围绕配电网项目工程建设工作从项目需求、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竣工各环节进行全方面业务梳理,结合国家电网及各省公司的实际管理要求,并集成移动互联技术,提供的全方位信息化解决方案。 该方案为各环节工作提供高效、专业的信息化支撑工具,对各环节工作内容实时跟踪、响应,并将各http://www.hntnbs.com/detail/106
19.安科瑞EMS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监控平台安科瑞EMS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监控平台通过在企业微电网源、网、荷、储、充的各个关键节点安装计量和分析装置,搭建三级计量体系,用于监测企业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从而诊断低能效环节。平台根据新的电网价格、用电负荷、电网调度指令等情况,调整能源使用策略,优先使用绿色能源,使企业微电网始终高效稳定运行,快速响应电网需求http://www.ankeruidq.cn/Products-12852499.html
20.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方案范文目前电力安全系统涉及到发电行业各个环节,我国现实现了国调、网调、省调和县调五级。发电厂生产控制区业务系统接入调度数据网及相应调度数据网边界的安全防护。电网规模不停扩充,自动化系统需求增大,完善电力二次系统安全成为了必须。 1.1 系统硬件平台现状 EMS系统硬件平台是十分成熟的电网管理平台,它不仅负担着电网实时https://www.gwyoo.com/haowen/249499.html
21.电力运维平台(一种对电力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以及运维的智能化电力运维平台(electric powe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platform,简称epomp)。电力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是一种基于先进技术,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对电力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以及运维的平台。这类平台旨在解决传统电力运维中存在的问题,如设备负荷超标、电力故障无法及时解决、电工团队无法满足专业需求等。通过智能https://www.gdliontech.cn/support/tags-255.html
22.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将全球电力工业带入了智能电网时代,电网智能化的核心就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包括负荷以及电力使用的相关信息。因此,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智能电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是通过对用户侧的电力仪表等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实时监控用电状态,包括电流、电压、电能、功率http://www.sitcsys.com/solution/cegua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