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Link主站端口(通道)可以在下列几种模式下运行:
传输速率:
在V1.1版本的IO-Link规格中,规定了IO-Link运行模式的3种传输速率(波特率):
每个IO-Link设备只支持一个(上述)定义中的数据传输速率。
根据V1.1版本规格,IO-Link主站可以支持所有数据传输速率,并且能够根据连接设备所支持的传输速率自动识别匹配。
传输质量:
IO-Link通讯系统运行于24V电压等级下。
如果数据传输失败,讯号会多重复两次。只有经过第二次“重试”,在IO-Link主站识别到通讯的失效以后,才会将此“失效”信号“报告”给上位控制器。
数据类型:
有四种基本数据类型:
设备的运行处理数据是在一个数据框架(帧)下周期性传输的,而这个运行处理数据的框架(帧)大小则是由该设备规定的。根据所使用的设备,对于每一个输入和输出,运行处理数据有可能从0到32个字节。而数据传输持续带宽并不固定,这将取决于主站。
每个端口(通道)都有一个数据值状态(PortQualifier端口品质)。这个数据值状态会指示运行处理数据是否有效。并且这个数据值状态可以和运行处理数据一起传输。
设备数据可以是参数、辨识数据、诊断信息...等等。
这些数据交换是在IO-Link主站的请求下完成的,并且是非周期性的。设备数据可以被写入设备,也可以从设备读取。
当有事件发生,设备会将事件发生的信号传送给主站,然后主站读到该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错误讯息”(例如:短路...)和报警/维护数据(如:污染或者过热...)。
错误讯息会从设备上,通过IO-Link主站,被传送到控制器或者HMI人机界面上。IO-Link主站也可以自己向自己发送事件或状态讯息,例如类似断线或者通讯失败的事件...等等。
设备参数或者事件发生的数据传输是独立于运行处理数据周期性传输的。并且这些不同数据的传输是不会相互影响或彼此妨碍的。
I/O系统的启动
当主站设置为IO-Link模式,该主站将开始尝试与已连接的IO-Link设备进行通讯。此时,IO-Link主站会先发送一个特定的讯号(唤醒脉冲),然后等待IO-Link设备的回应。
IO-Link主站首先会尝试按照规定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进行通讯。如果通讯不成功,IO-Link主站会尝试切换到低一档的传输速率进行通讯。每台设备始终只能支持一个特定的数据传输速率。
如果主站收到了(一个)回应,数据通讯就启动了。下一步,就是通讯参数的数据交换。如果有必要,在系统内存储的参数将会被传输到设备中。然后,运行处理数据和数据值状态讯息的周期性数据交换就正式开始了。
*IODD:即IODeviceDescription,意为“I/O设备描述”。会在稍后节目中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