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大哥大”是奢侈品叶健强摄
总策划刘海陵林海利
总统筹郭启钊朱帆
统筹赵鹏冷爽徐雪亮
图片统筹林桂炎
设计统筹范英兰
金羊网记者李国辉实习生赵乐群
中国通信技术也从依靠国外转向了自主研发。随着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崛起,中国通信业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逐渐由追赶者变为领先者,改写了世界移动通信的轨迹。
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国务院、工信部先后制定“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光进铜退”工程、“网络提速降费”等政策实施,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今昔巨变。通信业,尤其是移动通信业,一项项指标从“空白”走向世界领先:
——网络覆盖全球最好。中国4G网络信号覆盖率已超95%。上至珠穆朗玛峰,下至矿井深处,远到偏僻深山和岛屿,都有信号。
——业务应用丰富多彩。我国移动通信技术持续升级,业务类型不断丰富,资费持续降低,用户获得感持续提升。
……
“信息通信行业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的网络社会,万物互联,这个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原巡视员、广东省通信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黄学敏说,随着5G等通信网络和技术的进一步迭代,中国的数字经济对未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A、从“垄断”到“突围”
随着通信网络建设进入了新的高潮,作为关键设备的交换机需求增大。可昂贵的国外交换机却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研发中国自主技术的交换机迫在眉睫。
“当时我负责广东设备引进,与老外谈判。一条用户线(一门)就是一两千美金,进口一个万门交换机就是天价。”黄学敏说。
彼时,广东省电信研究院原副院长胡乐明还在邮电部524厂负责通信设备的研发。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厂里担任副总工程师的他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设计研发代表当时通信技术的制高点的通信设备——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
为了开发1000门的交换机,胡乐明带领70多人的团队日夜奋战。1992年6月15日,代号为DS2000B的国产1000门交换机,在增城永和镇试验成功,这一中小容量的交换机在技术和性能上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随后在广东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一边,更多的企业投入到通信技术产业。1987年,华为在深圳成立,以销售中小容量交换机为主。1993年年初,华为2000门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发成功,同年9月,万门机型研发成功。
胡乐明说,随着国产交换机技术的突破,中国的通信产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被爱立信、西门子、诺基亚等通信巨头瓜分的市场,到20世纪末时,已逐渐被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抢占。
B、从“固定”到“移动”
在那十年里,人们的通讯方式不仅逐渐从“固定”过度到“移动”的个人化方向,也逐渐从“话音”转向了“数据”。
“2008年以后,数据业务逐渐超过了话音业务,这同样是有着标志性的事件,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工作人员展示一款柔性显示智能可穿戴手机新华社发
C、从“4G”到“5G”
4G的应用和覆盖,在中国通信史上掀起了又一轮大变革的浪潮。从2010年开始试点,到2014年正式发牌,如今4G已经在中国几乎实现了全面覆盖。仅广东移动在省内的4G基站,2018年就已经超过19万个。
不仅人们的通讯、社交方式发生变化,通信技术、互联网等也以多种方式赋能实体经济,为新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数字消费持续释放居民需求潜力。“人们更多依靠手机、互联网进行通信,网购和快递服务逐渐成为邮政行业的主流业务,也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主流生活方式。”周国繁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快递已经达到了当日达、次晨达、及时达的服务水平。他透露,2012年至今,广东的快递业务量、快递业务收入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广东人均快递业务量达到120件。
2019年,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相当于把高速公路变得更宽,让我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全息投影,可以让一个千里之外的人投影到你身边和你面对面唱歌。”酷狗音乐副总裁赵海舟说。
黄学敏认为,实际上,未来的信息通信行业不仅包括即将商用的5G移动技术,还包括NGN(下一代网络)、IPV6(新版互联网软件)等新技术,它们将与5G一起,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共同打造数字中国。
话当年
33年后,胡乐明站在5G物联网的模拟沙盘前,回忆起1986年到德国公干时往老家梅州发送的那封国际电报,仍忍不住感到“肉疼”,那花掉了他当时半个月的工资。
作为广东信息通信建设的一名“老兵”,广东电信研究院原副院长胡乐明亲身经历了中国通信从“一穷二白”到如今进入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
发电报贵,写封家书寄回家同样也贵,而且要大半个月才能收到。让胡乐明印象深刻的是,从德国寄一封信到国内必须称重,按照克数付费。
话变迁
当年发电报靠手摇发电机如今小岛每天快递几百件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邮递员推着自行车、挂着邮包送信送报的历史仿佛一去不复返。然而,在偏远乡村、高原雪山、交通不便的海岛,这样的景象仍在上演。在珠海外伶仃岛上,52岁的谢坚便是其中一个邮递员。他32年如一日,为驻岛官兵和岛上居民投送包裹邮件一百多万件,成为外伶仃岛的“守信人”。
1988年,21岁的谢坚在退伍后被调入珠海市外伶仃岛邮政所工作。他是邮政所唯一的投递员,主要负责驻岛士兵与岛上居民与外界的邮件往来。
随着手机、电网在岛上的普及,信函业务虽然在逐步减少,但快递业务却在大幅度增加。“现在邮件非常多,一天有几百件,差不多是以前一个月的量。”谢坚说。
国家记忆
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报大楼启用,开启了我国无线通讯建设大门。
“有事呼我”是BB机时代一句流行口头语(资料图)
1982年,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首根光纤光缆成功跨越长江,开创数字化通信新纪元。
1987年11月,广东率先开通模拟移动通信网,首批700名用户。
1987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大哥大”进入中国。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发放3G牌照,我国进入3G时代。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始对量子通信进行探索。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
上世纪80年代末,“大哥大”从广州流行到全国叶健强摄
传家宝
首个大哥大用户出现在广州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收藏了一部被称为“大哥大”的手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港台剧里,人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大哥大”,令人“羡慕嫉妒恨”。
那一年后,我国移动通信建设突飞猛进,“大哥大”升级为智能手机,再到柔性屏手机,沟通与交流变得更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