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正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建成了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以及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然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面临产业链长、企业量大、技术复杂等诸多挑战,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数字化基础薄弱、改造周期长、成本高企等问题,转型之路尤为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正在成为助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的新动力。
“上云”是指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基础设施、管理、业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并通过互联网与云计算手段连接社会化资源、共享服务及能力的过程。“上平台”是指企业设备、核心业务、产业协同等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助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助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例如,制造业重镇广东省佛山市通过“数字贷”,并推出了风险补偿和全额贴息两大政策,帮助多家企业实现了“数字化车间”升级计划。再如,浦发银行推出的“云贷”产品,专门为有意向“上云”的中小企业提供灵活便捷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些创新金融产品不仅能够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还能够为其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保障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金融机构应加强贷前调查和风险评估,确保全面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和市场前景。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技术评估和风险咨询,以确保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同时,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管和跟踪。通过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打破信息孤岛,连接设备、产品、供应商和客户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例如,一家汽车零部件厂通过90%生产线的互联,每8秒即可生产一只马达;一家变速器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使技术图纸直接传到供应商生产线,可以带动140多家供应商数字化;一家工程装备企业根据客户电子订单灵活决定生产,交付周期缩短50%,产品库存降低70%。这些实例展示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而这种转型的基础在于连接,不仅仅是内部设备和生产线的连接,更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连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种连接尤为重要,但实现这一目标往往需要外部的支持,尤其是金融机构的介入。
为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连接,金融机构可以联合第三方信息服务商或核心企业,共同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N+N+N”的生态模式,即“N家金融机构+N家核心企业+N家链属企业”的全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这一模式能够高效便捷地打通资金端与供应链资产端的对接渠道,将设备、产品、供应商和客户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提高信息透明度。
在实际操作中,已经有许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信息服务商或核心企业成功合作搭建了供应链金融平台。例如,交通银行与中航信、中企云链、联易融等第三方信息服务商合作,搭建了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了对供应链上企业的精准画像和自动化处理,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体验。工商银行与海尔集团等核心企业合作,共同搭建了供应链金融平台,为海尔集团上下游的供应商和经销商提供融资支持,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未来,金融机构还可以与核心企业合作,共同搭建集团供应链平台,进行场景化产品创新,满足链条上不同环节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场景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金融助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不仅仅是技术升级的问题,更是认知、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的深层转型。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其资金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机构不仅是资金的提供者,更应成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和伙伴,共同迎接制造业数字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