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小学校来说,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校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那么,在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巩固深化“双减”成果、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小学校长,我们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提高质量意识,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如何进一步减轻师生负担,如何让每个学生“读好书?
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细化、落实质量管理,也即我们要紧盯课堂教学,坚持以听、评课作为领导教学的重要抓手。
当下的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虽然为教师的学习和教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听、评课依旧是教师间相互学习以及提高教学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这样,教师间就难以切磋交流,就难以碰撞思想,就难以开展跨学科教学,就难以启发借鉴,就难以取长补短,就难以共享资源,就难以提高实践能力,就难以应对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就难以追求教育教学高质量。
为了改变以上问题,为了促使教师的听、评课从被动变成主动,从任务驱动变成常态,笔者想提醒校长们,无论多“忙”,我们都应该坚持听、评课。
在此基础上,他还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多本专著、600多篇论文和约1200篇文艺作品。
“一天内必须听两节课”。这一做法看似简单和细小,也很平凡和朴素,如果每天都要坚持,一般人恐怕难以做到;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听、评课,这才了如指掌地摸清了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能力,才为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变革指明了方向,才使帕夫雷什中学变成了同类学校的典范,才创造了教育教学奇迹。这也是他成长为教育家的奥秘所在。
事实上,课堂既能彰显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才华,也最容易暴露出教学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当然,我们只有通过听、评课,才能看见教师的教学亮点,才能帮助他们发现、挖掘和跟进问题,才能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遗憾的是,当下有些校长依旧分不清管理的主次和轻重缓急,除了仍在做“小商小贩”、“看门人”或“维持会长”,要么陷在事务堆里难以自拔,要么热衷于应酬,恰恰把“听、评课是改变教师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这一最基本也最朴素的理念置身度外,抛于脑后;他们即使上课和听、评课,也是偶尔上几节课,或只听、评几节课就作罢;这样的心血来潮,这样的做做样子,这样的“虎头蛇尾”,这样的半途而废,怎么能获得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怎么能取得领导教学的话语权,怎么影响、感染和打动教师养成听、评课习惯?怎么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怎么使他们的课堂教学发生质变?
虽然我们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时代复杂得多,虽然我们的工作越来越繁忙,虽然我们的任务越来越沉重,虽然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增大;但是,所有“复杂”“繁忙”“沉重”“增大”,都不是我们轻视听、评课以及弱化教学的理由。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克服困难、“弹好钢琴”,巧做管理“加减法”,以坚持听、评课为切入点,牢牢抓住教学管理的“牛鼻子”。
再一方面,我们要向苏霍姆林斯基看齐,逐步把“一天内必须听两节课”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善于在课堂上去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好教师。
当然,为了保障更多的校长能沉下心去治理教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既要为师生减负,也要为校长减负,比如整合或减少各种检查、评比、竞赛等活动,还要顶住系统以外的各种干扰,诸如廉政文化进校园要有教育痕迹,文明餐饮、光盘行动要有数据,垃圾分类教育要有计划、总结……促使他们更加安心和专心地研究教育教学、学习充电、听课评课、参与校本教研等,引导他们用听、评课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用听、评课促进课改落地,用听、评课助推“双减”转型升级,用听、评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用听、评课“做整个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