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经济时代,小到充电宝,大到房屋,都可以实现共享,知识也不例外。从免费到付费,从一次性消费到形成长期消费习惯,知识共享也从“1.0时代”来到了“3.0时代”。
1、知识付费风口来袭
2016年是名副其实的“知识付费元年”。4月,问咖、值乎出现;5月,分答、知乎Live面市;6月,得到“李翔商业内参”、喜马拉雅FM“好好说话”推出……几乎每月都有知识付费产品走红。
2016年8月,企业智库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近八成人经常或有时会有对想获取的知识资源无从入手的情况;超过五成网民有过为知识付费的行为;渗透率最高的是订阅付费咨询和付费下载资料。
“在写分析报告的时候,有时我也会花一块钱去‘偷听’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易观互联网娱乐高级分析师黄国锋说,“付费阅读解决了互联网产生以来的一大痛点。在某些特定的消费场景下,催生了对内容的付费阅读需求。”他认为,一方面,网上免费信息泛滥且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受众迫切需要快速获取对自己有价值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易观发布的《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分析了知识付费兴起的原因:一是居民消费结构悄然改变,发展型消费提高;二是移动支付普及,对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发生转变;三是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信息选择行为更为成熟。
2、知识共享经历了三个阶段
黄国锋认为,知识共享经历了“1.0”到“3.0”三个阶段。“‘1.0’是基于互联网百科搜索的静态知识获取;‘2.0’是指‘新浪爱问’‘知乎’等知识交换社区;当前的知识共享已经到了‘3.0’,是一个以实时互动和知识变现为特征的知识共享时期。”黄国锋说。
3、知识付费红火背后问题频现
资深媒体观察家魏武挥曾把信息与知识分成短期功利型知识、中期理念型知识、长期修养型知识三类。其中,中期理念型知识乍看感觉观点犀利,头头是道,但仔细琢磨却发现并没有太多用处。他认为,知识付费产品主要是中期理念型知识,夹杂着一些短期功利型干货和长期修养型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