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产品或服务对使用者或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程度。依据产品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制定质量标准。
(二)什么是诊改?
“诊改”是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简称,是高职院校依靠自身建立保证体系来提升质量,履行质量主体责任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诊改有什么特点?
诊改的特点可概括为“人人”“处处”和“时时”。
人人——学校要变自娱自乐为服务需求,人人是质量保证主体;
处处——变外部保障为内部保证为主,工作与保证责任兼负;变脉冲式激励为常态化改进,诊改成为一切工作的组成环节;
时时——变回顾总结为实时监控,信息化平台成为质量保证支撑。
(四)什么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全面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它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把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各个部门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网络化、全覆盖的有机整体。
(五)什么是内保系统?
“内部质量保证监测系统”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内保”是指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
“五个层面”是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
“大数据平台”即打造一个人人参与、处处覆盖、时时共享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六)什么是两链?
“两链”是指“目标链”和“标准链”。
“目标链”是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纲领,逐层分解目标规划,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形成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体系;
“标准链”是指依据目标建立支持目标实现的各层面标准体系。
(七)什么是“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
“‘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简称为“8字螺旋”,“8字螺旋”是由大循环(静态螺旋)和小循环(动态螺旋)两个螺旋累加而成。简单说,大循环为一个周期诊改循环,小循环为实时监控循环。
(八)什么是双引擎?
双引擎是指“机制引擎”和“文化引擎”。
机制引擎: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诊断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各部门有效建立并运行质量保证体系,开展以实时数据为主要依据的自我诊改,重点在于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改进创新。
同时,完善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与部门和个人奖惩措施挂钩,形成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动力机制。
文化引擎:学校领导重视诊改,扎实推进;师生员工普遍能接受诊改理念,并落实于自觉行动中;质量保证全员参与,营造质量文化氛围;师生员工对学校诊改工作满意和并且有获得感。
二、学校诊改工作开展情况
(一)诊改工作有哪几个阶段?
学校诊改工作历程分五个阶段进行,各阶段按边学习、边建设、边实施、边诊断、边改进、边提升方式交替推进,全员参与,全面诊改。
第一阶段:提升理念、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体系、开发平台
第三阶段:平台试行、全面诊改
第四阶段:完善机制、常态运行
第五阶段:持续改进、培育文化
(二)诊改实施有哪些过程?
1.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了诊改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主任;成立了质量管理办公室,设诊改办主任;下设7个专项工作组(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诊改工作组、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组和质量文化建设工作组)和若干工作小组,主要在各系部,各级机构均赋有相应职责。
2.组织培训
院领导带队多次进行校外学习调研,共开展集中培训和分层培训28场,做到理念先行,理论指导实践。
3.构建体系
学校构建诊改体系的建设思路是“3个一、3个三”。
3个一是指:围绕一个目标(全国一流、全省前列、培养“赣鄱工匠”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运用一个方法(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建设一个平台(智慧校园信息技术平台)
3个三是指:实行三阶任务(规划任务-年度任务-月度任务)、实施三类诊改(常态性诊改+周期性诊改+专题性诊改)、实现三个人人(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
按照这个建设思路,搭建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对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运行机制、过程监测等进行系统化的建设,将“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管理系统运用于五个层面,通过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形成横向衔接、纵向贯穿、动态循环的诊改体系。
4.两链打造
我们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纲领,逐层分解目标规划,形成规划—计划传递链(目标链),并建立与之呼应的标准体系(标准链)。
(1)学校层面
一是目标体系。构建了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12个专项规划—各教学系部子规划三级目标体系。
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目标,每年形成学校工作要点,落实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目前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任务分解143项工作任务、省级优质院校建设方案任务分解95项工作任务,已经分年度、分月度落实至各个部门和教职工。
二是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岗位工作标准、管理服务规范标准和考核诊断标准三个方面。共编制了18部质量管理手册。
(2)专业层面
一是目标体系。建立了学校—学院—专业三级体系(对应的责任主体分别是:教务处—学院—专业),按国家级重点(2个)、省级重点(4个)、院级重点(7个)、院级一般(其他)四个级别设立了建设目标,分别落实到六个系部30个专业。
二是标准体系。学校分级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教学运行标准,各专业制定了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层面
一是目标体系。建立了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四级体系(对应的责任主体分别是:教务处—学院—专业—课程组),按国家级重点(2门)、省级重点(9门)、院级重点(33门)、院级一般(其他)四个级别设立了建设目标,分别落实到六个系部30个专业116门课程。
二是标准体系。学院分级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和课程教学运行标准,各课程组制定了课程建设方案和课程标准。
(4)教师和学生层面
一是目标体系。建立了学校(人事处、学工处)—系部—专业—个人(教师、学生)四级体系,全体教师按年度编制了个人发展规划,2019级学生按学年制定了成长成才规划。
二是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教师发展标准按照新聘教师、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教授五个级别制定。学生的发展标准按照合格和优秀2个级别制定。
5.螺旋运行
五个层面每个责任主体,按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要求,依托信息技术平台进行“8字质量改进螺旋”的运行。
事前进行任务设置。主要是各层面的年度、月度任务以及诊断点设置。
事中进行监测预警。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监测预警系统,对年度、月度工作任务和诊断点进行监测(常态纠偏)。目前平台已发布工作任务3400多条,五个层面共设置诊断点58个,共处理预警320项。
事后进行诊断与改进。以年度为周期进行自我诊改(周期诊断),2022年共形成各层面诊断报告4683个(以专业层面为例,形成了1个学院专业建设诊断报告,6个系部专业建设诊断报告和30个专业诊断报告);教师层面形成了413名教师个人诊断报告;学生层面形成了4056名学生个人诊断报告。
6.平台建设
(1)学院校本数据平台
校本数据平台是以信息化硬件为基础、数据交换平台为纽带、业务系统为支撑、大数据技术为保障、服务诊改为目的的信息化智慧校园平台,包括顶岗实习系统、科研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就业系统、学工系统、教务系统、资产系统、低值耐用系统、人事系统、OA系统等10个信息平台。
(2)学院诊改信息平台
学院按智能化要求对诊改信息平台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规划,引进内部质量保证监测系统、内部质量保证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学院、专业、师资、课程、学生五个层面发展目标和标准管理,通过对质控点目标值、标准值、预警值对比,实现自动预警功能。
7.引擎驱动
(1)机制引擎
建立了工作质量管理手册18部,质量保证制度225项,教职工绩效考核激励机制10项,这些制度对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2)文化引擎(由表及里)
环境文化:通过道路、楼宇命名、场所布置和景观建设,打造校园特色文化;通过学院诊改专题网站建设,校外新闻媒体平台专题报道,营造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
制度文化:围绕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院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和标准的建设和运行,让师生有认同感和归宿感,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精神文化:粮食文化是特质文化,“五粮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粮缘中的敬与礼、粮情中的勤与俭、粮品中的诚与信、粮安中的责与献、粮艺中的传与新),其内涵就是崇尚品德、崇尚质量,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校风校训传承、校情校史教育,让“质量立校、质量兴校”深入师生骨髓,变为师生追求质量、创造质量的行动自觉。
三、各部门诊改工作内容有哪些?
1.各部门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12个专项规划年度任务分解和学院年度工作要点,制定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分年度重点任务、常规任务和改进任务。
2.各部门编制了包括部门岗位职责、岗位说明书、常规工作清单、工作流程图以及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等建设标准的部门质量管理手册,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运行。
3.各部门依据部门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每年度每月度按时发布工作任务,认真执行工作标准,构建并运行部门工作质量改进螺旋。
4.各部门依托学院“内部质量保证监测系统”,对照部门工作计划和运行的诊断点,实时监测部门工作质量,并定期对预警问题进行汇总通报,保障体系的顺利运行。
5.各部门每年度12月底前开展系统的自我诊断,结合日常自我诊断结果,撰写部门年度自我诊断报告,总结成效,找出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升部门工作质量。五个层面牵头负责部门除每年度撰写部门整体工作自我诊断报告之外,还要针对部门2-3项重点任务开展系统的自我诊断,撰写重点任务自我诊断报告。
6.学院办公室寒假放假前对各部门进行年度考核、诊断,明确问题,督促改进,并撰写学院层面整体诊改报告。质量管理办公室对各部门诊改体系构建和运行实施情况进行专项考核。
四、专家常问问题解答
1.诊断点是如何设置的?
答:是根据各层面确定的目标和标准,确定量化监测的指标为诊断点。
2.各层面的分层级标准是如何设计的?
答:专业、课程层面是按国家重点、省级重点、院级重点、院级一般进行分层;教师层面是按职称级别进行分层;学生层面是按合格和优秀进行分层。
3.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诊改周期是什么?
答: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诊改周期均为学年
4.诊断点预警是如何处理的?
5.诊改与绩效考核是否关联,具体如何进行绩效考核?
答:是关联的,各部门、个人的绩效考核都与诊改工作完成度直接关联,诊改工作完成度高的部门和个人考核优秀,在年终奖励、评优评先和个人晋升方面都有倾斜。
6.诊改建立了哪些激励机制?
答:各级各类考核都体现了诊改工作开展情况。
7.请谈谈你开展诊改以来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答:围绕诊改对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
8.诊改的实施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惑?
答:围绕进一步深入推进诊改工作进行提问,例如,在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时如何更好地指导各层面制定更加科学合适的目标;除了绩效考核之外还可以有哪些激励手段等。
9.目标值、预警值、标准值、实际值这四个值如何使用?四个值中哪一个值是最高的,哪一个值是最低的?
答:目标值是最高的,标准值是最低的。通过预警值进行常态纠偏,实际值应该是实时的,如果实际值低于了预警值,就会触发报警,提醒我们要进行常态纠偏。
周期诊断和预警值有没有关系?
答:没有关系,预警只在常态纠偏小循环。
常态纠偏要不要画像
答:常态纠偏不画像,画像应该是周期诊断的结论性展现。
诊改和PDCA循环的区别在哪里?
答:PDCA循环是工业化的全面质量管理,诊改和PDCA的区别是更柔性化了,人是会思考会创新的)
13.目标值应该如何定?
答:应该根据质量主体实际情况来定,能通过努努力,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就是合适的目标。
14.目标一定确定之后能否轻易修改?
诊改是新东西吗?
答:不是。诊改就是自我完善,是把好的东西引进,不好的东西抛弃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会立刻见效取得成绩的过程。
诊改增加了大家的工作负担吗?
答:诊改应该是让大家工作量减少,工作效率更高的一种方法,不应该增加大家的工作负担,只要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这种工作方法就能提高效率,而不是为了诊改而诊改。
17.诊改只是教学方面的工作吗?
答:不是,诊改是全校所有人所有部门都要参与的,目的是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各项工作的质量。
18.信息化是为教学服务的还是教学要适应信息化?
答:信息化是为教学服务的,信息化的使用要方便,不用深入培训即可使用。
19.诊改的实施应不应该一开始就大范围深度开展?
答: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渐进过程,从一个小切口开始,慢慢展开,逐步推广。
个人访谈主要内容整理
1.访谈分管校长和教学校长
重点了解学习在机制、文化两引擎设计中的具体做法;两大引擎作用的发挥及成效;了解教职员工对推行诊改制度建设的态度及最大阻力,并就两天来对学校诊改复核的一些看法与具体交流。
2.访谈信息中心主任
3.访谈教务处处长
(1)编制学校层面专业和课程建设规划的依据、是否对全校各专业和课程规划进行了审查与评估。
(2)学校层面对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管控的方法、手段
(3)建有哪些专业和课程诊改运行制度,有效性如何?
4.访谈人事处处长
5.访谈学工处处长、团委书记、系部党总支书记、辅导员
(1)学校学生层面诊改工作的实施过程;
(2)学校学生层面两链打造的基础、依据、思路和方法
(3)学校和二级系部对学生层面诊改螺旋的实施情况。辅导员对诊改工作的理解和感受。
(4)学校与学生层面有关的考核激励制度。
(5)访谈对象改进诊改工作的想法。
(6)对学校改进学生层面的诊改提出建议。
6.访谈分院院长
(1)**专业建设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2)是否依据学院的专业规划确定了**专业规划(契合度)
课程、教师、学生层面专业层面以上问题
7.访谈专业教师
(1)专业作为省示范、特色专业,现建设目标确定为省级骨干专业是否准确?
(2)通过教学诊改专业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教师获得感如何?有哪些意见建议?
专家现场提问
1.诊改平台和哪些业务系统做了业务对接,(如:和人事系统对接了哪些常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