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外运黄埔仓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埔仓码公司”)成立于1961年,是世界领先的综合物流服务商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在广东地区的全资三级公司,也是广东省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中国外运广东有限公司在黄埔地区培育的一个重要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黄埔仓码公司处于珠江主航道,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乌涌口,地理位置优越,集疏运网络、先进装卸设备等多种优势于一体,已开通多条内外贸航线。
港区占地32万平方米,码头岸线500米,拥有3个万吨级班轮泊位,3个驳船泊位,水深-9米,堆场面积总达10万平方米,仓库面积4.5万平方米,员工近500人。
港口依托中国外运广东有限公司区域内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和多元化物流资源,为物流链中的其他伙伴提供来往港澳小驳船及沿海内贸船的集装箱及件杂货船舶系泊、装卸、堆存、装拆箱、仓储、库存管理、分拔、配送等24小时全天候港口作业服务,并建立了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个性化物流服务。
二、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背景
随着集装箱港口运输行业竞争加剧、当地市场形势及政府政策的变化,针对信息化程度较低、客户服务水平较弱、操作不规范等现状,黄埔仓码公司于2012年开始着手建设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以此为落脚点拓展码头服务范围,提高行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引领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操作发展。
2014年,海关在广东、广西地区全面推行新舱单系统,该系统对现有的进出口业务流程进行了重大修改,尤其是针对集装箱出口业务,增加了预配舱单、改配、理货等多个环节,亟需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以满足数据共享、流程跟踪等需求。在此期间,黄埔仓码公司大力发展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不仅满足政府政策需求,更为客户带来极大便利,大大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未搭建前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录入重复,差错率高
(二)信息不透明,影响效率
海关新舱单系统推行后,信息透明成了迫切需求。信息不透明,大大影响货物的进出口效率。报关公司、船公司无法及时查询货物在码头的数据状况及集装箱实时动态,不能做到及时报关、及时配载、及时出运。
(三)信息分散,降低客户体验
由于缺乏一个信息集成的平台,各类通关数据和信息各行其道,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业务办理也不得不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进行切换,大大降低了客户的服务体验。
四、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概述
目前该平台的主功能系统包括文件中心系统、码头操作系统、结算中心系统、港区生产调度系统、CCC集中箱管平台等。
码头操作系统集生产操作控制、财务计费等功能于一身,是功能最为强大、覆盖面最为广泛、历史最为悠久的内部操作系统,是连接文件中心系统与其他内部系统的桥梁。场内调度系统作为码头操作系统其中一个子系统,是近两年结合港口生产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开发的一个全新系统,是码头集装箱作业计划调度核心管理系统。
结算中心系统是财务税票处理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计费与结算。
CCC集中箱管平台属于数据处理系统,它连接码头操作系统,通过EDI的方式向船公司客户输送集装箱实时动态信息。
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件自助办理功能
(二)舱单信息自动处理功能
新舱单信息处理功能主要应用于集装箱出口业务。文件中心系统通过EDI的方式与外部企业系统、海关系统对接,文件中心系统接收到外部企业发送的数据信息后,自动进行数据对碰处理并触发发送海关系统,全程数据自行处理无需人工干预,且数据处理全程可视、可跟踪。这个功能的实现,已替换所有人工操作,不仅大大提升效率,而且减少人工成本。
(三)船舶自动配载功能
五、平台搭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新舱单模块上线初期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新舱单信息自动处理功能上线初期,由于未充分了解海关系统的运作模式,业务流程及系统功能仍未完善,对业务开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改变操作模式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每整合一项功能必定带来一次操作模式的转变,每一次改变必定带来各种争议,这对信息平台的推进带来重重困难。
为解决此问题,黄埔仓码公司在宣传沟通方面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安排。首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针对性地召开推介会,加深客户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在系统开发工作中,多次咨询内外部客户的意见,让系统功能更贴近客户需求;最后,安排培训人员亲自上门为客户培训,保证过渡期业务的顺利开展。通过这些措施赢得客户的信心,确保了新模式的推广工作。
六、效益评估
(一)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规模上台阶
2014年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上线后,平台提供的差异化服务为黄埔仓码公司带来了集装箱出口业务的大幅增长。出口集装箱吞吐量从2014年5月份的37000多TEU上升到12月份的52000多TUE,增长率是40%,即使比2013年12月年底旺季的39000多TUE的出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增长了33%;提单量从14年5月份的29000多票增长到12月份的48000多票,增长了65%。根据业务量测算,仅提单这一项增加的收费就为公司每年增加400多万的利润。2014年黄埔仓码公司的出口量达到黄埔老港地区出口量的80%。
(二)优化流程,提升服务
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的推行,不仅优化黄埔仓码公司内部的操作流程,而且减轻客户工作,为客户工作提供诸多便利。例如未推行出口船舶配载功能前,报关公司需派人到各驳船公司办公点交单,交单工作量巨大;驳船公司需派人到码头递单进行船舶配载,且需人工逐份核对数据,工作繁重。出口船舶配载功能上线后,将交单工作、船舶配载工作移到平台上操作且能批量处理数据信息。为此,驳船公司、报关公司等客户不仅可以足不出门完成工作,而且极大减轻工作量,减少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三)加大现金流,减少坏账死账
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将由不同主体操作、业务财务信息分离的流程进行整合,做到整个业务流程同一平台操作、同一平台共享数据,业务流、资金流清晰,业务操作、财务支付便利。在费用支付方面,平台采取了预存款支付方式。预存款支付方式是由客户通过预先向黄埔仓码公司账户预存一定金额,办理业务时直接从预存金额中逐票扣款支付。这种收费模式,不仅加大了财会现金流,而且避免产生坏账死账。
七、外贸集装箱综合信息平台搭建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推广意义
(一)经验教训
1、功能需求需明确
2、选择优秀的合作方
系统开发实施是一个持续过程,某种程度上一个优秀的系统开发公司是一个战略合作伙伴,一定要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双方合作稳定,更利于后期系统维护升级工作。现在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加、变更,意味着系统需要不断升级换代,良好且稳定的合作伙伴,有利于控制系统开发成本,减小系统开发升级带来的风险。
3、充分考虑物流技术的迭代发展
物流行业对服务水平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必须在系统实施之外大量配合物流技术手段的应用,自动识别、定位等技术配合便携式设备、手持设备的应用。通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实现精细化物流管理,把大量人力从繁琐的机械化劳动中解脱出来。
前期系统设计阶段一定要考虑系统接口及迭代需求,多个系统在物流服务商形成交集,不提前考虑系统接口会给未来的系统升级造成巨大的麻烦。传统手工单作业模式,将由电子单据无纸化替代,利用到不同的上下游系统接口,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实现物流全程管理。
4、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发现问题及早完善
信息化平台不论投入多少成本,只有充分利用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因此必须做好平台的宣传推广工作。信息化平台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需及早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