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平台打破了空间限制,于是成规模、面向多边市场的“平台经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平台经济中的“平台”除了“载体”作用外,更核心的是“中介”作用。从经济演进的历史看,平台经济可以理解为传统“中介”经济的去人格化发展,而互联网平台则可以理解为“集市”的线上化发展。
在平台经济中,平台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更决定了平台经济的特征。“网络效应”是平台的核心特征,多类用户在平台上互相影响、彼此吸引,便是网络效应的体现。平台的核心服务和中介一样,都是对信息的匹配。因此,平台掌握的信息越多,平台的“含金量”也就越大。以电商平台为例,电商平台上注册的消费者越多,意味着在平台上开店的销量可能增长,于是会吸引新的商户入驻;同理,新的商户入驻又能提高平台上商品的丰富度,吸引新的消费者。与此同时,用户众多的电商平台能够积累丰富的信息匹配经验,更新推荐算法,改善用户体验,从而让潜在用户对平台产生信任,吸引新用户。这种利用平台内用户的相互依赖,或直接、或交叉的“吸引”如同织网一般向外扩张,包罗越来越多的新用户的特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效应”。
平台的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NetworkEffect)也被称作“网络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y)或者“需求侧的规模经济”(Demand-sideEconomiesofScale)。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用户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价值或效用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用户数量。换句话说,网络效应是指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某个产品或服务时,该产品或服务会变得更有价值,因为它的效用与使用者的数量成正比。
网络效应可以分成总效应和边际效应两个维度。总效应是当额外一单位用户又使用了某个产品时,所有其他正在使用该产品的用户的效用会增加。边际效应是所有其他还未使用该产品的用户的使用动机会提升。网络效应还可以分为单边网络效应和双边网络效应。单边网络效应是指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仅受到一个群体的使用量的影响。双边网络效应是指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受到两个或更多群体的使用量的影响,这种效应通常普遍适用于平台。
平台市场的分层运行
随着我国平台经济的高速发展,数字平台创新出了分层运行等运行方式。分层运行是平台普遍选择的运行模式之一,是指平台企业根据平台市场中买卖双方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到不同层面或者子平台中进行匹配和交易。
例如,淘宝平台细分出了“天猫”旗舰店平台和“闲鱼”二手商品交易平台。美团细分出了“大众点评”“美团外卖”“美团猫眼”“美团酒店”等子平台;滴滴出行根据不同的车型和司机类型细分出了“拼车”“快车”“优享”“豪华车”等层面,并且根据乘客的出行和消费记录细分出了“白银会员”“黄金会员”“白金会员”“钻石会员”“黑金会员”“黑金PLUS会员”等层面,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乘车偏好和需求选择服务。
通过观察这些平台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平台在初创时期通常都不会进行分层,而是在平台发展至较大规模时才会选择分层。这可能是由于平台在初期发展阶段用户数量较少且受到资金限制,此时平台的主要目标是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平台,因此平台选择不分层或者少分层。
平台生态治理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平台生态中的利益互补者种类不断增加,彼此自由竞争合作,平台生态依托互补者之间的网络效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但也面临着复杂的生态治理难题。平台生态治理(PlatformEcosystemGovernance)的主体是平台企业,核心是平台生态中互补者之间的价值分配,目标是平台生态的长期利益最大化以及创新、健康、可持续发展。
平台企业作为平台生态的核心,需要通过协调各互补方的经济行为与社会关系,实现平台生态的治理。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利益分配,可以兼顾各利益互补方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平衡好共同创造利益的主体之间的收益,使得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良性竞合,使整个平台生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增加。平台企业可以有效监管约束连接在平台上的各方行为,推出评分系统等信誉机制,可以降低平台上商家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缓解道德风险。
随着平台参与方逐渐多元化,平台自身也可能与入驻商家形成竞争关系,平台复杂程度的提高让平台监管和平衡各方价值分配也变得更为复杂。构建合理的平台生态系统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互补方的资源、利益协调困难等方面。为了鼓励平台生态各类互补者的价值共创,控制机制、关系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应成为此类整体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各方合作的成本,处理好其中的利益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