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领悟;思;逻各斯;同一性;澄明
作者简介:于志杰,男,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二、海德格尔对古希腊哲学思与存在同一性的研究
海德格尔认为,前苏格拉底时期属于思的时代,后苏格拉底时期哲学迎来了真正的开端,而现代(海德格尔所处的时代)是哲学终结的时代,也是思重新开始的时代。海德格尔把古希腊的思想进程看作是思不断被遗忘的过程,而柏拉图哲学则达到了这种遗忘的高峰。因此,海德格尔在阐述思与存在的关系时采用了一条回溯历史、追寻遗忘过程的路线。他从柏拉图哲学中两个世界的划分开始讲起,通过普罗太哥拉、巴门尼德一直到赫拉克利特为止。在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解中,思与存在的问题被不断揭示出来,最后终于被展现在世界的原初构成之中。思与存在的问题就像古希腊哲学宝库中的一条闪亮的织线,将众多哲学家的思想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之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觉知与存在的关系在哲学界又被称为思与存在的关系。因其涉及了世界的构成及人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成为哲学史上千古不变的永恒话题。每当人类遇到生存危机时,这种危机都可以划归为世界的危机,同时也是人与存在者关系上的危机。所以,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在寻找思与存在之间的内在联系,期望在根基上解决上述危机。
可以看到,当海德格尔从柏拉图开始追溯思与存在的关系时,古希腊历史在思的问题上表现为一个不断退步的过程。柏拉图哲学对思的误解,之后在普罗太哥拉的思想中阐述思的意义,进一步在巴门尼德的思想解析中将问题推进到思与存在的关系层面,最后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找到思与存在的依据。下面,我们逐一来分析海德格尔精心布置的这一线索。
第三,海德格尔对巴门尼德的说法保有自己的意见,他虽然赞同思与存在者被束缚在存在者的整体之中,但是他不认为思本身是存在者。海德格尔认为,巴门尼德提出了思与存在的问题,却止步于存在者的层面。人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将视线向更远的方向投射,于是海德格尔找到了赫拉克利特。1
第四,海德格尔试图展示逻各斯的内在结构,并从其结构的活动过程中找到解决思与存在同一性的出路。海德格尔从运动的角度来分析逻各斯的复杂结构:首先,逻各斯包括λγ(聚集的逻各斯)与λγειν(言说的逻各斯);其次,λγ产生存在者;再次,λγειν引导着人,使其觉知存在者的存在。由此,两种逻各斯又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完成了对思与存在同一性的论述,海德格尔即展开了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海德格尔认为,从赫拉克利特对思的研究到柏拉图对觉知的误解,古希腊的思想史逐步成为思被遗忘的历史,而他则要担负起历史的重托,从被遗忘的焦点中重新寻求思的踪迹。
三、科学技术危机与思的任务
海德格尔对思与存在同一性的研究不是为了建立一个脱离实际的话题,而是想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科学技术危机。当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危机主要表现为:人类将世界改造成大型制造厂,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制造活动,一切资源都被利用成工具――空气与大地变成了工业原料,而人也成为人自身的材料。这种危机既是技术给人带来的危机也是人自身的危机。它使人类自身没有安全感,但也无法单凭人类主体自身来解决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危机的解决不应该从制作方法上找原因,应该追溯到技术的原初意义,从其最初意义的内在轨迹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海德格尔是从技术的古希腊含义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说:“对希腊人来说,τχνη的意思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手工艺,而是:这样或那样地让某物作为此物或自我进入在场者中显现出来,希腊人是从让显现的角度来思考τχνη即生产的。”[7](P1202)在海德格尔看来,科学的危机是在存在者显现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当存在者显现之后,它就需要一种强力来保持对自身存在的控制,于是世界与人就成为这种控制的工具。海德格尔将这种控制叫作集置,并认为科学技术的危机是集置带来的。
根据海德格尔的论述,我们发现科学的危机实际上不是存在者自身的问题,而是人与存在者如何共同在场的问题,也就是思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危机应该从思与存在的同一性如何使存在者显现的过程中找到解决方法。由澄明发出的允诺将思与存在召唤到自己的身边,由此存在才得以向人发出言说,人在倾听言说的过程中将存在者显现到眼前。但当人听不到澄明的召唤时,人就陷入遗忘澄明的状态,这时人会执着于存在者的外观,世界也逐步被集置所控制。可见,科学的问题是集置的问题,而集置的问题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同一性之间出现了问题,澄明不能给予存在与存在者允诺,致使人与世界进入无保护状态。海德格尔指出,从思出发走上寻找澄明开辟的道路,只有思重新倾听澄明召唤的时候,存在者才真正在我们身边,而世界才能真正历史性地世界化。
参考文献
[1]孙周兴:《海德格尔对思想的规定》,载《浙江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2]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一、从“物到作品”到“作品到物”
二、从“艺术与真理隔三层”到“艺术显示真理”
三、从“作品是门技艺”到“让作品成为作品”
[关键词]虚无主义;体验;海德格尔;鲁迅
不过,即使虚无主义真是二十世纪特有的“标签”,这也并不意味着虚无主义就是二十世纪独有的现象。二十世纪的独特性或许只在于,随着韦伯所谓的现代性的“除魅”和“合理化”在二十世纪达到了顶峰、虚无主义也由此达到了顶峰而已。实际上,只要存在着人类、只要人类在生活过程中还未曾放弃对生活意义的追寻,那么一种作为体验的虚无主义就始终会或隐或显地追随着人类,并随时准备从其藏身之所跳出来、将被其俘获的人类个体打入“恐惧与颤栗”的深渊。与此同时,只要人类还不能像后现代主义者所期待或鼓吹的那样,将虚无主义视作一场狂欢的盛宴,那么人类就势难避免对克服虚无主义之途的追寻。这种追寻或许就如西西弗斯的推巨石一般,永无结果、永无终点,但这或许正是人类的宿命所在。
一、意义的崩溃与虚无的体验
虚无主义,如果不是将它作为一种纯粹学术或学术史的研究对象,不是试图以一种纯粹静观的方式来定义它,而是将之视为一种前概念的生命体验,那么它往往会沉重到令人窒息;事实上,正是这种体验、而非某种对它的纯粹静观(这种纯粹静观乃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真正把握住有着生命“热度”的虚无主义本身[1]。如果我们将这种生命体验加以扩展,而不是片面追求一种丧失了生命“热度”的所谓“学术”的定义,也许我们甚至可以把虚无主义者,或者具有虚无主义倾向者的名单扩展到无法计数。
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对许多基督徒而言,就带来了一种典型的虚无主义的体验。上帝作为一个全知、全善、全能的最高存在,曾是所有价值的担保者,是世界秩序的证明者,是一种终极的、赋予所有存在者以意义的存在。但是,这个终极存在居然死了。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是多么地荒诞与可悲。多数中国人的宗教情绪显然没有西方人那么深厚,因此也很难理解或者体验到“上帝死了”的全部意义。但是,如果不将“上帝”理解为一种特定的民族的、地域的存在,而是将之视为一种终极性存在,视为所有意义的最终担保者,那么我们实际上也可以体验到“上帝死了”的意义。
我们经常、或者说正常地生活于其间的,是一个已经由常识、传统或者习惯等赋予其意义的世界,基于这个意义世界,我们使我们的生活、事业、学习,甚至情绪得以展开。偶尔的怀疑或许会导向一种虚无的萌芽,但更多时候,既有的意义世界总会以其巨大的惯性来粉饰、掩盖或者忽略掉这个萌芽——我们仍然能保有这个既有的意义世界,于其中正常地生活下去。
正如加谬曾指出的,你埋头于一件正在进行的工作,从不进行怀疑,但是如果有一瞬间,你忽然回头看看你所做的事、从一种局外者或“宇宙”的视角[3]去看待你的人生及其意义,或许就会有一种虚无的情绪将你淹没。这是人们体验虚无主义的一种典型方式。虚无主义体验的最初发生,几乎总是带着一种“震惊”的情绪:一位正沉浸在热恋的幸福中的恋人,突然被自己所爱的人抛弃;一位为了子女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的父亲,子女却在其晚年意外丧生……在这种情境中,如果人们没有被怨恨所淹没,那他几乎总是可以体验到一种虚无的情绪。他们原本依赖于一个既有的意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世界之中展开自己的生活,因此甚至忘记或忽略了这个世界本身的存在。这种意外的情境所引发的“震惊”却将他们与这个意义世界的纽带斩断、将他们从这个世界之中抛离出去,迫使他们从一种“局外者”的角度去重新看待这个意义世界。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整个世界在他面前全部失去了意义,所有的价值都变得毫无价值,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全都变得索然无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虚无主义的体验。问题在于,面对这种虚无主义的体验,人们该做些什么呢?
二、替代的虚幻与认真的沉重
但问题在于,这种替代或者解决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为还有一些人,他们找不到,或者他们不相信,他们不肯使用“替代品”。伍尔芙曾经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发出感慨:他们活得多认真啊。“认真”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他们始终是清醒的,他们太清醒了,任何“替代品”对他们而言都是虚假的,他们不肯欺骗自己,如果克服不了虚无主义,他们宁愿背负这种虚无的重担。如果我们面对这些“认真”的人,我们能用什么东西来“敷衍”他们呢?如果不幸地,我们中的某人正是一个“认真”的人,我们肯使用“替代品”吗?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些认真的人,他们永远处于激烈的冲突中,他们不相信任何替代品。《群魔》中的基里洛夫、小韦尔霍文斯基,如果向他们提供上帝信仰,他们会接受吗?如果对他们说,上帝可以拯救他们的灵魂,恐怕他们宁愿把自己的灵魂卖给撒旦,宁愿在地狱中忍受绝望与痛苦的煎熬,也不愿拥抱虚幻的上帝。
虚无主义的体验实在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它触及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没有意义的生活值得过吗?甚至不存在是否值得的问题。问题或许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如何过得下去?如果人生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是像行尸走肉一样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们还能活下去吗?也许我们可以举出某些具有虚无主义倾向却依然生活得轻松的例子。最为典型的或许就是后现代主义者,他们否认一切最高价值的存在、消解崇高、甚至消解掉对意义的追问本身,面对虚无主义,他们所体验到的不是焦虑或绝望,而是平静甚至兴奋。但问题在于,人类似乎总有一种追寻意义的“形而上学冲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冲动的无法满足导致了虚无主义体验的出现;要使人类对于虚无主义体验感到平静甚至兴奋,后现代主义首先要消解的就不是这种那种现成的意义,而是这种冲动本身。后现代主义的思路当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如果这种冲动从根本上与人类密不可分,那么对这种冲动的消解又是否可能呢?
三、绝望的抗战与拯救的可能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除去能够找到替代品的人,还有一大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角色那样生活得那么认真的人。怀疑、否定、徘徊、绝望、矛盾、冲突,像挣不脱的噩梦,永远难以抹去。那他们如何克服虚无?克服得了吗?如果有人不幸是这样的人,到底如何安慰他?安慰有用吗?如果不能克服的话,又要如何承担虚无活下去呢?有人可以忍受着这种噬人的绝望活下去,有人不能——对他们而言,虚无主义必须克服。克服意味着直面本质性的东西,不去遗忘,不去逃避,而是经受本质性问题的拷问,从深渊中给出拯救,或者从深渊中发现不存在拯救的可能。
那么,究竟什么是克服之路,究竟有没有克服之路?对于终极性的意义担保者,我们无法去相信。那么,是否克服就存在于克服之路上、存在于寻找的过程之中呢,克服是否就是克服之“路”本身?——不知道。也许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路上”了;但也许我们还尚未看到路的影子,我们只是完全在暗中摸索,却已经摸错了方向;甚至当我们说我们摸错了方向时,不是已经潜在地承认了,存在着一种正确的方向、一条正确的路、一个标准的答案吗?也许我们还全然没有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问题本身都还讳莫如深。——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无结论的追问。
参考文献:
[1]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那托普对胡塞尔反思现象学的著名批评及海德格尔对此的回应。参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219页。
[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载《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0页。
[3]欧文·亚隆:《存在心理治疗》,易之新译,台北:张老师文件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591页以下。
1、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2、伟大的抱负造就伟大的人。——托·富勒
3、抱负永远是一种欢乐,是一种如地产一般可靠的财产。——史蒂文生
4、人生是没有毕业的学校。——黎凯
5、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周文雍
6、我饮的是抱负酒,服的是幻想药,所以我会永远朝气蓬勃。——高尔斯
7、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8、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9、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谢觉哉
10、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1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3、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爱默生
14、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柳宗元
15、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16、单靠自己的又翅,鸟儿是很难在高空翱翔的。——威·布莱克
17、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贝多芬
18、人类的伟大不在于他们在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想做什么。——罗·勃朗
19、我的抱负就是我唯一的朋友。——朗费罗
20、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21、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22、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23、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24、抱负是高尚的行为成长的萌芽。——欧洲
25、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赫拉克利特
26、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27、对于要检查别人心灵的人,柏拉图要求他具备三样东西:知识、仁慈、胆量。——蒙田
28、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海德格尔
29、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巴尔扎克
30、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鲁迅
31、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兵。——拿破仑
32、宿命论是那些缺乏的弱者的借口。——拉罗什福科
33、我一向憎恶为自己的温饱打算的人。人是高于温饱的。——高尔基
34、对人要和气,但不要狎昵。——莎士比亚
【关键词】向死而生;高等医学院校;生死教育
《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说“当代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对死亡的刻意回避使人有意无意地将死亡搁置意识深处,缺乏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正视死亡的理性自觉,当死亡来临,于是(1)否认;(2)愤怒;(3)讨价还价;(4)消沉抑郁;(5)接受(几乎没有情绪感情可言),这是美国医学家伊丽莎白·库布斯·罗斯对于末期患者精神状态的临床发现,显而易见,负面情绪较多,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都难以实现。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开展生死教育,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开展生死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医学院校开展生死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决定
《西氏内科学》对医学的定义是“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医学作为一门认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应用学科,无疑具有自然科学性质(需要博学),但它同时具有人文科学性质(人道职业)。首先、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说“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使一些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其次,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无论是单个的人还是具体的人群,都是一定社会的人或人群,都具有不可分割的社会性。因而,医生在实施医疗行为时不仅要了解健康与疾病问题,更要了解病人,了解社会。
(二)医学教育的最低要求
2001年11月正式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7项宏观领域,其中除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3项外,其余4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都完全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即使是临床技能和群体健康与卫生信息管理学科内容,也带有强烈的非传统医学色彩。作为培养医学生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死亡观的生死教育理应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医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工作无时无刻都在跟人的生命打交道,要求从业者不仅具有深厚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道主义精神,正如王一方老师所说“我们这一代医学家大概不能只是技术前沿的狐狸(智者),而应该成为背负人类生命质量提升、创造社会福祉的大象(圣徒)”。在医学院校开展并加强生死教育,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本质,从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挽救生命,惠及社会。
(四)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众所周知,医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重。面对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当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不健康极其容易导致学生走向极端,如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据调查,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医学生的职业特点是面向一个因疾痛或多或少有些心理不太健康的特殊群体,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着医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医患关系,甚至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二、医学院校开展生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生死教育理论教学的开展
1、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生命教育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其次,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道德部分结合人生观、价值观内容开展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育;法律部分则结合民事主体的生命健康权讨论“病患的医疗权、临终病患的死亡权”等问题。(2)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结合百年屈辱岁月以及日本对中国人民生命的野蛮杀戮和生命尊严的肆意践踏,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3)在《原理概论》课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结合对立统一规律讲述的死亡观,使学生认识死亡的本质,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培养理性对待死亡的态度;(4)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结合和谐社会建设讲述个体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充分利用选修课教学资源
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选修课教学资源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在选修课《西方医学哲学简史》课中,尝试将西方死亡哲学作为贯穿其中的主线之一。从“苏格拉底之死”引出死亡问题,并结合上古时期中外的神话或寓言故事中讨论死亡的特性,如“斯芬克斯之谜”寓意死亡的必然性、不可避免性,而我国的“精卫填海”则寓意死亡的偶然性、不确定性;从“苏格拉底之死得最美”说起,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时,“苏格拉底之死”也是一种自愿的被动安乐死,结合案例讲述安乐死的含义与历史、类型与现状;结合基督教哲学介绍基督教、佛教等不同宗教的死亡观,开阔学生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视野,使学生获得对死亡的超验性理解;结合近代哲学内容比较唯理论派与经验论派对于不死信仰的理性证明与理性否定,引导学生认识近代哲学把人的存在和生存置于首位,因而漠视死亡,全力追求今世生活的人生态度。这样就向学生展示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历史演进:(1)古希腊罗马死亡哲学——死亡的诧异;(2)中世纪死亡哲学——死亡的渴望;(3)近代西方死亡哲学——死亡的漠视;(4)现代西方死亡哲学——死亡的直面。
3、整合其它人文课程
鉴于目前医学生学习科目多,学习负担重,而且生死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部分医学学科重合,所以整合其它人文课程,在合适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死教育就成为不错的选择。例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突出“大学生与自杀”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理性认识自杀现象并避免轻生行为的发生。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重点探讨终末期病人处置、器官移植、安乐死等有关死亡的伦理问题,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此外,其它学校或国外的网络教学资源如“网易公开课”耶鲁大学的《哲学死亡》课程视频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当然,我们更希望能做成一门“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进课堂,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之中。
(二)生死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
生死教育如果仅仅是纯粹理论教学,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那么生死教育就很难触及学生的灵魂,其“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人都不可回避的生死问题,首先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死,同时也认识和对待他人的生死”的主旨也难以达到。因此,我们在摸索开展生死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经典选读汇报课
结合我部开展的读书征文活动,推荐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并分组进行汇报。
2、榜样学习课
收集身边或名人身患疾病依然追求人生价值,珍爱生命、坦然面对死亡的案例交流学习,名人名言作为课前的“新闻播报”环节进行,向已经死了的人学习死,“学会了死,你才算懂得了活”。
3、模拟死亡课
[1]索甲仁波切.生死书[M].郑振煌,译.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7.
[2]傅伟勋.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
[3]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唐建武.医学学科的人文内核[J].医学与哲学,2003,24(3):9-10.
[5]王地.我国大学生自杀原因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82-85.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71.
[7]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17.
[8]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14.
[9]李书崇.死亡简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280.
[11]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