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Metaverse)是虚拟时空间的集合,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和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元宇宙是通过数字化形态承载的与人类社会并行的平行宇宙,借由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互联网(Internet)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准确地说元宇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其基本特征包括:沉浸式体验、虚拟化分身、开放式创造、强社交属性、稳定化系统。
解读:元宇宙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融合多项虚拟技术的一种未来连接状态,是移动互联网的准继任者状态,它不会从根本上取代互联网,而是互联网的迭代升级。元宇宙的基础设施核心是虚拟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出的三位虚拟空间,我们可以用三个“I”来理解它:交互(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沉浸(immersion)。
许多电影其实已经为我们打造了元宇宙的一些具体形态,比如《黑客帝国》里的孪生元宇宙(它是与真实世界往复迭代的矩阵宇宙)、《盗梦空间》里的原生宇宙(它是绝对真实的虚拟化错)、《阿凡达》里的共存元宇宙(真实)、《头号玩家》里的共生元宇宙(交互),其中共生元宇宙最接近我们目前所描述的元宇宙。
二、区块链
解读:彭兰老师认为机器应用的发展使得用户节点成为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基本单元,在这一前提下,如何赋予这些节点更大的“权力”,而不是仅仅是“权利”,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权力落差,同时明晰节点的责任,也成为技术正在探索的问题,而区块链技术正好就是这样的思路。
三、平台社会
“平台社会”(PlatformSociety)这一概念由荷兰学者何塞·范·迪克等人在《平台社会:连接世界中的公共价值》(ThePlatformSociety:PublicValuesinaConnectiveWorld)一书中提出。“平台社会”指的是一种社会生活,其社会经济流动越来越多地受到由算法和数据驱动的全球化在线平台生态系统的调节。其核心观点是,在这个世界中,一些平台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核心并扰乱了市场和劳动关系,绕过传统管理制度,改变社会和公民行为,影响民主进程。因此,在“平台社会”中,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三大主体处在紧张的关系中。
四、情感劳动
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1983)最先提出“情感劳动”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为了报酬,员工管理自己的情感,并按照组织对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要求来表演”,人的情感状态变为可供出售的商品。情感劳动强调的是劳动者主体性的生产和解放过程,是一种劳动者可以在劳动过程中分配自己所拥有的情感资源生产情感产品、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满足感并构建社群网络的劳动形式。情感劳动属于非物质劳动的延伸概念,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联系,对其的研究和分析离不开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刻理解,具有鲜明的政治经济学色彩。
解读:目前国内学界对情绪劳动(emotionallabor)和情感劳动(affectivelabor)并没有明确清晰的区分,简单来说,前者是基于外部强加的一套规则而产生的“表面扮演”,后者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其侧重点是“生产”,强调情感与资本积累、再生产之间的关系。
五、关系劳动
解读:以秀场主播为例,主播获取经济收益的途径并不仅仅靠表演自己的感受,更是在直播间内外维护与观众的关系。秀场主播本身并不出售任何实体商品,她们出售的是自己与观众之间的虚拟互动,也意味着她需要把原属于私领域中的人际关系,让渡到经济世界中直接进行贩卖。如此一来,主播便不得不在其中处理“亲密关系”和“经济关系”之间可能出现的紧张甚至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