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聊大数据、喜欢听别人聊大数据、或者像我这种经常被迫听别人聊大数据的人,对下面这个故事应该不陌生:
客服:必胜客。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
顾客:你好,我想要一份……
客服:先生,烦请先把您的会员卡号告诉我。
顾客:×××
客服:陈先生,因为我们联机到CRM系统。
顾客:我想要一个海鲜披萨……
客服:陈先生,海鲜披萨不适合您。
顾客:为什么?
客服:根据您的医疗记录,您的血压和胆固醇都偏高。
客服:您可以试试我们的低脂健康披萨。
顾客: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吃这种的?
客服:您上星期一在国家图书馆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谱》。
顾客:好。那我要一个家庭特大号披萨,要付多少钱?
客服:99元,这个足够您一家六口吃了。但您母亲应该少吃,她上个月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还处在恢复期。
顾客:那可以刷卡吗?
客服:陈先生,对不起。请您付现款,因为您的信用卡已经刷爆了,您现在还欠银行4807元,而且还不包括房贷利息。
顾客:那我先去附近的提款机提款。
客服:陈先生,根据您的记录,您已经超过今日提款限额。
顾客:算了,你们直接把披萨送到我家吧,家里有现金。你们多久送到?
客服:大约30分钟。如果您不想等,可以自己骑车来。
客服:根据我们的CRM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行驶自动跟踪系统记录,您登记有一辆车号为×××的摩托车,而且您刚刚正在×路东段×商场右侧驾驶这辆摩托车。
听起来无比令人想往,也无比令人恐惧。大数据营销真的有这么厉害?
假的!至少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这样的故事都只是故事。实现大数据营销,至少还要迈过几道坎。
第一道坎:
数据搜集:用牙齿挖矿
什么叫结构性数据?
再举个例子,比如一个男人,周一买了一束玫瑰,和一双37号女鞋,我们得出结论,他很可能在谈恋爱或者追求一个女孩;他周四又买了一束玫瑰,和一双40号女鞋,那么我们可能得出结论,这家伙十有八九是个“渣男”。
如果说大数据是一座矿山,那么作为一个挖矿的人,你却只能用牙齿去挖矿,等于这座矿山不存在。而数据的结构化,就等于把矿石给你挖好了,放在你的面前。
但问题是,如果第一个人在不同的商店买的浓硝酸、浓硫酸和甘油,你怎么知道他是同一个人呢?第二个人的情况也是如此,你怎么知道是同一个人分别买了玫瑰和不同尺寸的女鞋呢?这就需要有唯一的身份标识系统。在电商领域,这个比较好办,因为他用同一台电脑,或者同一台手机,但在实体店系统里,这个就非常困难了。
你手里的顾客信息连你自己都用不上。几千条,几万条,哪怕是几百万条非结构化的数据,真不用费心搜集,淘宝上有的是。唯一的问题是,这样的数据跟你辛辛苦苦搜集来的数据一样,都不能用于营销。
而且,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记录越多,越容易对这个人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那么,如果想勾勒出一个人的形象,除了交易记录之外,还应该包括搜索记录、出行记录、位置信息等多种多样的信息,并且需要一个途径,确认这些信息指向的是同一个人。
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现在只有百度、360和腾讯具有提供高质量结构化信息的能力,也只有它们存在做大数据营销的可能,哪怕阿里系都不行。因为只有这三家公司,能够通过比较体面的方式搜集用户资料。什么叫体面?这就涉及到下面的问题——数据安全。
第二道坎:
数据安全:方便与安全之间的摇摆
这样的所谓底线,对网民而言,也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实际上,装在你手机和电脑上的软件,只要它们愿意,知道你银行卡密码并没有太大难度。这些数据,即使企业有责任心,遵守法律,也依然难保工作人员不上下其手。在这样的环境下,顾客在留存信息的时候,难免会为了安全而提供虚假信息,这对数据搜集者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灾难。
当然,安全和隐私往往是矛盾的。消费者对隐私泄露其实是有预期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方便,消费者可能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问题是,商家收集数据之后,真的能给消费者提供方便么?
第三道坎:
数据利用:逆消费者需求而动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消费者在牺牲了数据安全的同时,从数据搜集者那里得到的服务,往往是负价值的。
大数据营销: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回过头来,说说大数据营销的前景。在短期之内,我个人表示谨慎的悲观。原因在于,大数据在营销领域的运用,还远没有成熟,却被过早地推上了风口浪尖。
商家的大数据营销冲动,远远超过大数据营销能力。屁股决定脑袋的短视做法,更让大数据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诸多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大数据营销,导致这项技术在被广泛应用之前便已经声名狼藉。
这就好像生活美容行业,市场需求是切实存在的,市场供给也非常旺盛,但由于各家机构都夸大效果,为销售不择手段,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结果需求侧完全不相信供给侧,供给侧完全不介意给需求侧造成多大伤害,明明供需两旺,市场却日益萎缩。
同样的例子还有寿险行业,几十年前进入中国市场,在一个当时还不成熟的市场中,过早透支了信誉,使得整个行业在最应该蓬勃发展的时代沦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疫。
等待中国的实名身份系统充分普及;
等待各个商家之间推倒壁垒,实现数据互换;
等待大数据技术本身的成熟;
等待商家数据分析挖掘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等待消费者逐渐淡忘之前种种的不愉快。
这就决定了,在短期之内或者说大概5年之内,大数据营销依然只是看上去很美。
同样,我也有一丝忧虑,大数据发展成熟的速度,是否比得上大数据声誉败坏的速度?如果比不上的话,那很可能就会迎来“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的悲剧。
大数据应用:
绝不仅仅是营销
大数据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应用,但现在最被重视的,却是还不够成熟的营销,原因也不难理解——营销的前景最为诱人,效果最为直接,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不懂得大数据的人而言,营销功能是他们最容易用想当然的方式理解的。应该说,目前大数据比较成熟的应用,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市场调研和消费行为分析
①大数据不会说谎
大数据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是基于行为的。在面对市场问卷时,每个人所表达的,往往不是内心真实的想法,甚至他们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自己的意识背叛了潜意识。但他们的行为却不会说谎,嘴上说不要,身体却无比诚实。
比如你会看到一个人,把巴赫、莫扎特作为手机铃声,播放器里播放次数最多的却是《香水有毒》;声称自己最喜欢王家卫,结果发现他的播放记录里面《东邪西毒》看了20分钟就没有再动;说自己最喜欢斯蒂芬·霍金,手机里却全是斯蒂芬·金的作品……大数据不会说谎,这是其他市场调研所无法比拟的。随着市场调研的不断改进,信度和效度都在不断提升,但大数据能够实现100%的信度。这是任何方法论所无法实现的。
②大数据不需要录入
③大数据可以做到无污染
总之,大数据所能提供的数据样本,往往是完美的。当然,我完全不同意有了大数据,咨询公司和市场调研公司都会失业的说法。因为,数据是死的,刚开始也是非结构性的。调查哪些数据,如何结构化,如何进行分析,都要基于丰富的市场经验,这是单纯的技术人员难以把控的。但咨询公司和调研公司向大数据转型,把大数据当作重要工具,是大势所趋。
分析消费者使用行为,为产品创新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生产型企业,只要挖掘出消费者痛点,有针对性地改进就可以了。比如说,从充电宝的销量,挖掘出手机用多大容量的电池最合适;从消费者的二次购买率,看出产品的问题是在品质还是在营销手段等。
推出高度强调体验的复杂产品
▊一种是像上边那样,降低消费者的代价,让消费者在不付出代价的前提下,接受商家提供的服务。
▊另一种方式就是打造复杂程度很高的产品。
比如相亲。现在的婚恋网站,所提供的配对依据,往往较为简单,以数量求概率而已。但有一些婚恋网站,通过对用户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以高度细分的经济层面、自然状况层面、文化及个性层面作为分类依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怎样的匹配容易提高成功率,结果就是用户体验大幅度提升,用户支付意愿大幅度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