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中国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人们对研学旅行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化、不断深化的。研学旅行的参与者从狭义的中小学生不断扩展到包括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以及成年人、老年人等全生命周期群体,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疫情让研学旅行遭受持续性打击的同时,也激发了行业的内生动能,促进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再困难的市场环境,依然有企业坚持以创新赢得空间,以突破寻求先机。疫情下出行距离缩短、团组变小的现实制约反而让研学企业更加聚焦课程的体系化开发,专注本地研学、甚至“楼下研学”的产品创新。社区研学、“校车研学”等都是在这方面的积极尝试。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在山西运城召开了全国校车研学旅行专题工作会议。
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承载空间,全国研学基地营地的建设处于“跑马圈地”式的扩张生长中,体育、文博、工业等领域的主题营地增长明显。营地建设加速的同时,营会机构也不断涌现。
本地内需释放是目的地建设的基本盘。本地研学频次高、数量大、易激活、深度体验的特点能有效促进研学旅行各主体、各环节的联动互动,推动研学课程的迭代升级,专业人才的能力进阶,从而形成高品质的研学供给。
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从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新专业的开设,到研学旅行指导师新职业的诞生都反映了人才短缺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路径。新职业人才的培养将为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行业的数字化建设不仅在系统构建、集成管理方面赋能行业发展,也促成了新的运营模式。绍兴市“研学游一件事”多跨应用2.0项目的推出是研学数字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研学机构以及文博场馆推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云上研学”让万人同上一堂课成为可能。
围绕研学旅行的未来发展,课题组就“研学旅行作为一个细分市场,与其他平行的细分市场的区别是否仅仅是客群?”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主要观点。
渠道是重要的,但未来更重要的是研学课程和产品。对于研学服务商而言,产品力才是核心竞争力,优质的研学课程永无止境,研发过程应坚持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研学旅行不仅是一个细分市场,更是引领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变革的前沿阵地,可带动文旅行业在产品研发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提升。
研学旅行市场的创新动能既要内生,更要外寻;既要优势资源的深挖,又要优势产业的融合,更需各领域优势人才的共创。
研学旅行不仅是一个细分市场,也可成为城市的新名片。研学旅行可以成为城市优势产业的放大镜,城市产业优势与在地文旅消费的转换器,城市强势品牌的定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