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4%的高中:高二学生人人有课题
高三学生暑假给高一、高二学生上课
8月16日,正值市西中学暑假返校日。返校活动结束后,高三4班学生朱怿炜带着一沓教学资料走进了位于传家楼3楼的化工技术室。
在这里,已经有8名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等着他了,其中高一的学妹是在今年军训“百团大战”时,刚刚报名加入到化工社团的。朱怿炜今天要给学弟学妹们上一堂环境化学探究课。
这个穿着嫩绿色休闲汗衫的男生,一本正经地站在讲台上。讲到兴起时,他还会转身在黑板上刷刷地进行习题演算。黑板写满了,他振臂一挥,再把另一块备用黑板拉下来,继续书写。
他正在教授的知识点是有机分子的轨道杂化理论。这套理论并非上海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里的内容,即便对于非化学专业大学生而言,也是一套几乎没有听说过的理论。刚刚初中毕业、9月才正式上高一的新生听得目不转睛地听着。
旁边的静态模型搭建室里,高三学生刘畅也在给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传授“汽车重力发电的模拟设计”课题的经验。此前,她就是在高一时接下了学长传下来的接力棒,开始研究汽车重力发电的。
然而,刘畅告诉记者,有关这项技术的核心细节资料根本查不到。“只能靠一代一代的同学传下来,一点一点摸索试验。”据她介绍,目前市西中学的学生已经能实现实验室条件下的小范围重力发电,下一步就轮到高一、高二学生来进一步深化技术方案了。
林勤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市西中学正尝试鼓励学生不仅在研究型学习中“做做做,赛赛赛”,还要求孩子们从早期立项、社会宣传、拉赞助、后期推广等方面“一条龙全包”。
F1inSchool社团就是第一个践行这一理念的学生组织。传家楼4楼过道的醒目位置是同学们自制的两个“宣传台”,他们把自己所设计的赛车模型、赛车轨道直接拿出来展示,目的是让前来参观或者采访的老师和记者能给他们做宣传。
MOORS摩尔系统“为课题找专家,为学生找导师”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学生们在研究型课程上所花费的所有精力,实际上都可以“变现”。尽管所有学生和老师都表示,自己参与研究性学习和教育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实际上,出众的创新型学习能力的确能为上海的高中生们带来“高考加分”。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相反,这恰恰是上海人对创新精神在最根本层面的挖掘。有一点很明确——研究型学习的结果不重要,过程才重要。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专门为此开发了一款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MOORS摩尔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实现“为课题找专家,为学生找导师”的功能。
它可以适时推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经历研究过程、丰富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智能化指导和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能一键导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上传课题后,系统会自动为其匹配合适的指导老师,学生也可以在导师库里自主选择指导老师。选择导师的过程,也一样会被记录下来。
据悉,今年暑假,摩尔系统已经面向上海市全部中学生提供服务,很多学生开始在网上学习做研究。
编辑:何微
关键词:高中化学,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访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