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吹响了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冲锋号,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飞来峡镇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以广州对口帮扶清远为契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农村,将特色产业与数字化平台深度融合,打造了统一的镇域公共品牌——“飞来壹品”,以研学赋能乡村振兴,并围绕现代都市认养农业推广农旅产业发展,以创新数字化和品牌化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实现“百千万”工程的新路径。
11月4日-5日首期“广州日报走读岭南·飞来壹品自然生态研学营”活动走进山清水秀的清远,同学们登上清城区第一高峰大罗山,了解清远五大百亿产业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清远丝苗米、西牛麻竹笋等农业产业知识;并通过实地探寻大罗山生态茶园基地飞来壹品的物联网设备,以实地教学、采摘及制作等方式,进行深度茶文化科普及种植实操,学习智慧数字农业知识。同时,活动还设置了天文科普及媒体素养技能学习等环节,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小记者探索智慧农业大脑
“你知道新闻有哪些要素吗?采访专家时应该怎样准备提问……”在新闻写作培训课堂上,小记者听得津津有味,一丝不苟地做好笔记,还不时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氛围一度十分活跃。老师通过写好新闻要运用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道理,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新闻写作知识和写作方式,以及实用的采访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观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化身为小记者,通过学习提问、了解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新闻的特点并学以致用。
“以前觉得农业很原始,现在才知道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位同学说,他最感兴趣的是智慧农业物联网知识,通过大学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博士叶云面对面讲解智慧农业课堂,同学们了解到智慧农业是由“智慧大脑”做出系统决策,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施药、施肥、灌溉、收获等精准作业,完成所有农场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
据了解,2021年7月,根据清城区委区政府的统筹规划,在广清帮扶工作队大力策划及扶持下,清远数字飞来峡智慧农业云平台项目正式立项,由飞来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建设。项目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跨界融合,以核心数据生产要素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助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以数字化手段帮扶乡村振兴的新型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赋能。
目前平台已完成基础平台系统开发、涉农数据资源对接管理、特色产业资源体系、区域公用品牌等多项建设,创新实现了镇域级数字化农业门户、“空天地”产业资源地图、数字化农业基地、线上特色产业集群与区域公用品牌、助农营商体系等多维数字赋能农业发展的全新服务,助力飞来峡镇建设“生态农业、功能农业、数字农业”标杆。
美好“食”光“五大百亿”一桌菜
清远是广东农业大市,农产品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清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产业,着力打造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清远丝苗米、西牛麻竹笋等五个百亿级农业产业(简称“五大产业”),带动清远百万农民持续增收,逐步探索形成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清远方案”。
“终于来到清远鸡的故乡,可以品味到正宗的清远鸡啦!”同学们都迫不及待想看看正宗清远鸡,并期待亲手烹饪食材的乐趣。根据国家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号召,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下厨的快乐,掌握烹饪的技能,提升生活自理的能力,享受快乐自“煮”的假期。
通过实地参观及亲手采摘茶叶,同学们了解到,清城区“飞来壹品”目前涵盖具有飞来峡镇代表性的生态农产品、加工产品、文创产品和旅游服务等,有效打造飞来峡镇农产品识别性,建立优质、规范的品牌公信力。研学活动的举办,更是让同学迎来了一起品味“清远一桌菜”的好时机,把“五大百亿”特色食材带回家,把绿色、健康、营养带回家。
此次研学活动还设置了天文科普及认养一棵树的研学环节,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引导大家爱护自然环境,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研学之旅,让同学们目睹了广清同城的可喜变化,两地文旅相融正不断深化。两地学子的交流愈发紧密,显示清城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的首发地,正积极为实现广清一体化提供助力。
研学旅行是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其双重功能,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显现出教育、人才、文化、产业、生态等多重价值。接下来,清城区人民政府将联合广州日报,围绕劳动实践教育打造大湾区素质教育服务集聚区。以研学赋能乡村振兴,利用区域丰富的研学资源及劳动教育传统,通过与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紧密结合,逐步促进体育、应急、科普、天文地理、自然生态、红色教育等素质教育形态项目的归集,形成大湾区特色服务集聚区。以研学基地为流量引擎,链接激活乡村在地化文化和周边产业,共生、共享、共创,打造“研学+”模式,以创新数字化和品牌化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实现“百千万”工程的新路径。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曹菁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曹菁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冬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