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决策参考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创新平台建设一直作为国际推动创新、引领创新的重要做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跨界融合成为创新平台建设新方向。从全球趋势看,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正加速渗透融合,前瞻性基础研究诱发的战略前沿技术将对现有产业体系带来颠覆性变革。一方面,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学科与知识结构动态演变,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正深度融合,基础研究的范式正在加速剧变。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战略前沿技术加速演进、相互渗透、彼此赋能,孕育出一批具有产业变革前景的重大颠覆性技术突破。当前,依托创新平台实现跨学科、跨产业的资源整合,以期对未来技术和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成为全球共识。

协同互动成为创新平台主体参与新方式。随着人类知识积累的加速和专业化知识的深化,单个科学家、单一机构、单个企业很难依靠“单打独斗”在相应领域获得高水平创新成果。比如,20世纪60年代,单个新药研发成本不到1亿美元,而进入本世纪,单个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已经高达8亿美元,大型跨国制药企业也无法承担部分药物的独立研发,催生了CXO(研发、生产、销售合同组织)类的平台型机构。依托创新平台,以知识共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机制作为链接,吸纳高校、院所、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多主体参与,成为当前全球创新平台建设的主流模式。

数字赋能成为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新路径。国际经验表明,数字化趋势正在为创新平台的合作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一方面,数据库技术、仪器仪表技术的大幅度进步使得创新平台的科研工具所能搜集和积累的科研资源更加海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带来更加智能、更具效率的科研模拟试验环境。同时,数字化正在推动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地域、组织和环境的界限,让创新平台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对外的创新溢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精准厘清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思路

坚持战略牵引,构建平台化支撑战略科技力量新格局。加快建设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以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3大实验室为重点、以1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以N家工程技术创新平台为桥梁的“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各平台在创新链中的重点任务,实现平台链与创新链的精准匹配,使之既能支撑战略新兴技术的持续突破,也能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

坚持基础策源,提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供给。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平台打造上,秉承大科学的理念,加大大科学装置和设施的投入,提升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水平,推进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等建设,培育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跨多介质复杂流体试验设施、极地环境与动荷载模拟设施、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工程等重大平台。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平台群策源功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知识供给。

坚持产业导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新突破。针对产业界面临的底层基础技术和工艺、新材料、关键元器件、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基础软硬件、基本算法和开发平台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科技创新平台应提供共性解决方案,以关键核心技术的新突破提升产业链的掌控力。

全力保障创新平台建设的战略举措

树立与创新规律匹配的平台治理理念。平台能否发挥所期望的效果,关键靠治理。应改变传统的条件设施平台建设范式,拓宽创新平台建设的内涵,支持建设跨学科、跨产业、跨主体融通平台。在加快技术型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工程化平台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建立相应的场景示范平台,实现对创新链的全方位托举和承载。加强对存量平台资源的整合,重组重点实验室体系,整合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试点,在基础研究领域加快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完善常态化的创新平台支持机制。国际经验表明,重大创新平台一般应保持十年的稳定支持,年支持经费一般不低于总投资额的十分之一。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应算好“经济账”,考虑未来的持续投入。应将省级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打造为“科研特区”,赋予其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独立科研管理事权,通过稳定的资金、政策等支持,保障常态化的创新产出和支撑。构建创新平台分类评估和支持体系,引导研究导向、技术导向、应用导向的各类平台聚焦主业,实现特色化发展。

提升创新平台的使能技术开发和扩散功能。创新平台最大的功能就是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的溢出,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使能技术是指一项或一系列的应用面广、具有多学科特性、为完成任务而实现目标的技术,具有知识积累密、研发强度高、创新周期短、资本投入大、技能要求高、关联领域广等特性,依靠创新平台能有效弥补市场中使能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当前,数字转型和绿色转型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需求,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应加强对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使能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将数字孪生、低碳技术等使能技术应用于全生命周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并在自身运营过程中实现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成为全社会双碳战略的践行标杆。加快推动传统工业部门的使能技术应用,引领新兴部门使能技术的示范推广。构建领域内科研和创新数据交汇设施,提升设施、数据、人才的共享共用效率。

THE END
1.加快广东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十一五”以来,广东省以强劲步伐构建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从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到重点实验室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类平台的建设,再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类创新平台的发展,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等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jQ4OTYyNQ==&mid=2247504633&idx=2&sn=48855116a082af239793de9ba874e04d&chksm=faf7e90fcd806019508d9923f3d589dfd2df44fbd75bf8d33298e15d720b795d2db6c7119bd7&scene=27
2.某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做法成效和对策建议近年来,xx区紧紧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平台、提升创新活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高能级产业集聚典范城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典范城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截至xx年底,城区瞪羚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xx家,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xx家;现有国家创新创业http://www.mswk.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6674
3.聚焦重点方向构建科学城创新平台体系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这些科学城通过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交叉研究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服务于科学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虽然我国科学城创新平台建设运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科学城建设时间普遍较短、经验不足,科学城内创新平台仍存在建设重点不突出、协同创新机制较弱、投入产出不匹配等方面突出问题,建议科学城围绕重点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554853
4.如何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全国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首先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人才引进等措施。其次,鼓励https://www.1633.com/ask/451475.html
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而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汇聚创新资源、促进创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涵盖了多个方面的要素和功能。它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还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搭建了桥梁。一个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能够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资源,形成https://wenku.baidu.com/view/6b0a11a7f4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cc.html
6.产品开放式创新平台及运作机制建设规划方案:开放式创新平台是一种新型大家好!我今天要介绍的主题是:产品开放式创新平台及运作机制建设规划方案 第2张 我们今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平台定位与构建目标 功能模块设计 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 评价机制与决策流程 运作流程规划 资源支持与保障体系 第3张 下面介绍平台定位与构建目标。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094929/article/details/13811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