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凭借其在共享传播、交互和资源供给等方面的优势,在高校教学育人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部等八部委在2020年联合推出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应注重高校新媒体网络平台的黏合度、吸引力及服务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功能,大力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改善思政教学效率。当下,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校园教学和生活环境,校园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转变为互联网,这就迫使高校除了在线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之外,还要积极构建网络育人生态环境,依托网络载体来有效落实和开展育人工作,而在构建、创新网络育人新生态的过程中,可以联合应用多个新媒体平台,不仅能够抢占新型思想观念、主流意识的传播渠道,实现高效赋能网络育人大格局的构建,推动新时代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媒体形态的主流,其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而且能够持续进行更新和升级,成为了网络育人的重要资源。实现多个新媒体平台的有效联动,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手段、机制等的创新,实现“隐性”和“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覆盖广、引领强、实效好的育人效果。当代青年学生几乎“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这就使网络空间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空间,对此,高校也应当将网络空间转变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因此,促进新媒体平台联动赋能网络育人新生态的构建与创新是基于国家层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亦是新媒体背景下落实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最有效的措施。
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在全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对新媒体技术教育潜能进行挖掘和利用,使传统思政教育工作重新在新媒体平台中绽放光彩和活力,深入推进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大增强了思政教育实效性。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强化互联网思维,优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突出思想引领、强化精准施策,注重行为养成、深化实践育人,构建网络育人新生态,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触网”“上线”,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五育并举”,把网络建成青年学生精神家园,让网络这个最大变量成为育人的最大增量。
优化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打造线上育人新阵地
新媒体联动可以实现对网络育人新生态的构建与创新的有效赋能,能够突破传统思政教学资源的局限性,打造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网络思政教学内容,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以联动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的思政育人模式,促进育人事业蓬勃发展。沈阳建筑大学结合发展趋势和需求,主动抢占网络思政育人阵地,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基于多元新媒体平台来获取网络思政育人元素,严格落实网络思政教学资源整合和管理工作,通过搭建互动平台,满足教育资源的在线发布、共享、评价和管理,可以更好地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同时,其还将新兴网络话语运用到线上思政教学工作中,集中力量在官方公众号、校园微博等校园网络媒体平台中,以围绕“新媒体+育人”的主题,创作和研发一系列的原创作品,极大的丰富了网络思政教育供给,提高了网络育人生态构建效果,实现了精准化网络育人。
完善联合运营机制,扩大网络育人平台影响力
此外,学校不仅深入开展新媒体建设工作,开设了包括思政教师公众号、辅导员工作室及校园公众号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基于多个层次和视角同步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有关思政教育的网络讯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同时还将校园“十佳网站”建设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使校园网站的互动性、服务性及思想性得到大大增强,成功创建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网络育人阵地。近年来,学校通过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参与到“一院一品、一平台一特色”的网络文化项目培育活动中,探索打造具有建大属性的新媒体品牌,有效解决了思政教学缺乏创新、区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及目标不够精准等重点问题,创造性把课堂、活动实践、榜样、服务“微型化”,着力提升新媒体平台联动效能。其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上构建了极具院校特色的网络思政教育作品,推进了网络育人工作的品牌化、项目化建设和发展,增强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增强了网络育人工作的创新性、科学性,营造良好校园网络环境,推动学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作者系沈阳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