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现实基础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应急管理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压舱石,因此,构建系统完备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时代的变迁与随之而来的各类重大应急考验,党和政府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与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目前,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大部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应急管理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短板也日益凸显,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应当紧跟国家整体制度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完善自身建设。因此,本文在回顾梳理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发展历程基础之上,针对现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单灾种应急管理制度形成时期(1949~2003年),作为整体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时期(2003~2018年),以及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时期(2018年至今)。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重大危机挑战而产生,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也随之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部制改革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党和政府不断推进“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取得了新进展。

(一)单灾种应急管理制度形成阶段:1949~2003年

(二)作为整体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2003~2018年

(三)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2018年至今

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最重要的关键节点在于第八次国务院机构改革。2018年,我国在大部制改革进程持续推进背景下,制定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同时,《方案》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责等十三个部门的应急管理类职责统一集中整合,组建成为应急管理部,体现出党和国家积极探索“大应急”应急体系建设的成果,对于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度体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应急管理部成立一年后,三定方案明确规定了应急管理部的组织架构和职能范围,将自然灾害防救方面的职责分工,同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方面的职责分工做出了规定,稳固了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框架。朱正威和吴佳(2019)对于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的趋势总结的较为详尽,即从综合协调体制向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体制转变;从多部门协同应对向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管理转变;从临时性指挥机构向常设制、常态化治理组织转变;从侧重应急处置(事中、事后)向危机管理全过程(事先、事中、事后)转变。

二、我国构建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制度优势

构建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而言,构建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制度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以人为中心的公共安全治理理念以及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与应急管理部构建的关键制度举措。

(一)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全面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在应急管理当中,主要表现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要发挥好统筹国家安全事务的作用,抓好国家安全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完善国家安全工作机制,着力在提高把握全局、谋划发展的战略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增强驾驭风险、迎接挑战的本领”。

实际上,在过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当中,尽管应急管理体系与制度体系是伴随着公共安全危机的产生与消解中不断完善的,但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每一次危机的处理成效都是显著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危机处理与公共安全治理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中国制度特色。非典疫情爆发之前的应急管理,通过设置专门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配合以“中国特色”非常设机构与技术性机制等要素发挥作用。在“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之后,党和国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将应急管理的全过程提前。中国共产党于2013年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确立了党对于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地位,加强了党对于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优势,设立应急管理部整合了多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能,推动了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进程。

(二)以人为中心的公共安全治理理念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体现在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全过程当中,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人民民主和指导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之一,写进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各类应急预案。在2019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以人为中心的疫情防控举措,是彻底战胜疫情的关键之举;同时,群防群控亦是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关键,在此之中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发挥了形成共识、统一意志、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

(三)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与应急管理部的构建

大部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部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整合部门机构职能,在此基础之上,提升综合协调与综合管理能力,达到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行政效率的改革目的。我国大致进行了3个阶段的大部制改革,在2013年启动的新一轮大部制改革进程中,体现出了加强党的统筹领导以及合并部分机构职能促进统筹协调的特征。2018年应急管理部的构建是大部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中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体现了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综合化、属地化、社会化三大取向”(钟开斌,2018)。首先,在统筹协调方面,自然灾害与事故应急职能整合为一体,相较于以往的职能分散,更加有利于党和国家对于应急管理与国家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其次,在职能专业化方面,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其形制与规格均高于以往,在整合多部门职能与资源的前提下,能够提升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最后,在资源整合方面,多部门职能的整合带来了资源的共同配置与共享,能够合理提升资源的利用水平。

三、构建应急管理制度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制度内容在不断完善,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各国应急管理进行了大考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下的应急管理表现亮眼。但是,当前仍然存在部门机构职能划分与“大应急”理念耦合度不足、应急管理全过程预案体系与协调联动机制不足、多元主体参与渠道与机制不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级别数量与其地位不对应、大数据科技使用与管理规范不足的问题,需要在构建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过程中探索解决。

(一)部门机构职能划分与“大应急”理念耦合度不足

“一案三制”所针对的四大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然而,应急管理部的职能范围却规定为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及防灾减灾工作,将疾控职能保留至卫健委,将维稳职能保留至政法委,在大部制改革与应急管理部成立的大背景之下,应急管理职能划分依然存在部分分散化的特征。童星(2018)认为,这种做法是“以‘全灾种管理’上适度的‘退’,去真正实现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全过程管理’”。然而实际上,部门与职能划分不完全对应,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会制约到制度执行的协调性与高效性,“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架构有待完善。

(二)应急管理全过程预案体系与协调联动机制不足

一方面,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与三定方案的公布实施,实现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完成大部制转型升级,配套制度政策也相对完善。但是,应急管理全过程预案体系与协调联动机制仍然有待加强。从应急预案体系来看,横向上,单灾种的应急预案制定已较为完善,急预案已经沿着应急预案链条延长(事前、事中、事后)的理念向着预防和灾后两头纵深;纵向上,新时期,我国应急预案体系还存在着“层级设计不够清晰、功能定位不够明确、编制方法不够先进等问题”(曹海峰,2018)。从协调联动机制来看,由于应急管理部将多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能进行了整合,在组织机构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但是以前各部门之间(现在各职能之间)的协调与联动机制需要重新调试、更新并完善,仍有许多制度设置与安排工作亟待进行。

(三)多元主体参与渠道与机制不完善

多元协同治理在应急管理当中发挥的成效明显不足,原因在于多元主体(政府—市场—社会)参与渠道与机制不完善,缺乏配套法律法规与社会规章制度。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实际上,多元的应急管理主体对于应急管理的参与效能是巨大的,如社区在群防群控方面的职能,专家智库在应急管理全过程协调指挥中的职能,志愿者队伍在应急管理预防、抗灾与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强大力量都是应急管理社会制度构建的重要内容。

(四)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级别数量与其地位不对应

(五)大数据科技使用与管理规范不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及构建策略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制度建设,注重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也正处于这个关键节点。应当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之上,针对当前仍存在的问题与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构建策略。具体而言,以完善部门机构职能整合、完善全过程情景化应急预案体系与应急协调机制、完善提高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级别数量及其地位、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应急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制度五方面内容,作为构建系统完备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部门机构职能整合,统一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二)完善全过程情景化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协调机制建设

(三)完善提高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级别数量及其地位,提升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

构建应急管理制度体系与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保障。首先,完善应急管理主体法律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疫法》是当前我国应急管理法律内容的主体。应在此基础上,整合关联较为松散的应急管理制度内容,将应急管理职能集中整合进固定的法律框架之中,在整体性的高度上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框架,并在宪法中有所体现,从而提升法律宏观指导作用。其次,完善应急管理法治化制度内容,压实主体责任则是法律最终实行效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应重点关切整合并捋顺主体部门职责,调整部门间相互配合机制,并补充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等内容。最后,提高应急管理法律执行效力。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在于落实主体权限与职责,提升其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完善对于各部门职责权限与应急管理程序机制的内容,补充完善奖惩机制与措施,从而提升应急管理法律执行效力。

(四)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应急管理的规章制度,提升应急管理多元治理水平

在突发重大公共事件当中统筹、释放与发挥出多元主体的作用,既是为政府减负,也是分门别类细化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更是为实现国家安全、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必由之路。在政府责任不能覆盖到的方面,以及政府作用效能低的方面,应在制度中鼓励引导并推动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首先,社区作为基层治理最为关键的抓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应明确职能与责任,提升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性以及其他平行业务能力的建设,不断提升其治理能力,更好发挥基层治理效能。其次,建立专门化高层次应急管理智库,搭建科技应急平台,“从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政策评估制度、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舆论引导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石伟,202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急管理智库建设制度保障。最后,完善合作治理体系中志愿者组织的培育及其行动的组织与吸纳。社会组织来自于社会,其服务目标对于民众需求的感知度更加贴合,也对基层疫情防控中遇到的切实问题更加敏感,因此,应当“构筑和提升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组织化与专业化的能力”(张勤、张书菡,2016),完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安全治理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新内容。

(五)完善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制度,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对于应急管理工作而言,信息技术运用不到位会影响其治理效果的发挥,运用失当又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规范化应用能够深度契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目标,也能够为实现国家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现代化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使决策方式由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由事后诸葛转向事前预警。”

制定出具有原则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的应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制度,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作用的发挥,从而更好地释放治理效能。例如信息的收集与使用、信息技术的滥用等都是当前信息化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把业务协同作为重中之重,以统筹协调、安全可控、应用牵引、依法依规为原则,着力实现模式、技术、应用创新,构建起政务数据的收集、使用与共享方面的安全制度体系。以牵头部门为核心,建立“统一接入、统一治理、统一服务”数据治理系统,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稳定、安全、高效地支撑和服务,出台规范化数据安全使用条例。此外,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政府层面有益的制度探索,进一步细化完善新闻发布制度能够从国家整体视角来规范信息的整合与发布,规避舆论与信息使用不当的风险。

THE END
1.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第一条为规范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北京物资学院信息系统与网络资源在可控范围内安全稳定的运行,保护现有的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特制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通过制定本制度形成一个动态以预防为主的信息安全管理方式,通过实时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系统潜在的安全问题和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http://nic.bwu.edu.cn/info/9370/58237.htm
2.TJ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框图 工程技术部负责技术与生产;财务部室负责财务与结算;综合事务部负责行政管理与后勤保障工作;物资设备部负责材料管理与供应和机械、设备管理;试验室负责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检测;合约部负责计划统计、合同的管理;安全环保部负责施工安全管理、记录;地方部负责地方关系的协调;档案室负责各种档案的整理、https://www.bengbu.gov.cn/zfxxgk/zwgk/zdxmjs/2022nxm/whzmcgsglxm/sgxx/50236431.html
3.2020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煤矿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和目标,实施安全承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抓好质量控制,不断规范、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管理,适应煤矿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https://www.mkaq.org/html/2020/05/20/521312.shtml
4.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的自查情况报告范文(通用19篇)我局信息系统运行以来,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人员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安全措施,充分保障信息安全工作经费,有效降低信息安全风险,有效提高应急能力,确保政府信息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一、信息安全组织管理 我局高度重视信息系统安全,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https://www.yjbys.com/zichabaogao/3312233.html
5.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精选15篇)国有企业安全组织机构虽然比较健全,也有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公司安全部门的管理权限不够,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现场安全员发现安全隐患不能直接安排人员整改,要先报告,能否落实还得看施工队或者项目经理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遇到施工进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总是难以摆正关系。 https://mip.jy135.com/guanli/138086.html
6.精编系统安全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完整版安全教育专项培训的保障资金为30全劳动防护用品的保障资金为30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的保障资金为40第二条公司对施工经营项目需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由施工经营项目的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正确使用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系统安全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https://wenku.baidu.com/view/1b07955cf7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4.html
7.学校网络安全工作情况报告(通用18篇)为了规范校园内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我校成立了校园网络安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工作的力度。下面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校园网络安全组织机构 组长: 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21001091556_2000901.html
8.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制度(通用8篇)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明确信息安全责任,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二条 由单位主管信息化工作和保密工作的领导牵头,组织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各部门负责人,成立信息安全领导机构,统筹管理信息安全相关工作。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ip6buoq.html
9.河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南省企业安全风险辨识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二十四)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http://law.foodmate.net/show-196249.html
10.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安全管理制度集7、对在值班巡逻期间擅自外出、玩忽职守,发生治安案件和灾害事故,造成国家财产、集体财产、人身安全损害者,学校将追究责任。 值班制度 一、学校值班由校长室、总务处统一安排。值班实行领导值白班,门卫值夜班、法定节假日、传达室全天24小时值班制度。 1、夜间值班由门卫负责,每晚开启远红外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检查学校http://ldxx.jnjy.net.cn/NewShow-1250.aspx
11.核心制度大学习第十七期: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医务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定义 指医疗机构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对医疗机构患者诊疗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传输、处理、发布等进行全流程系统性保障的制度。 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依规建立覆盖患者诊疗信息管理全流程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完善组织架构,明确管理部门,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有关要求https://www.sph.com.cn/Html/News/Articles/25402.html
12.数据中心管理制度(通用15篇)四、维护人员消防安全制度 1.维保人员应熟悉机房内部消防安全操作和规则,了解消防设备操作原理。 2.不能随意更改消防系统工作状态、设备位置。需要变更消防系统工作状态和设备位置的,必须取得机房管理员批准。 3.如发现消防安全隐患,应即时采取措施解决,不能解决的应及时向相关负责人员提出解决。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zzd/20230523182753_7155924.html
13.2023年公司组织机构框架图(优质7篇)公司组织机构框架图篇二 一、安全生产机构: 1、经理部安全小组组长:邓进军;副组长:杨和平;专职安全员:唐聪。 2、各施工队负责人为各施工队安全第一负责人,与经理部签定施工安全责任状,对工区的安全负有第一责任,各工区根据《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施工规定》及生产需要按张罗公司的要求配备若干名素质好、原则性https://fw.chazidian.com/mip/fanwen2325976/
14.建筑消防安全评估报告(15篇)建筑消防安全评估报告2 根据XX市公安消防支队博山区大队的工作指示,为落实酒店的`安全工作,切实消除火灾安全隐患,酒店组织了工程部,消防安全责任人及公司管理人员对全店进行了安全大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安全管理情况: 1、安全管理制度、灭火应急预案完备齐全; https://www.pincai.com/article/3055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