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谭朕、白杰戈、钱成、周益帆、肖源、李行健、任梦岩、常亚飞、张明浩、冯会玲、孙永、郭淼、李欣、金昀瑾、唐国荣、王志刚、张毛清、左艾甫、凌姝、张晶、彭小毛、周羽、郭翔宇、王志达、吴媚苗、王贵山、陈瑜艳、张国亮、李佳、范存宝、谢元森、李竟成、杜震、孟晓光、杨静、吴善阳、陈庆滨、贾立梁、韩民权、夏震宇、姚东明、杨守华、景明、李凡、任磊萍、于中涛、苑竞玮、葛修远、刘泽耕、朱永、傅蕾、姜文婧、王利、柴安东、王成林、刘涛、贾宜超、郭威、雷恺、张兆福、郑颖、宝音、吴卓胜、邓君洋、许新霞、徐升、万存灵、焦健、岳旭辉、李楠、刘湛、赵聪聪、陈鹏、王伟、杜金明、刘军、马宁、迟嵩、谭淑惠、孙杰
新媒体编辑:马烨、马文佳、张乔雪、夏文、傅博凡、齐逸凡、孙雪、高丹丹、李潇雯、许晨阳、周文超
编辑:刘钦、刘黎黎
《天使日记》作品二维码
代表作一《今天是我在抗疫一线工作的第29天》
代表作二《妈妈明年就要退休了,还在一线,我更不能缺席|天使日记》
代表作三《我们要撤走了,但心还留在这里|天使日记》
《天使日记》采编过程(作品简介)
2020年1月25日,正月初一。15点40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第一批报道组成员启程赴武汉。1月28日,前方报道团队建议推出记录武汉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工作常态的专栏。当天,中国之声后方团队即多方联络医护人员,连夜赶制,1月29日清晨,《天使日记》在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栏目首播。
战“疫”的艰难时刻,面对面采访无法实现,采编人员决定以声音日记的形式,记录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倾情付出,记录他们与死神赛跑的每一天。“我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朱珊,今天是我在抗疫一线工作的第29天……”自我介绍开篇,朴素的文字,平静的叙述,没有提问,没有旁白,医护人员的自述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在受众耳边。
从1月29日到3月22日,《天使日记》共播出54期节目,日记总数349篇,343名各地的医护人员通过电波讲述了他们抗疫工作的日常。349篇日记行进式记录了战“疫”一线的局势变化,医护人员的讲述,让受众听到了信心、力量和希望;349篇声音日记,记下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生死与共的患难深情,日记里不仅听得到医生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惊心动魄,还能听得到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体谅;349篇声音日记,记下了危难之中愈发浓重的亲情、爱情、人间真情。
这部特殊的战“疫”日记,是广播人用特有的方式致敬最美的天使。以广播报道为基础,这组报道还进行了全媒体、多渠道的融合传播,既有与电视报道的融合,也有新媒体平台的再推广,融合应用了音视频等多种形态,最大化程度利用了多种渠道,强化了传播效果。
《天使日记》社会效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央视新闻频道、财经频道等电视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APP等新媒体平台联动播出《天使日记》,2020年2月4日,《天使日记》的主人公还上了《新闻联播》,3分14秒的新闻报道,以《战疫情一线日记——待到春暖花开一起笑对阳光》为题播出。湖北台、河北台、江苏台、贵州台等多家地方电台也对《天使日记》进行了转播;“学习强国”平台全系列转发《天使日记》并开设专题;触达人数累计过亿。
同名书籍《天使日记》在2020年5月结集出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抗疫报道作品集《天使战疫》也收纳了这组策划的部分作品,用更丰富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逆行的白衣战士。
这些医护人员的普通话或许并不标准,甚至略带天南海北的口音,但正是这种真实的力量打动人心,更让人们感受到面对这场“战疫”,所有白衣天使的坚守和努力。
这组报道是战“疫”报道的精品,取得了广泛、持久、积极向上的社会效果,获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特别奖励以及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天使日记》全媒体传播实效
《天使日记》的源头在广播。医护人员是这场战役最核心的新闻当事人,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是这场战斗的先锋。这组策划连续54天在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节目中首播,透过医护人员的视角,我们仿佛来到了重症病房,去过了方舱医院,看到了救治的艰难与不放弃,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生死相助,看到了家人隐忍的关怀,看到了职业使命赋予他们的果敢与坚强。正是因为广播报道角度新颖、内容扎实,才为《天使日记》后续的媒体融合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力其他传播渠道,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澎湃、腾讯、搜狐、网易、《广州日报》《潇湘晨报》等媒体或网站都转载了《天使日记》,扩展了节目的影响力。
《天使日记》开播不久,几家出版社与栏目组取得联系,探讨把报道结集出版的可能性。考虑到出版周期、营销效果等因素,最终与广东人民出版社达成合作。2020年5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出版的同名书籍《天使日记》正式发行。这本书收纳了1月29日至2月28日播出的共196篇战“疫”日记。书中特别配以二维码,每一篇日记都可以扫码收听,完全是一线医护人员的原音呈现。这本书是最早出版的反映武汉战疫情的书籍之一。
此外,学习强国上也有《天使日记》的全部音视频节目,对于正能量的持续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天使日记》在后续传播上,借力外部平台,极大地拓展了传播渠道,强化了影响力。在把好主流媒体导向观的基础上,这种“借力”进一步实现了全媒体融合传播。
《天使日记》的制作团队成员只有个位数,在时刻准备着奔赴武汉前方参与报道的同时,做着暖心的日记。这一策划不仅在报道形式上有突破、有创新,在媒体融合实践中也做出了有益探索。
《天使日记》作品文稿
代表作一:《今天是我在抗疫一线工作的第29天》
主持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这样一群和死神赛跑的人,他们是父母,是妻子,是丈夫,是儿女……但在疫情面前,他们是身着白衣战袍的“天使”。从今天起,中国之声推出《天使日记》,记录“白衣天使”们的工作日常,捕捉战“疫”最前线的点滴感动。今天播出第一期。
以下为医护人员自述:
2020年1月28日天气:晴
我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朱珊。今天是我在抗疫一线工作的第29天。近一个月来我和同事在隔离病房负责40多个病人的救治。
中午休息的时候,收到了一份很特别的礼物。9岁的儿子给我写了一封信,把我感动哭了。儿子平时挺酷,也不爱表达,没有想到写的话很温暖。他在信里说,妈妈你真的真的很忙。初二就在医院一线与病魔斗争,真辛苦啊!您不用担心我们,我们会呆在家里。祝您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见到我们医护人员忙里忙外,不少患者十分感激,总是跟我们念叨,等我好了一定要回来看你们的,一定要好好感谢你们。医生,你要吃好一点,保重好自己,在疲倦忙碌之外,患者的关心与叮嘱,让我们都感觉到特别的温暖,希望所有的病人都早日康复。待到春暖花开,一起笑对阳光。
2020年1月28日天气:阴
我是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张家栋。今天晚上8点,我将进驻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我准备好了。
在支援院区建设的时候,当地的志愿者穿着红马甲,戴着红帽子,很远很远的时候就问我们:“你们是不是来自山东的医疗队呀?”我们点头说,“是啊。”他们就和我们鞠躬,和我们打招呼,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在那一刻,我的眼眶都湿了。
我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张静静。山东医疗队赴武汉支援的第3天,因为女生的长发更容易出汗,藏匿病毒,而且不方便穿防护服。为了更好的照料病人,我把自己的头发剪成了寸头,理了个男孩发型。在来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剃成男孩头的准备。和我一起剪发的还有我们山东医疗队的十数名女战友。现阶段,在爱美的女孩子们眼中,尽快地遏制疫情,比秀丽的长发更重要。做出这个决定,我不后悔。有全国人民的支持,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代表作二:
《妈妈明年就要退休了,还在一线,我更不能缺席|天使日记》
《天使日记》栏目曲:中国之声,《天使日记》,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语音自述。
2020年2月21日武汉天气:阴
我叫邓丹菁,今年29岁,是武汉市第七医院负责社区医疗的护士。我2月3号确诊新冠肺炎,18号出院。这两天自己在家隔离观察。
住院前五天,一直在发烧。体温忽高忽低,烧到一个最高值,自己又慢慢降下来。后来又一直吐,没有胃口,任何东西都吃不出味道。有一次半夜实在难受,感觉周围说话的声音都变得遥远空旷,我赶紧提醒自己醒过来,不要睡着。
说实话,也有过最坏的打算,就是治不好。临去医院前,和我老公说,如果我回不来,你一定要把我们的女儿培养上清华大学。我老公说,这个任务太艰巨了,他一个人肯定完成不了,只能等我病好后,回家一起教育女儿。女儿5岁了,这些天都住在我妈妈那里,全家只有她不知道我生病,还以为我在救人。
我也在小红书上发自己确诊、治疗的过程,以前只是在上边看美妆穿搭,没想到这次写治病也得到很多留言,给我安慰和鼓舞。希望快点结束隔离观察,回到工作岗位。妈妈明年就退休了,都还在一线,我更不能缺席。
2020年2月21日
我是武汉市第七医院门诊外科换药室的护士张燕华,也是邓丹菁的妈妈。没想到在退休的前一年还会遇上这样的疫情。穿着隔离服、带着护目镜,在我36年的工作经验里,这还是第一次。在这次疫情爆发后,我们医院临时组建了支助中心,体谅年纪大一点的护士,给我们的任务也相对轻松一点。我主要负责引导就诊的患者,运送他们的血液、粪便等这些标本。往常手机里记录的步数一天三四千步就不得了,现在一天有一万五千步。
我们医院有个APP,职工可以上去看病历。我女儿确诊之后,我不能去看她,就在家里刷手机上的病历。有一天晚上看到她发烧,差不多39度,下了“病重通知单”,写的什么“随时可能有呼吸心跳骤停,随时要死亡”,看到这些字我简直是……当时就懵在那个地方了,那种心绞痛的感觉,抽得痛。我也不敢作声,也不能跟我老公讲,更不能跟女儿讲,连一滴眼泪都没掉。
本来我是挺开朗的人,女儿确诊之后,我工作期间就不怎么说话。同事们都安慰我。在家里,我跟老公也从来不讨论女儿的病情,这些天,他没有上班,把所有的家务都承担下来,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从2月1号女儿发烧开始,我就没见过她。一直到18号她出院,本来想抱一抱她,但她说不行,我们就只是合照了一张相,她就走了,隔离去了。我们俩经常不像是母女,像是姐妹,关系特别融洽。她上护士学校是我帮她做的决定,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爱女儿,也爱我们的职业。希望她顺利康复,早点能回来上班。
2月21日
做手术的过程中,我让同事和助手都离我和患者尽量远点,担心手术过程中喷出的气溶胶把他们感染了。手术刚做完,爹爹就觉得胸闷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也升起来了。我在病房看到爹爹恢复得很好,我很高兴,这也给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一位病患临走前,拿出5个包装完好的N95口罩递给我说:“你一定要拿着,一定要做好防护。”那一瞬间,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要知道,在武汉这样的疫情重灾区,是“一罩难求”的。她把不舍得戴的N95口罩留给了我,自己却戴着普通的医用口罩。
还有几位患者姐姐在离开前提出合影,并向我要了联系方式。她们对我说:“我们都很爱武汉这座城市,虽然它现在生病了。等病好了你们再来,我带你们去吃好吃的。”
我是河南省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的队员、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科科长燕重远。来到武汉投入抗击疫情工作已经17天了,负责车辆的指挥调度工作。
我当时就想,是重新安排还是怎么办?我在我们的工作群里,悄悄发了一个群消息,不@大家,看谁看到。需要6台车,不到十秒钟,有8台车(的医生)纷纷举手,“我去,我们能去,我们也能去……”
我们这个工作群处于一种“抢单”模式,自己的分内工作要干,还要积极主动抢一些额外的活、突发的活。不是来当摆渡车的,我们是来打硬仗的。
2020年2月21日天气:晴
由于是肺部疾病,患者氧饱和降低,常伴有喘气以及体力不支的情况。我的工作就是借助轮椅等工具护送病人安全检查。
这两天,陪护了一位个头高大的大叔,虽然看起来结实,但其实他已经无法独立行走了。做完CT检查,平躺着的他难以起身,借助我胳膊肘的力量搀扶着,才艰难地从仪器上坐了起来。看着他想努力穿鞋却又力不从心的样子,我赶紧蹲了下来,为他把鞋穿好。他连连说:“小姑娘,别,别碰,脏!你们要保护好自己!”我说:“没事,大叔,这是我们能够做的一点点小事,您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养好自己的身体。”大叔听了,眼睛瞬间就红了,又连声说道:“谢谢,谢谢!”
我是江苏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秦湧。从正月初一出发到现在,已经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27天了。
18号晚上收治了一位78岁的老人。他的老伴、儿子和未成年的孙子相继发病住院。不幸的是,他的老伴因病情持续加重医治无效,上周去世了,儿子和孙子目前还在医院治疗。查房时,询问老人的病史和家庭情况,想到这么高龄的老人,承受了这么大的打击,我差点泪奔。
老人刚住院,心情悲痛,情绪也有些紧张。我紧紧抓住他的手,告诉他,虽然这个冠状病毒传染性很强,但全国各地数万医护人员共同作战,目前患病人数明显下降,治愈人数不断增加,他和他的儿子、孙子一定会很快地好起来。
代表作三:《我们要撤走了,但心还留在这里|天使日记》
2020年3月16日武汉天气:晴
我是湖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副主任文川。
今天下午接到通知:我们湘雅二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42名成员明天撤离,回长沙。晚上,我和同事相约出去走一走。来武汉43天了,一直是驻地和医院“两点一线”的生活,到这个时候,才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变化:从一开始萧条冷清的冬天,到了人气复苏的春天;路边的树枝从光秃秃,到发芽、开花;天气暖和起来,我们脱掉了厚重的冬装、防护服,身上前所未有的轻松;心里也没有了一开始的紧张、忐忑。
说实话,这些天也好几次想象过回家途中的景象:高铁车窗外的春色,家人的盼望等待。但在此时,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过去40多天里的一张张面孔:同事的沉稳担当、温柔细致,方舱里患者老兵标准的军礼、为我们画下的素描……
我和同事边走边聊,在总结这些天的工作,也在展望回家后的生活。明天我们远远地看一眼家人,就要集中隔离。我们要撤走了,但心还留在这里,也祝愿还留在湖北的各地同事们一切顺利。
2020年3月16日湖北随州天气:阴
我是江西省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来自赣州市人民医院的护士梁洁娴。今天(16号)是我来到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第27天。
今天,我和战友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昨天,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最后7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我们就像是高考结束之后的心情,感觉身上的担子一下轻松了很多。我在朋友圈写下“不经历凛冽的寒风,不会有梅花的怒放;不经历素裹的寒霜,不会有翠竹的坚韧;不经历厚重的白雪,不会有青松的挺直;不经历寒冷的冬天,不会有明媚的春天。”
患者亲人们,出院回家后,你们一定要保重自己!希望你们都健健康康,我们就不说再见啦!
2020年3月16日
我是武汉市汉口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喻晶晶,今天是我加入抗疫一线的第57天。呼吸四病区73岁的曾爹爹住院1个多月,今天终于康复出院了。
3月16日
我是江苏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张国新,现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工作。今天是我到武汉支援的第36天。
我长期特护的戴老先生,是一位年过65岁的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经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俯卧位通气、有创压力监测、精细容量管理等治疗,戴老先生的血压稳定了、呼吸改善了、指标也正常了……
拿掉气管插管、停用呼吸机以后,戴老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七天未碰触的手机,76条新信息映入眼帘。那一刻,一旁的我体会到他的家人是怎样的焦灼和挣扎啊!
为了缓解与家人隔绝的心理影响,我们医疗队成立了针对危重新冠患者的康复亚专科,用施乾坤主任的个人手机,每天一次让戴老先生和家人视频连线报平安,解开心结。
我们还经常帮助他做呼吸恢复训练。“深吸一口气,屏气,然后缓慢地像吹口哨一样呼气!”他认真完成每一个动作,到后来可以只靠鼻塞吸氧,还唱了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中气十足的样子让我们特护吕红老师都跟着打起了拍子。
前两天,做了系统的全身评估,我们拉戴老起床,床上坐坐、床边坐坐、下床在椅子上坐坐。评估他没有感觉不适,我们逐渐扶他站立,步子迈开,从瘫软到坚实,终于他可以在我们辅助下走到窗边。
窗外,是久违的春天。
我是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肝胆外科护士唐杨洋。今天是我来武汉支援中心医院的第28天。
每天清晨,当天空微微亮时,我们“缉毒二人组”就开始一天的消毒工作了。从驻地门口到大厅,电梯到过道,每个角落都不放过。因为我们多一分细致,队友们的健康就多一分保障。
今天工作还没有完成时候,跟我搭班的队友就接到工作调动的通知,安排她明天进入临床工作,今天将会是她消毒工作的最后一天。
知道这个消息,我和她都很高兴,因为作为临床医务人员,她终于有机会参与到一线的工作中。很羡慕她,也再次给我自己鼓劲——所有的岗位,都是战“疫”的一部分!
我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ICU护士赵雪文,今天是我支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第51天。
在我负责的C栋12楼东疗区,最“出名”的要数8床的一位74岁的大爷。他已经住院40多天了,虽然有脑血栓后遗症,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但他总是会用能动的左手,“坚持不懈”地按响呼叫器。我们一个班四个小时,被呼二三十次是常有的事:水凉了要换热水,水热了要兑凉水,床低了要摇起来,床高了要放下去;有时候问现在几点了,疫情情况怎么样;有时候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就向我们摆摆手,表示自己按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