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7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00余人,研究生8600余人(其中博士1400余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2200余人,学历留学生350人。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4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双聘院士6人),其他国家院士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等青年人才57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9人,“高等学校教学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奖”获得者37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3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现有2个教学基地,1个素质教育基地,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5门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虚拟仿真“金课”,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线下一流课程,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1项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2项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一等奖,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7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7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美课堂”,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6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53项;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加强。学校紧抓产学研融合等重要发展战略机遇,不断增强“四个服务”能力,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做贡献。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产业拥有10余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相继成立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3个、技术转移中心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