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二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
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
大咖科学家、产业化先驱
EPC及业主单位、国际龙头企业汇聚
特设三大应用专场
碳捕集CCUS、天然气分离提氦、氢气分离提纯
针对气体分离新赛道
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特针对用户单位
(钢铁企业、燃煤电厂、氢气制取、油气高值化利用等涉及气体分离技术与工艺应用的企业)
开放50名免费参会名额
大幕拉开,就等您来!
(报告排名不分先后,以实际报告顺序为准)
01
院士、杰青、万人……大咖科学家齐聚
顶级科学家论坛
产业发展,科研先行!
两大院士领衔,顶级科学家聚首,针对新型膜分离、吸附、吸收材料及其产业化内容,展开全面研讨:
有机胺溶剂碳捕集技术进展
及应用
童柏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里贾纳大学教授
曾任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加拿大清洁能源技术研究所(前身为国际二氧化碳捕集测试中心–ITC)的联合创始人。加拿大国际研究组织中低碳清洁能源技术国际联盟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02
晶态多孔聚合物及其在分离
与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王博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晶态多孔框架材料,在能源转化、生物安全与健康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Materials等发表90余篇论文,多次获评高被引学者。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奖项。
03
源自炔基自交联前体的热重排
膜用于提升气体分离性能
闵永刚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材料领域知名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先后在美国IBM公司、杜邦公司、英国ICI公司、法国圣戈班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任高级研发经理,技术总监等高级技术管理职务。
04
高纯低碳烃吸附分离(拟)
邢华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工学部副主任、浙大科创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院长、化工功能材料智能设计与制造浙江省工程中心、浙江大学-华为电子化学材料联合创新实验室主任。
05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孔结构调控
与气体吸附分离性能
鲍宗必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电子化学品研究所所长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电子化学品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06
双碳战略下高性能分离膜技术
的研究进展
李砚硕宁波大学教授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率先在国际上实现了纳米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分子筛膜的组装;优化形成了包括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方法、膜组件和膜工艺在内的系统性知识产权,实现了分子筛膜放大合成及醇水分离的万吨/年工业应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PI、碳膜、MOF……产业化先驱齐至
科研突破,急需落地!
集聚气体分离产业化先驱,探讨从材料制备、设计、放大、工业化应用全流程解析:
界面聚合法制备高性能CO2
分离膜
王志天津大学教授、博导,天津市膜科学与
海水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多年来主要围绕CO2捕集、能源气体脱碳纯化和海水脱盐及分盐等国家重大需求展开膜科学与技术研究,在膜材料设计合成和规模化制膜及膜应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多种性能国际先进甚至领先的分离膜材料,作为技术负责人建成多套规模化制膜生产线和膜装置。
气体分离材料及其应用(拟)
曹义鸣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膜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在国内率先开展有机蒸气膜、聚酰亚胺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和PTFE中空纤维膜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蒸气(VOC)膜分离技术、聚酰亚胺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技术、PTFE中空纤维膜接触器技术及集成技术工业应用等(膜吸收、膜蒸馏和膜脱气过程等)。
基于富氢气体分离与纯化的高
性能炭分子筛膜的设计及应用
王同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
大连市优秀专家
主要从事新型炭材料(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石墨烯、纳米炭材料)、功能膜材料(炭膜、聚合物膜)制备与应用基础、煤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有机废气(VOCs)及污水水处理等环境保护、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面向碳中和气体分离工艺开发
及设备研制
程家虎北京西马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
研究方向:气体捕集分离工艺及设备研制。开发新型碳捕集节能工艺,中、小型VOC气体脱除模块,天然气中氦气分离工艺,辅助科研单位开发新型碳捕集装备,氦气富集工艺装备。已为多家电力研究单位及科研院所、综合大学提供多套新型碳捕集分离平台设备,氦气膜分离设备等。
CO2捕集、输送与资源化利用
全流程技术与应用示范
陆诗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
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利
用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主要从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烟气脱硫脱硝与酸气注入技术研究。先后主持中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1项,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2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中石化技术攻关课题8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承担企业横向技术开发项目10余项。
新型二氧化碳分离膜材料合成
与工业化放大
代忠德四川大学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CO2捕集、气体膜分离、大气污染控制等碳中和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研究工作具有交叉学科背景,涵盖了CO2捕集与转化新材料开发、气体分离膜器件制备、分离过程放大模拟及工程示范。
碳捕集、能源企业需求……业主单位及EPC企业荟聚
需求引领,创新驱动!
汇集EPC企业及业主单位,谈需求,求合作,聊发展,共话气体分离产业应用:
能源企业气体分离需求浅析及
魏昕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专家/研究员
主要从事氦气分离膜、二氧化碳分离膜等高端气体分离膜研发,各种分离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参与国家1025计划、中国石化“十条龙”重大攻关项目,主持“氦气分离膜研发”、“膜法VOCs回收处理技术工业应用”、“氢气分离膜开发”、“二氧化碳分离膜研发”等多个重点研发项目。主持实施中国石化首套LNG厂BOG尾气膜分离提氦项目,多套膜法VOC回收工业应用项目。
及挑战
于泽伟加拿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知识国际中心
高级顾问兼亚洲区关系经理
煤基能源CCUS技术开发与实践
熊日华正高级工程师,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
清洁能源研究院CCUS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石化企业碳捕集技术应用和发展
徐坡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企业专家
环境工程专业总工程师
主要从事石油化工、CCUS和环境工程等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参加的工程项目中获得省部级勘察设计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加编写国家级标准2项,专著丛书2项。作为发明人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
低/超低浓度碳捕集、利用与
地质封存技术
赵兴雷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企业高级专家、团队负责人/正高级工程师
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纯化成套
技术开发及应用
范得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
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中国石化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纯化成套技术,可根据原料气中杂质组分进行定制式模块化设计,通过对吸附剂、设备、工艺和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利用炼化氢源,可生产纯度达到99.999%(V),杂质含量满足GB/T37244-2018要求的燃料电池用氢气。目前已在中国石化下属企业高桥石化、天津石化、青岛炼化、茂名石化和川维化工应用,其中天津石化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氢气供应保障的单位。
赢创、建龙微纳……国际龙头企业汇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来看看作为行业龙头的他们,是如何开发技术,设计产品的:
赢创“膜”法助力可持续发展
章翔赢创Sepuran中国区应用技术工程师
赢创为工业气体分离领域提供领先的“膜”法解决方案,在生物沼气提纯,空气分离,工艺气体回收,天然气处理等各种气体分离领域广泛应用,其卓越的产品性能为客户带来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助力可持续发展。
建龙微纳空气纯化与分离系列
产品介绍及应用
白璞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兼首席技术官
低温天然气提氦(拟)
赵光明总裁助理、提氦业务负责人
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
氢气提纯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李想北京佳安氢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佳安氢源立足氢能行业,面向清洁能源领域,自主开发了MDP工业氢气纯化、MDP燃料氢气定向除杂、MDP低能耗碳捕集、MDP气体精制与回收、HOGE消氢器等产品与技术,并致力于用核心科技,创造清洁能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新星、项目PI……探索与产业化的中坚力量在这里
未来之星
中坚力量,未来之星!
他们是归国的英才、项目组的中坚力量,更是科研界的未来之星,他们也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面向贫氦天然气提氦膜分离
技术研发
罗双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北京市“科技新星”,中科院人才计划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膜材料与膜分离工程,自具微孔聚合物膜材料,离子膜材料,中空纤维膜组件放大与制备,膜分离系统集成与绿色工艺开发。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委、美国能源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化学会石油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
新型低能耗固体吸附法CO2
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李磊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课题组负责人
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三晋英才。中国能源学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省化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CO2捕集和资源化利用方向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中科院、省部级和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
中空纤维碳分子筛膜助力高效
氢能纯化与回收
何雪忠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教授
致力于环境友好型气体膜分离材料(如碳分子筛膜,促进传递膜、纳米复合膜)开发及其应用(如烟气碳捕集、天然气纯化和氢气分离等),为“双碳”目标下的碳捕集和氢能经济提供解决方案。主持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项;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完成欧盟及挪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示范项目七项;多次作为项目牵头人申请欧盟“地平线2020”框架计划项目。
变压吸附分离及其评价机制的
研究与应用
胡国平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微孔聚合物分子孔结构调控和
其气体分离性能关系
马小华天津工业大学研究员
主要从事有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包括膜材料的分子设计、聚合物以及膜材料的制备和气体分离性能表征等。
变压吸附提纯氢用高性能多孔
框架材料
杨庆远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陕西省高层次人才,陕西省特聘专家,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西安交大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交大化工学院“先进吸附分离技术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担任中国晶体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纳米科技学会理事会理事。
07
酚酞基交联热重排膜材料与中
空纤维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开发
李培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08
面向高纯气体制备的混合导体
膜设计与制备
张广儒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高温陶瓷透氧膜及透氢膜材料开发、膜制备及高温陶瓷催化膜反应器及膜催化、等离子体催化、电催化、等离子体催化等基础研究工作,开展多通道陶瓷中空纤维膜规模化制备、低成本现场高纯氧发生装置及工艺开发等应用研究工作。
09
面向气体分离的微孔框架材料
构筑及性能调控
张袁斌,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
10
全金属镍合金中空纤维膜应用于
王志刚天津工业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无机膜与催化膜反应器的研究,针对无机中空纤维膜用于气相、液相分离,以及用于制氢、脱氢、CO2转化等反应的催化膜反应器的研究。依托高纯氢分离制备技术与公司合作,于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进行产业孵化,创办沧州市鑫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1
自具孔共价有机框架COF碳捕集
膜研发
刘江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导
以膜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研究方向聚焦于碳捕集碳中和、二氧化碳分离捕集、环境工程水处理、有机溶剂纳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净化、雾霾净化、海水淡化、油水分离等领域,通过膜材料的设计与创新、膜过程的优化与控制,实现选择性、渗透性、稳定性和抗污染性的提升
12
适用于变温吸附流化床工艺的二氧
化碳固体吸附剂的开发和机理研究
刘丹,天津工业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二氧化碳的捕获及应用;石油化工,烃类的转化;新型催化、吸附材料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