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人才紧缺的大背景下,在线终身学习平台正在激活全国存量人力资源,推动人力资本向上、跨行业流动,成为填补各行各业人才缺口的重要力量。
人才需求订单“激增”,企业愿意为人才培养付费
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就显示,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就超过1900万,这个数字到2025年将增加至近3000万之多。
不仅仅制造业,人社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未来5年,仅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缺口就超过500万。
作为数字化人才培养机构熊猫同学(思博网络)的创始人,胡明能够清晰感受到不少用人单位当前在招聘时的“焦灼”。熊猫同学的一大主营业务是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数字人才培养。在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共同催化下,中国社会整体的数字化程度骤然加速,而身处其中的企业也对数字化转型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
“很多公司开始重视数字化发展,启动数字化变革。但是,目前整个行业数字化人才供给小于市场需求,今年这个趋势尤其明显,人才需求订单激增”,胡明这样解释道。光是今年8月,就有20多家各类公司找到他希望能够直接输送技能人才。
人才市场的供需结构调换甚至直接反映到了课程付费上。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输送高质量人才的服务付费。这使得胡明开始思考:未来是否可以减少学员的培训学费,转而由企业来承担这部分成本。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显著降低职业教育的门槛并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同为培训机构负责人,乐仿课堂的创始人喻高远及其团队也有着类似的感受——今年10月,同时有10余家企业希望他们团队推荐仿真技术人员。由于工业4.0和数字孪生等技术路径日益受到重视,包括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高档数控机床、农业机械、医疗机械等行业对仿真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往年,工业仿真人才的薪资大概是12-25万元左右;但今年,仿真技术的学员能够拿到15-70万左右”,根据乐仿旗下机构培养学员薪资的统计,目前已经有十余位学员获得50万以上的薪资,年收入30万左右的应届毕业生也达到40余位。很大程度上,人才薪资的走高源于高技术人才的紧缺。
人才紧缺背后存在两大矛盾,培养体系滞后、规模受限
中国的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并非偶发,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旧有人才培养体系的迟滞而引发的技能短缺。
更直接地说,是“知识和技能更迭速度加快”与“院校教学体系知识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
其次是企业对人才的批量需求与线下培训体系人才供给有限间的矛盾。线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曾一度是衔接应届毕业生和就业岗位之间的桥梁。但在胡明眼中,“规模不经济”是线下职业教育的特点,“只要你单店亏损,多开几个店都是亏损的。”因为单个实体店的业务拓展范围受到地理半径的限制,能够招收到的学员规模有限,“最艰难的时候,我要抵押房产借钱来发工资。”
在线模式助力激活存量人力,满足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陈李翔强调,必须着力解决学习过程数字化问题,使之紧随算力的发展周期,实现工作需求与学习过程的同步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运用数字技术发展在线终身学习平台特别是职业培训平台,使技术进步、产业变化和学习节奏能够处于同一个空间,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正是如今各大在线终身学习平台在做的事情:课程跟随技术进步快速迭代,接轨岗位需求,而且以低成本和在线教学方式让职业教育惠及更多有需求的普通人。
据腾讯教育副总裁、腾讯课堂总经理郑洁介绍,腾讯课堂80%的课程紧扣就业岗位需求,40%的课程为当年结合岗位最新需求和技术发展变化而推出的新课程,平台仅今年推出的新课程就达到5.6万门,11.11活动期间还将新增超过400门课程。截止至目前,腾讯课堂已经吸引了13.5万家入驻机构,上架40万门课程,累计服务了4亿学生。
胡明提到,他的公司现在每隔3到6个月就会前往主要用人单位进行岗位需求调研。由于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熊猫同学今年上线了各大软硬件厂商的安全课程;喻高远团队的乐仿课堂也在最近研发了动力电池系统产品性能评估、机器人系统产品评估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快速跟进和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线终身学习平台正在激活全国的存量人力资源,推动人力资本的提升和流动,成为解决各行各业人才短缺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