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认为,这次两会讨论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接近5000名代表和委员齐聚一堂,表明了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胜利,也表明了中国对于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颁布的民法典、“港区国安法”以及“两高”报告,都表明了中国在法治上的进步,为中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两会期间,俞敏洪在人民大会堂前
俞敏洪作为《人民政协报》特邀委员记者采访参会委员
正如有网友在《老俞政协日记》留言中所说,俞敏洪“让我们真实、接地气地了解高大上的政治性会议”“以往都是从官媒上看两会,这次是第一次看到个人记录的两会,倍感真实”。为两会和大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尽量传递大众的呼声,让大众对两会也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更强的参与感,这是俞敏洪在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的同时所希望看到的,也是他在“自媒体”时代的一次新的尝试。
最后,我们也从媒体报道、《老俞政协日记》中梳理了俞敏洪在两会期间的一些言论和观点,涉及教育均衡、在线教育、5G、疫情后行业发展等诸多话题。对于教育的未来,俞敏洪显然已经进行了很多深入思考。
“在线教育有助于教育公平,但需满足农村教育实际需求”
俞敏洪认为,线上学习整体而言“一定有助于教育公平”。城乡学校间的“一块屏幕”,能让农村、山区的孩子以非常便捷的方式接触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丰富的信息。但线上课程要真正产生效果,还需能满足农村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在做这类直播课时,应先对授课地区的孩子进行水平测试,并在授课时实时问答互动,这样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会很快。
“5G将带来教育革命,5G建设更需要向乡村教育倾斜”
俞敏洪认为,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互动和及时。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只要有延时就会影响人大脑和思维的即时反应。4G时代以及WiFi时代都有较强的延时性。老师跟学生远程交流时,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种上课形式依然是单向性的。随着5G时代到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无论是通过视频方式或是未来的立体化、AR或VR方式,可以完全达到同秒状态,跟面对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是5G时代能解决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场教育的革命。
俞敏洪坚信,未来要解决不同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5G一定是个好手段,这要从5G基础设施进入学校、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两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他指出,5G布局的一个特点就是微基站,可以建设很小的基站来辐射一个学校,这样就会让教育资源传输得更快。5G建设现在不应仅以城市为主,还需要更向乡村教育倾斜。这件事情只让运营商去做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
两会期间俞敏洪在人民论坛《两会国是厅》与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进行视频连线,探讨教育话题
“在线教育平台更应该注重师生互动功能的研发”
针对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督促,再加上缺少互动,网课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问题,俞敏洪表示,网课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线教育平台更应该注重老师与学生间互动功能的研发,通过增加互动频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他解释,第一,家长发现资料和信息的传输比原来更加方便。现在基本都即时性地递交作业和批改作业,还有老师教学资料的上传。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完成以及反馈的过程半径大大缩短了;第二,在线教育现在也有很多互动功能,家长发现,这对孩子来说有一个好处,即互动的频次反而比在地面教育的时候增加了。当然,首先是这个平台要有互动功能,有些平台没有互动功能,就比较麻烦一些。
“不应把在线教育作为纯粹互联网业务来做”
“地面教育与线上教育是互补关系,疫情后将形成较明显的OMO模式”
俞敏洪认为,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是互补关系,两者并不会谁取代谁。地面教育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比如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交往,小伙伴们一定是要面对面互相玩耍,一起成长,才能把人格、各种社会品德培养出来。在地面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能一心一意地去工作。所以地面教育是在线教育无法完全取代的。但是在线教育也可以替代一些地面教育,比如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跟踪,跨越时空和学生、家长的联络,通过远程的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等。所以未来它们一定是一种互补关系。
俞敏洪坦言,大部分公立学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其实都没有考虑到在线模式是对地面教育的补充。疫情之后,民办教育甚至公立教育,都会形成一种比较明显的OMO模式。大量的老师已经开始借助线上工具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地面课堂一定会结合在线课堂以及在线的其他信息流来解决学生的一些学习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地面和线上的结合。
“疫情后中国教育板块大概率会迎来一波市场整合浪潮,将呈现四大方向”
俞敏洪认为,疫情之后,中国的教育板块大概率会迎来一波市场整合浪潮。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持,线上教育系统的小型机构,有可能难以维持。比如现在一些中小机构,由于受疫情的影响,现金流断流等会导致中小机构关闭或者暂时关闭,这样学生流就会流向更大的机构。对于大机构来说,只要撑过这次疫情的难关,就会有一个更好的机会。因为中小机构自己研发平台的难度还很大,所以会迎来一波整合浪潮。有些小机构借助于第三方平台的力量,最后依然会慢慢地起来。这一批不行,会有新的一批起来,依然会蓬勃发展。
“民营企业要度过危机应合理寻求支援,抱团取暖”
对于民营企业如何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俞敏洪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压缩开支,节约成本,首先要活下来;第二,看疫情期间有什么新的机会,因为任何一个巨变,都是新机会的开始;第三,要充分利用国家各种政策支持,合理寻求支援;第四,要善于抱团取暖,在繁荣时期可以互相竞争,但现在萧条时期,大家就合起来干。比如两个相同产品的公司,是不是可以考虑合并,这样的话到外面去谈生意和争取更多机会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第五,可以考虑并购,如果你本来是很好的企业,今天确实有点坚持不下去,可以考虑“傍大腿”。
“直播是很好的渠道,短视频平台可能不适合正式授课场景”
俞敏洪表示,过去自己都在地面做演讲,但是疫情期间直播成为了很好的渠道,他也通过直播做了四五十场讲座,通过使用这些平台也了解了它们的特点,以及用户群体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这是一个蛮好玩的事情,因为它跟原来线下做讲座的体验完全不一样。这样的平台我会尝试下去,而且我觉得这种形式越来越被接受。”
但俞敏洪也认为,短视频平台可能不适合正式的授课场景,它们更多是引流型的,你可以把精华的、好玩的、日常的东西,跟大家交流。他也鼓励新东方的老师和部门利用直播入口和短视频来尽可能地扩大品牌影响力。“但是,我不会把连续性的课程放上去,这些平台用户特点更偏向即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