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孙明春,腾讯研究院研究员陈维宣,腾讯集团商业分析经理陈亦新
近年来,数字平台的快速发展,创造和带动了数以亿计的就业机会,不只是推动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也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经济增速下行、市场需求不足的宏观背景下,大量劳动力涌入平台经济就业领域,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非充分就业或就业不足问题。同时,灵活就业者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仍待解决。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数字平台不仅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机会,而且极具包容性,成为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不过,在经济增速下行、劳动力需求疲弱的情况下,大量灵活就业者涌入就业门槛较低的特定行业或领域,也会导致就业不足(“非充分就业”)和过度竞争(“内卷”)等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需要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平台企业上下配合,多管齐下,共同推动中国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的可持续复苏。
1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指导平台企业依法规范用工,更好发挥平台经济对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当前,数字平台不只是推动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也成为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抓手。
数字平台直接创造和间接带动了数以亿计的就业
与传统企业不同,数字平台创造就业并不局限于平台企业自身,而是从三个层面直接创造和间接带动了更广泛的就业。这三个层面是:平台企业自身、平台上的商户以及平台生态体系的参与者。表1列举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十个数字平台,展示了它们在这三个层面直接创造和间接带动的各种就业岗位。
表1:数字平台创造就业的三个层面:代表性平台示例
表2列举了10家研究机构对数字平台创造就业的测算,其结果在1500万至2亿之间。由于研究的角度、范围、方法各不相同,这些测算的结果并不可比,也不一定准确,更不能简单加总。但保守估计,数字平台所创造和带动的就业总数至少在1亿人以上。
表2:数字平台创造就业的规模估算
数字平台推广了灵活就业模式,缓解了失业压力
灵活就业机会的大量涌现不但减少了失业,也缩短了失业者的失业时长。根据暨南大学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近一半(49.6%)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可在20天内找到工作,与传统就业形态的求职者相比,该比例高出9个百分点。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84%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时长不超过半年,而这一比例在10年前只有32%(图2);其中,30%的失业者的失业时长在1个月以内,该比例也显著高于10年前的4.6%。失业时长大幅度下降,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数字平台创造的大量灵活就业机会,这也从宏观数据层面佐证了暨南大学的研究发现。
图1:交通运输部颁发的网约车驾驶员证和车辆运输证数量
以上数据显示,在经济下行周期,数字平台通过创造大量灵活就业和兼职岗位,对缓解就业压力、缩短失业时长、拓宽收入渠道、改善劳动者福利做出了贡献,成为维护经济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稳定器”。
数字平台提升了就业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数字平台不但创造和带动了大量就业,也提升了就业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具体来说,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数字平台拓宽了求职渠道,提升了就业的公平性
作为一个“双边网络”或“多边网络”,数字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了一站式的、高度透明的招聘信息平台,大幅提升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效率。有些数字平台本身就是招聘机构(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是求职者与雇主聚集的“双边网络”平台,不但显著降低了劳动者获取就业信息的成本,也提高了求职和就业的公平性。
图3:城镇劳动力求职的主要渠道占比
图4:20-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求职的主要渠道占比
数字平台为创业者技术赋能,降低了创业门槛
有人担忧,数字平台会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在就业方面的数字鸿沟。但事实恰恰相反。平台企业雇佣了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设计开发出简便易用的应用程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平台上的商家和生态体系的参与者实现了技术赋能(如短视频制作“一键成片”工具等)[6],降低了低学历人群的创业难度与就业门槛,对推动共同富裕与包容性发展做出了贡献。
数字平台助力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了城乡均衡发展
通过构建仓储、物流、移动支付等网络,数字平台还为农村和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商户解除了基础设施瓶颈,降低了运营成本和创业门槛,激励众多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推动了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近几年,数字平台企业纷纷推出助农计划,如阿里巴巴的“互联网+脱贫”实践、腾讯的“丰收好物计划”、抖音的“山货上头条”项目、拼多多的“新新农人”体系等,直接连接消费者与产品原产地,提高了销量,扩大了农民收入与农村就业。
灵活就业者面临就业不足及社会保障缺失的挑战
毋庸讳言,许多劳动者虽然通过数字平台获得了难得的就业机会,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就业不足(非充分就业)
以网约车为例,近年来,在网约车乘车需求总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网约车供应的大幅增加引发了就业不足的问题。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4年9月,网约车的人均订单数和车均订单数分别下降到每月134单/人和312单/车(相当于每天4.3单/人和10.1单/车),比2020年12月分别下降了52%和57%。对网约车司机而言,这意味着月收入大致减半。
图5:网约车每月人均订单数和车均订单数
以上分析显示,虽然数字平台为失业者提供了再就业和兼职工作的机会,拓宽了收入渠道,缓解了家庭财务压力,但劳动者在体力和精神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也相应增加,劳动者之间的过度竞争(“内卷”)也有所加剧,对社会治安和稳定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正视和重视。
社会保障不足(或缺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及《失业保险条例》,在失业前,用人单位及劳动者本人必须已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失业者才有资格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由于很多灵活就业者与平台之间并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所以没有“用人单位”为其缴纳“五险一金”,因此,即便失业,他们也没有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此外,这些新就业形态人员在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也面临类似困境。鉴于这些问题已有共识,在此不再赘述。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近年来,数字平台的快速发展,创造和带动了数以亿计的就业机会,对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数字平台还拓宽了求职渠道、降低了创业门槛、消除了农村和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瓶颈,提升了就业的公平性,推动了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对推动共同富裕和包容性发展做出了贡献。
不过,数字平台创造就业机会、吸纳下岗员工的容量不是无限的。在经济增速下行、市场需求疲弱的宏观背景下,大量劳动力涌入平台经济就业领域,也会带来非充分就业或就业不足的问题。这就引发出灵活就业者的失业救济及其他社会保障不足(乃至缺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1)加大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从消费、投资、监管政策等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全力以赴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者、企业家与投资者信心,推动经济实现全面可持续复苏,从总体上提升劳动力需求,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
(2)完善对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更加普惠的失业救助体系,可以考虑:允许没有固定雇主的灵活就业者本人缴纳失业保险费;扩大失业救助的覆盖范围,给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非充分就业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救济金;研究利用“第三支柱”为灵活就业者建立低成本、可持续的商业性社会保障机制。令人欣慰的是,二十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显示了中央对上述问题的高度重视,有必要抓紧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