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生涯起步是三维设计师,主力机都是WindowsPC,所以其实我用Mac的年头并不算多,纯粹出于对Apple设计的喜爱和高素质的屏幕。接触的第一台Mac是2014年大学毕业顺利工作后,爸妈给赞助的15寸MacBookPro,第四代i7处理器,16+512G的配置,很可惜用了不到半年就被偷走了,还没怎么体验过OSXMavericks,而且那时还没有TouchID解锁,Apple在国内对丢失找回的服务也不完善,没找回来。好吧,Mac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贵,容易被偷。
辞职后去泰国留学,靠平时接单子赚的钱入手第二台,MacbookAir2017款,也是乔帮主参与设计的最后一台Mac,主要用来写论文和整理照片。读研3年下来,真正体会到了Mac坚如磐石的稳定,决定试试再买一台Pro尝试接入工作流中。
这一等就到了2021年,M1系列MacBookPro发布,果断入手,至今作为主力机之一,本文基于此设备的使用展开,系统为macOSVentura。
Mac似乎向来是将「优雅」刻在基因中的,这来自软硬件极致的统一,使用自研芯片后更是如此。然而再优雅的工具也要看人如何去使用它,用手术刀去拆快递终究是不太合适的。这也让我想起,早在星巴克见到精致白领掀开发光的苹果logo,结果屏幕里是Windows7时的困惑。
一件工具被设计得易于让人使用,再自然不过。要做到「优雅」,我还是遵循一致的原则:
简洁直观:选择的工具应当易于使用,界面简洁明了,容易上手。适应而灵活:选择的工具应当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和自定义。整合与兼容:选择的工具应当易于和其他工具平台无缝集成。跨平台同步:选择的工具应当在多个设备和平台同步。
使用期间我发现,即便是品位不凡(老乔说的)的Mac,要应对三维、视频、平面、动画、游戏、CG艺术这些相对繁重的工作流,也会吃瘪。多数情况下都是某个插件没有针对macOS开发,偶尔也会遇到有适配但不是原生应用。最严重的莫过于搭载M系列芯片的机器不能外接GPU,想用CUDA3D图形加速只能乖乖回去用Windows。
不外接屏幕的时候,我习惯隐藏Dock栏,最大化利用屏幕空间。关于系统设置,常见的就不列举了,有几个不常见但有用的功能。例如:
在系统「设置」-「选择已连接的Wi-Fi」-「点击详细信息」,可以关闭「限制IP地址跟踪」,好处是可以在邮件里自动载入图片,不需要每次手动载入。
在「系统设置」-「辅助功能」-「指针控制」中,点击触控板选项,可开启三指拖移。这样可以不需要点按即可拖拽窗口或文件等。个人认为没鼠标的时候,不用点按还是很方便的。
4.若连接了米家打印机,在「打印机与扫描仪」-「选择已连接的打印机」-「选项与耗材」-「显示打印机与网页」,可直接在浏览器中查看打印机各种服务状态,别的牌子或许也会有,可以试试看。
屏幕触发角,设计师一般手不离鼠标,更很少用触控板,这是个比肩快捷键和触控手势的实用功能。在「系统设置」「桌面与程序坞」「触发角(最下面)」,可以设置鼠标移到四个角落触发不同的功能,我使用的设置如下图所示。
对于轻量应用而言,使用传统Intel类型的App性能影响可忽略不计,但对于涉及到密集计算的专业应用,性能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安装前最好检查一下是否存在Arm架构的版本。
另一方面,macOS自身的电源管理已经做到顶级,没有必要为了那点电池寿命和续航去牺牲体验。我没什么设置上的特殊技巧,只有一个心法——持续优化工作流,以便尽快完成工作。逻辑非常简单,MacBook使用电池供电的时候,90%以上的使用场景下,耗电大户并不是CPU而是屏幕,完成工作就可以关掉屏幕。看起来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是吧?但就是靠这个心法,得到的结果是电池循环82次,最大容量剩余98%,随用随充不过充过放即可,不必过多在意。
由于如今Mac使用统一内存架构(内存会同时作为显存使用),macOS相比Windows在内存管理上没有那么激进。尤其是浏览器,偶尔几次我同时在用专业软件和浏览器时,显示内存压力过高,只需要手动清除Safari的缓存就能释放可观的内存出来。首先要打开Safari的开发者功能,然后菜单栏中就会多出一项「开发」,选择「清除缓存即可」,一般来说可以瞬间清理出2-3G。
实际上,我只有在刚买新设备或更新系统之后,会用它观察电池是否衰减正常,没什么大问题就不会再用了。
非必要不增加分类:前提是这个分类可以穷尽,例如常用文件类型无非是文档,图片,视频,压缩包,安装包等类型,但格式有无数种。
1分钟内完成归档:我见过很多人知道归档很重要,但能坚持一年的都很少,很多情况是刚做完工作已经很烦躁疲惫了,哪儿还有功夫费那个劲?其实真正做好了分类,1分钟归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尽量使用英文/拼音+日期数字命名:这个算是专业上的习惯,因为很多专业应用都是只认英文路径,有的字体不支持中文会显示乱码。
重要文件每周冷热备份各一次,重要文件每周冷热备份各一次,重要文件每周冷热备份各一次。可以不整理,请一定要备份,为了世界和平。
这些原则至今依然坚如磐石,更多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阅读原文。当然,规则可能会随着工作流一起进化,如果未来有大的变动,稳定好用的话我会再写一篇介绍。
macOS与Windows在系统层面对于文件管理会有些不同,属于系统设计理念的区别,但并不影响我们自己如何管理目录和文件。例如文件的展示与查看方式,在我看来macOS比Windows设计的更合理些,分栏、树状层级、画廊对文件的整理分类更高效,Windows需要借助第三方软件如Q-Dir才能实现。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macOS中几乎任何窗口,双击顶部会根据窗口显示的内容自动调整窗口大小,而不是最大化,鼠标箭头移动到窗口边缘,双击也会扩展到同方向的屏幕边缘。另外,Finder(我还是习惯叫这个)中,可以使用Command-J打开显示选项,调整文件名字体大小、计算所有对象大小等设置,非常实用。
不过文件管理最终目的是方便未来的自己容易找到它们,因此无论使用什么平台,更重要的是规范的命名,文件夹和文件都是如此。我认为相对科学的命名思路有三点:
无论使用什么设备,都是围绕一套相应的工作流来完成,其次才涉及哪一个环节选择什么工具。最终通过这些工具和经验去不断的迭代和完善工作流,是我一贯的理念。
Ventura对于多任务新增了前台调度功能,从设计思路分析,这个功能和Windows的窗口组合类似。但没做到Windows那么直观,可能是我不习惯,一直没理解它的使用场景在哪里。
写到这里我特意又打开用了用,嗯,我更愿意选择外接一台显示器、虚拟桌面或iPad随航。好在macOSSequoia终于补上了这个功能,那前台调度岂不是更尴尬了么。
一些常用的快捷键:
同时使用Mac和WindowsPC,一定会遇到数据跨平台同步操作的问题。众所周知,macOS只能读取NTFS格式的磁盘,但不能写入。Windows需要安装第三方软件才能读写Mac的磁盘。可以同时读写的只有exFAT一种磁盘格式,但这个格式很老了,用着不是特别稳定,来回插拔硬盘也谈不上优雅。
对于新手,轻量使用还是推荐选择iCloud或OneDrive等大厂的官方云同步服务,省心,缺点是容易被生态绑架,存的数据越多消费投入越多,体量稍大的文件可以内网使用SMB做文件共享传输。
对于重度需求的人,比如我,设计素材和工程文件又多又大,一个项目做完至少50G起步。因此我目前折腾的一套方案是一台DIYNas,跑PVE系统。其中使用Syncthing做局域网文件同步,NextCloud做私人网盘,Calibre服务管理电子书等文档资料,ShellCrash来施展魔法,顺便还能装WordPress学习如何搭建网站,tiny-rss还在研究。
机器配置如下图,其实i3的CPU已经性能过剩了。抛开仓库盘,成本不到800块,运行一年多除了停电没出过任何故障,扩展维护方便,未来哪里不够换哪里。
这样就等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数据中心,无视任何系统限制。加上2500兆内网速度,Mac甚至可以直接调用这台Nas里面的高清视频素材,躺在沙发上剪视频。
配合Apple的软件生态,自带的应用已经可以应对我80%以上轻量任务,这里列举一些自用的第三方App,限于篇幅具体使用方法就不一一介绍了。
得益于Mac自身优秀的软硬件统一设计和完善的生态,这些软件或许更多是在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再加上漂亮的UI和严格的质量审核,第三方应用往往要比Windows平台质量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