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互动、数据拼单、工业互联网转产……今年以来,线下经济遭遇挑战,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迅速“补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更好发挥平台效应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被放在首位。意见提出要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建设跨产业的信息融通平台等。为何要着眼于平台建设,以平台化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会起到何种效益?
从发展现状看,“受限于信息化基础弱、数字化程度低、现金流压力大等因素,单个企业转型成本高、困难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部主任孙克认为,搭建一批产业发展平台,在龙头企业引领下,整合创新资源,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将有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
产业平台化发展也是实践检验的结果。“在疫情冲击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驱动的平台经济发展迅猛,由平台衍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兼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说。
开展重大工程布局、鼓励金融机构为平台提供金融服务、建设跨平台的信息融通平台……更多政策利好促进产业平台建设。前不久,浙江嘉兴供电公司与政府合作部署的能源大数据平台落成,通过汇集并实时分析电、气、水等多种能源数据,为企业能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
我国1.2亿户市场主体中,有3000多万中小企业、8000多万个体工商户。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中小微企业。
“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技术、资金和效益三方面的短板。”在朱克力看来,技术高门槛、转型高成本,加之短期内不能获得较高收益,使不少企业面对数字化转型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要组织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实行部分服务费用减免、组织基础技术联合攻关、发展开源社区等普惠性举措,将从整体上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激发其转型意愿,提升转型效率。”孙克表示。
探索政银企协同的数字化转型伙伴,不少地方已在行动。在江苏,截至今年上半年,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累计金额已突破1万亿元。前不久,陕西省180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发出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将共同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的联合机制,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行普惠性的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要形成政产学研用各方联动、大中小微企业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新格局,下一步应着眼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朱克力认为,一方面要针对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共性问题,协同研发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及标准;另一方面,要开放普惠性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以应对传统企业特别是传统中小微企业的转型需求。
通过信息技术激发消费潜力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不少制造业企业遭遇经营挑战,如何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产需精准对接以提振产品销量,成为企业考量的主要问题。意见提出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应该看到,供应链不仅局限在物流环节,同时延伸到创意营销、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配送、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建设数字供应链,其中沉淀的海量数据将应用在重构整个生产和消费体系中。
事实上,这样的理念正在落地。“以美的电器为例,目前通过数字供应链进行消费预测和仓储优化,商品从入仓到送入消费者手中,实现了从过去的30—45天减少到如今的28天左右。”美的电器有关负责人说,这就意味着整个供应成本降低千万元以上。
数字供应链也助力产品创新更精准。电商平台大数据深入分析用户需求后发现,消费者对扫地机器人在收集处理灰尘上有更高期待,由此京东联合科沃斯推出自动集尘机器人。“这款产品配备集尘座,可以自动清空尘盒,无需手动倾倒尘盒中的垃圾。产品上架后,整体销售处于同类产品前列。”京东集团副总裁林琛介绍,未来三年,在智能供应链开放协同平台上,将实现与80%以上品牌供应商的开放协同,预计将服务上万个品牌和工厂实现数字化转型。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加速从数量型、生存型向质量型、发展型转变,消费升级的方向是产业转型的关键牵引。”孙克认为,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广泛连接消费主体,以数据流带动资金流、物资流,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盈利水平,激发消费潜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韩鑫)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