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舆论超强磁场。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1.8%,继续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中央政府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
很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司法、央企、富人、下岗工人、小商贩、农民工、房价、物价等敏感因素,很容易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声浪。在这种形势下,追踪研究网络舆情,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和“痛点”,找到官民对话和互动的桥梁,找到为社会“活血化瘀”的疗法。
一年度20件网络热点事件
近一年来,由于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的议论经常受到抑制,舆论似乎没有2009年“欺实马”事件、邓玉娇事件、“钓鱼执法”事件的力度大。但根据五大网络社区和新浪微博客的统计,一年来围绕热点事件的发帖数量依然有较大增长。
序号
事件/话题
天涯
社区
凯迪
强国论坛
新浪
论坛
中华网论坛
微博客
合计
1
腾讯与360互相攻击
477000
6592
3213
240861
42312
2605482
3375460
2
上海世博会
149093
6547
10472
7824
13838
1061019
1248793
3
网络红人“凤姐”
22600
2169
756
10509
6374
570050
612458
4
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
25641
4982
2154
5864
16870
144840
200351
5
富士康员工跳楼
33800
4072
16900
5015
23211
57327
140325
6
袁腾飞言论惹争议
2522
1352
18400
1493
66973
45163
135903
7
北京查封“天上人间”
13400
1840
2350
5869
9504
82932
115895
8
郭德纲弟子打记者事件
30400
3636
2873
4835
15235
29550
86529
9
唐骏“学历门”
821
3620
1976
1309
2746
72657
83129
10
宜黄强拆自焚事件
22100
2416
1919
608
6452
44990
78485
11
方舟子遇袭
1248
1994
12300
2809
16433
43293
78077
12
张悟本涉嫌虚假宣传
11900
2777
549
1220
3386
36465
56297
13
各地校园袭童案
14100
848
642
2221
1524
32141
51476
14
安阳曹操墓真伪之辩
15900
2520
554
1090
1857
27861
49782
15
山西“问题疫苗”
6542
2856
1117
517
1792
35939
48763
16
商丘赵作海冤案
10400
3825
1386
1759
2984
23094
43448
17
王家岭矿难救援
11800
1452
874
647
3631
18076
36480
18
谷歌退出中国
10500
2182
914
1254
3555
15323
33728
19
唐福珍自焚
11000
5562
2230
1083
1658
9651
31184
20
部分地区罢工
10729
4080
661
3199
7124
4167
29960
注:(1)入选舆情指的是较为具体的事件,庞大且笼统的事件只选取其中具体事件。
(3)此数据通过设置多个关键字多途径、全文搜索得出统计结果,并剔除了重复的帖子。
二年度网络热点事件领域分布
1.讲述小康生活的苦乐,草根民众相互取暖
互联网正在成为老百姓的“自媒体”(WeMedia),普通网友从传播媒介的“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通过博客、微博客、BBS、音视频等自主发声的网络平台,讲述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浙江宁波一个落魄街头的流浪汉,被摄影爱好者拍照传到网上,“忧郁眼神秒杀网友”,被戏称为“犀利哥”。网民“恶搞”出很多“犀利哥”嵌入好莱坞大片和歌星演唱会的PS图片。在网络亢奋背后,是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在互联网的撮合下,“犀利哥”与闻讯赶来的亲人相认,回到了离散11年的老家。
2.反映基层官民关系,在不满中寄予期待
2010年3月福建南平市发生的屠童惨案,迅速波及南平官场。南平市委书记在医院慰问受伤儿童时,一名中年妇女下跪喊冤而被工作人员架开带走,女书记表情淡定,引起网友不满。很快,一篇题为《福建公选出史上最年轻的县长——市委书记的儿子》的帖文在网上流传开来,推测共青团福州市委副书记27岁就被选为副处级干部,或与其母亲的背景有关。如果不是长期以来基层官民之间的隔阂和对峙情绪在发酵,网民不可能把对凶杀案的怒火忽然抛向官场,转向质疑官场的纯净。
对官民关系杀伤力最大的,是拆迁暴力和征地补偿问题,由于公权力过于强势,这类事件多发生流血冲突。过去的一年中,在四川,自唐福珍自焚后,又有峨眉山村民集体自焚。在河南,同样为征地问题,睢县乡长拘留农民,新郑市的镇党委副书记拘留农妇。在江苏,东海县拆迁户父子自焚,宿迁拆迁户杀人。在河北,邢台铲车碾压拆迁户。在广西,北海市白虎头村委会主任带队,村民集体抵抗政府低价强征土地。在辽宁,抚顺少年为征地问题杀死截访者;庄河市千名村民因征地补偿和村干部涉嫌腐败问题,到市政府大楼前集体下跪,请求市长接见。这类问题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已经成为官民关系的一个滴血的伤口,在一些地方甚至危及基层政府的执政合法性。而庄河市千名村民集体下跪,则很微妙地表露了人们对于政府的某种信任,期待政府能为他们主持公道。
3.农民工新生代权利意识觉醒,同时亟须心理救助
在近一年的网络舆论中,劳资问题上升为官民矛盾之后占第二位经常引发冲突的焦点。与2009年通化钢铁公司原国企员工打死民营资本总经理不同,2010年的劳资纠纷和劳工权益事件的主体是农民工,准确地说,是“80后”和“90后”的“农二代”,他们比父辈有更强的权益保护意识。以他们为主体,2010年在沿海一些外资企业发起罢工,让媒体和网络惊呼中国廉价劳动力、低人权保障的经济模式面临拐点。
2010年连续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后,自发组织的“网友观察团”,潜入富士康做社会调查。有人抨击企业无良,但更多网民意识到,就员工薪酬和劳动强度而言,富士康远称不上“血汗工厂”。尽管时有员工自杀,仍有更多的农村青年在富士康门口排队希望被录用。网上一些“意见领袖”分析,富士康的悲剧更多源自农民工进城后的尴尬处境:工业化流水线上的“高密度生存”,割断了农村的亲缘,又看不到在城市安家的可能性,陷入“身份认同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亟须心理救助。
(4)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有可能衍生出网络新词,存在一些帖子并不是讨论该事件本身,而是引用网络新词的状况,这里也一并计入。
(5)以上数字不包含已被社区管理员从根目录彻底删除的帖子,但包括删除后还存在“快照”的帖子。
4.社会不公状况加剧,草根暴力表达蔓延
目前中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社会分配不公和机会不均等,网民对此有痛切的感受,就像最近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说的那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俩一起出门,你买‘苹果4代’,我买4袋苹果。”网民对此最容易提出质疑。例如,山东新泰市被提拔的几名副局长和法院副院长,被质疑为凭借其特殊的干部家庭背景;温州市龙湾区被曝光曾经专场招录“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
在过去一年中急剧恶化的高房价,产生了最大的社会不公。一方面,是少数官员和富人占有多套住房,而普通民众面临的是北京“胶囊公寓”、深圳“箱居”、上海征婚帐篷、郑州“地下标间”,大学毕业生逃离北(京)、上(海)、广(州)等。房价重创新生代对人生、对社会的信心。另一方面,中产阶层的被剥夺感,在过去一年也变得严重。
2010年,福建南平等地发生多起袭童案,暴力犯罪恶性蔓延,引起全社会的极大震惊。在人民网舆情频道的“在线访谈”中,有学者警告说,要防止“强势集团欺压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滑向边缘群体,边缘群体中的绝望者可能沦为暴力群体”。温家宝在接受凤凰卫视访问时表示:频频发生的杀童案,说明中国社会存在深层次矛盾,而且日趋尖锐化;社会矛盾的深化和不公平问题的存在,是导致事件发生的根源。这一谈话在网民中产生强烈共鸣。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大商业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将其在首页头条挂了整整24小时。
5.社会公信力下降,公民表达权、舆论监督成舆论敏感点
某些企业也企图玩弄政治手段,隐瞒真相。紫金矿业污染汀江后,紫金矿业证券部总经理辩解说,未及时公布事故信息,是考虑到“维稳为重”,担心引起当地民众的恐慌。金浩茶油被发现致癌物超标,湖南省质监部门负责人辩称,选择不公开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这样的诡辩应对,又激起了民众对官商勾结的不满。
专家公信力低落,也值得忧思。在山西等地发生的地震恐慌中,地震局专家一再被公众当做调侃对象。此外,宣称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张悟本,自称能“辟谷”潜水的李道长,从公众追捧到四面楚歌,来得快去得也快。“打工皇帝”唐骏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博士”学历存疑引起连锁反应,百余位公众人物紧急修改网上的个人简历,上市公司甚至发布公告调低董事会成员的学位。
6.不同地区的网络舆论具有不同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舆论的发达,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成正比。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越快,社会分工越是发达,利益群体越是分化,社会各阶层就越有可能借助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在过去一年中,沿海地区成为网络舆论热土。尤其是,涉及广东的网络舆论高居各省之首,其中负面的新闻也不少,比如广州“咆哮哥”。但广东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强劲和社会开放度最高的地区,也是“网络问政”做得最好的地区之一。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亲自给做批评报道的记者撑腰;广东警方开通微博客,“阿Sir”上网与网民及时沟通;广州市政府网上晒账本;深圳率先制定限制“裸官”的干部政策;东莞放弃给记者发放“专用采访证”的企图,改口表示“不会制定实施有违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审稿制度”。自上而下的宽松氛围,使民众有地方说话,政府学会倾听,“公民社会”得到发育成长。例如,番禺业主抵制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集体散步”和缓收场,业主上了街但没有闹事,政府也没有抓人,宣布“暂缓”该项目后将与居民“共同寻找相对合适的垃圾处理方式”。
三各种网络媒介的舆论强度分析
网络媒体在2010年发展迅猛的同时,各种载体的力量对比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1.微博客改变网络舆论载体格局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和突发事件当事人开始使用微博,微博话题也从日常琐事转向社会事件,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改变了传统网络舆论格局的力量对比。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微博客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其涉及领域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在重大事件、防灾救灾,还是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各个领域,微博客都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之一,往往也对事件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资,总量超过20吨。在上海世博会上,微博也成了广大网民记录美好瞬间的主要工具之一。
微博客带来的更大社会震动,在于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信息发布者。在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微博客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先是《凤凰周刊》某记者在微博上发出“机场女厕门连续直播”,报道自焚者家属钟家姐妹欲赴京上访时,在南昌机场被地方干部堵截在女卫生间长达40多分钟的经历,使得自焚事件向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事件突进。进而,钟家小妹钟如九自己开通微博,直播事情的后续进展。9月26日晚,钟如九更新微博,发出母亲自焚后病危的消息,被转发1.3万次。经过网民信息接力,28日钟母转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
微博客网友以每个人都承担一份责任的方式,成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微动力”。可以说,一种可观的微博政治在中国业已形成。微博客是突发新闻的出色载体,言论表达的开放平台,参政议政的良好工具,也是政府阳光执政不可缺少的通道。
2.网络社群发展迅猛
在网络社群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以现实社会中的关系为基础,真实度很高,因此,比较容易实现实名制。在Web2.0的大背景下,如果要建设一种不需管理员的言论网站,网络社群应该是最为接近理想的载体。网络社群大都具备了传统博客的功能,成员除了可以发表自己的文字、图片、视频外,还可以了解群内朋友的动向并展开交流,从事娱乐活动。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在微博客、网络社群等新载体的“夹击”下,论坛、博客的活跃程度有所减弱。在2010年,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变成了微博客,论坛、博客在事件曝光方面的功能明显弱化,很多知名网友的主要活动阵地也转往微博。部分热点事件虽然初次曝光的平台是论坛、博客,但舆论发酵的主要舞台随后就转到了微博上。这一方面是微博客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当下论坛、博客管理日趋严格和拘谨有关。
当然,论坛和博客适合于深度阐述观点、剖析问题,在未来社会热点事件中仍会拥有特殊的生命力,尤其是适合所谓“意见领袖”挥洒才华。此外,论坛人气最旺盛的天涯社区于2010年11月10日凌晨推出了微博客,可见网络论坛也在想方设法开辟多种言论载体。
4.“全民造词运动”推动“词媒体”登上舞台
“互动百科”网站发布的2010年9月十大网络热词是足“囚”协会、方舟子、蜱虫、直通中南海、捉奸门、个性假期表、裸捐、鲁迅大撤退、盗梦空间、女厕攻防战。10月十大网络热词是千年极寒、十全十美婚、小月月、羊羔体、重金属香烟、功夫男篮、阶梯电价、蒙牛陷害门、炫父、泡菜危机。几乎每一个热词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故事,通过网友的群体智慧,精辟地揭示当下社会形态和一代人的欢喜悲哀。一些招惹民怨的突发事件虽然遭遇到一时的压制,但网民通过造词“三个俯卧撑”、“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等调侃八卦的新词,记录了草根的愤怒。每一热词背后,都记录了一次追寻真相的不懈努力,见证了社会良知的健康力量。
5.传统媒体与网络的呼应更加紧密
四网民价值取向和网络生态的新变化
1.互联网成为网民的“吁天权”
如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新闻传媒本来就责无旁贷。一年来,《中国经济时报》、《财经》杂志、《南方都市报》等传统媒体在山西疫苗、北京安元鼎截访公司等报道中都有过不错的表现,但从总体来说,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似有弱化倾向。在这个背景下,只有基于开放平台的互联网,成为老百姓最便捷的表达利益诉求和赢取公众支持的通道。
2.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凸显和立场分化
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网民习惯于打开网络“意见领袖”的博客,或追逐其微博客上的只言片语,从他们那里寻找诚恳的解读、深刻的剖析、犀利的批判。
3.商业利益渗透互联网
一些网民抱怨网上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网评员”频繁发帖,“稀释”了网络民意。其实,网上高倍“稀释”甚至伪造民意的,主要来自商业公关公司。他们的舆论运作技巧和推动力比“网评员”强大得多。
在网络时代,负面效应的炒作极易流行,也就是“以丑为美”,大爆隐私,迎合民众猎奇心理,从而达到出名的目的。2006年前,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网络红人,幕后推手都是一种个人作坊式的经验模式,大多数商家并没有从中看到市场前景。最近几年,网络营销和网络公关从个体作坊式向公司化跃进。这个新近出现的“行业”既没有自律,也缺乏公共监管,表现出严重的“唯利益主义”现象,甚至为了赢利不惜制造大量低俗、恶俗的事件或话题,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
在现实社会中,网民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维护其各项政治和社会权益的现象早已经为我们所熟悉。然而,2010年以来,网民维护其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网络用户权利”的概念也被提起,并逐渐深入人心。维护“网络用户权利”,即“网权”。有学者在其微博上将“网权”总结为:用户有使用或停用任何网络应用的权利;用户有安全使用网络应用的权利;用户有以社群组织维权的权利;用户有作为网络公民(Netizenship)被尊重的权利;用户有利用网络应用声张自我的权利。
五“网络问政”的进与退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郑重提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明确提出“网络问政”的概念。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都在持续探索通过互联网有效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排解民怨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网络问政”开辟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更好交流的全新平台。
1.各级政府倾听民意,鼓励上网,减少上访
在中央层面,网络民意受到高度重视。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再次与网友在线交流,就房地产市场调控、医疗体制改革、社会财富分配等问题回答网友提问,网民通过新华网“发展论坛”发出的帖子就超过了10万条。8月13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法制网与网友在线交流,透露中央政法委机关每个月向他报告一次网民意见和建议。
公安部已经11次集中回复人民网网友留言,教育部、卫生部、国资委、审计署等部门也都先后回复了网友反映的问题。在湖南省人代会上,时任省长的周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网络民意提升到院士专家同等重要的地位。
2.制度化办理网民留言成为“时尚”
网民留言板这一形态在2010年继续快速发展。曾在2009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各地党政机关的积极回应。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44位省委书记、省长和超过170位地市级一把手对“留言板”中的网友留言做出公开回复,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促成各地大量实际问题的及时解决,有力化解了社会矛盾。在这一经验的鼓舞下,人民网“部委领导留言板”、“知名企业留言板”、“代表委员留言板”、“公安局长留言板”等板块相继开通。2010年9月“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也正式推出,在海内外媒体和网友中引发强烈反响。截至9月19日下午4点,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留言超过39760条,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留言超过41802条。
此外,地方“网络问政”平台也发展迅猛。广东的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在2009年7月升级改版,建成了地方第一个系统化的“网络问政平台”,“捎话汪书记”、“有话问黄省长”等常设板块吸引了大批网民留言,网民给汪洋书记的留言超过了7万条。天津政务网和北方网共同创办的网络互动平台“政民零距离”栏目,推行“件件有回复、件件能落实”,让网民倍感亲切。被誉为“最务实也最有个性的官方网站”的成都市新都区“香城新都网”问政平台,以个性化回复,一改政府“刻板形象”,受到追捧。宁夏石嘴山市开设了“石嘴山人民议政网”,政府在网站上公开评议信访问题,公布信访事件的处理过程、处理结果,市长的批件也清晰可见。
为了规范留言办理程序,避免随意性,制度化办理网民留言也已经成为了各地推进“网络问政”的一种“时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山西、安徽、河南、广东、天津等15省区市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包括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在内的网民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明确了办理机构和流程。此外,吉林省委办公厅组建了网友留言督办处,云南、天津等信访部门组建了网络信访处,山西、河北等地还专门成立了社情民意办公室。广东珠海香洲区启动网络政民互动平台后,要求对网民发帖4小时内初步回应,5个工作日内正式回复,体现了政府运转的高效率。
3.运用新兴网络互动载体,提高互动速度
“网络问政”的重要特征是与网民的互动,积极运用新兴手段强化互动,也就成为推动“网络问政”走向实效的重要环节。
网络发言人制度2009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水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江苏南京市委宣传部在“中国南京网”开设了“网络发言人论坛”,90名网络发言人均由所在地区、单位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领导担任。他们将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政务信息,24小时之内受理网友建议、意见、咨询等网帖,并在获得部门相应负责人答复后及时回帖给网民。
4.争取政府的话语权,鼓励体制内“意见领袖”
积极利用网络空间发布消息、澄清事实,越来越得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在2010年9月江西上饶县一起拆迁冲突中,当地政府主动将冲突现场的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和一些证明文档在网上公开发布。虽然拆迁户和政府至今依然各执一词,但这对长期以来政府、拆迁户之间的纠纷解决提供了新路径。
网上民间“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日增给宣传部门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能否在体制内涌现一大批有号召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意见领袖”?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等努力利用网络空间接近网民,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叶皓和副部长曹劲松在“政府新闻学”和“政府网络传播”上的研究、探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务院新闻办处长侯召迅以活跃博主身份发表的《在联合国会议上“收玉米”》,现身说法讲解中国网民的社会参与和言论自由度,也令人耳目一新。今天需要体制内“意见领袖”响应民意,情系民瘼,给网民讲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促进官民沟通,呼唤官场的党性、良知和改革冲动。党的文宣工作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能只有封堵权没有话语权,把网上话语权拱手让给民间“意见领袖”,而且坐视网上的激进情绪愈演愈烈,却依然只剩封堵信息一招包打天下。
5.重视本地网络社区(BBS)与“在地政治”
六政府对互联网管理的价值尺度
1.多元舆论空间的网络管理
中国的网络舆论空间多元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较为保守的“乌有之乡”,自由知识分子集中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凯迪社区”,年轻人喜欢的“中华网社区”等网站,在各自用户中都已经形成较为一致的价值观,虽然各网站之间时有观念冲撞,大致也能和平共处。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师袁腾飞风靡网络,被称为“史上最牛历史教师”,因其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问题的见解引发尖锐争议,甚至出现了聚众到袁腾飞图书的销售点闹场的行为,但最终却也“相安无事”。这体现了互联网的多元化、包容性观念已为管理者认同。
互联网作为现阶段中国“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本身承载着中国各种社会情绪宣泄“窗口”的作用,保持这种合理、适度的多元性,无疑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也让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保有活力。
2.保持信息自由流动和开放透明仍为上策
3.规范网络管理的主体和执法标准
总之,网络舆论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管理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对于互联网舆论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制定和落实科学的管理规范,避免网络管理受制于管理者个人的文化视野、价值观念、智力水平,乃至于瞬间情绪状态?如何规范网络管理的主体和执法标准,如何区分网民的正当舆论监督和恶意诽谤,如何管理日益泛滥的网络推手、甚至网络打手,如何约束“删帖”中存在的诸多乱象,都是目前网民呼声日高、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七2011年网络舆情展望
1.微博客将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
预计在2011年,微博客的巨大作用将继续体现在对公共事件走势的深刻影响上。随着微博客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如果这种舆论载体能解决其合法身份的问题(目前中国内地所有微博客均为测试版),无疑将在未来的网络舆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是否允许微博客的发展,以及给予多大言论空间,还在观望和思考。
2.网络炒作和网络公关将产业化
3.门户网站影响力迅速消退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门户网站传统的“编辑-发布-阅读”的模式,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虽然门户网站的新闻内容仍然是网民获取新闻最重要的方式,但舆论影响力将越来越小,在舆论引导上更是难有作为。换句话说就是:新闻获取在门户网站,展开讨论在互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