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锻炼年轻公务员的“磨刀石”。自2022年全市青年人才“双实践”选育三年行动以来,太原市年轻公务员积极响应号召,450余名公务员组建130个团队,组织56期线上沙龙,开展30余场线下研讨,举办16场反思“大讨论”,组织2场“双实践”专题培训,通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培养路径,推动广大年轻公务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辐射带动全市企事业单位等不同行业领域的青年人才共同成长。
沉下去,扣好第一粒扣子
“作为一名新录用公务员,刚刚走出象牙塔,与基层接触得少,与群众也接触得少,恰恰是‘双实践’培训带领我走近基层、直面群众,补足短板。”李雨昂是2022年太原市纪委监委新招录的公务员,在为期三个月的“双实践”初任培训实践锻炼期间,下沉到小店区营盘街办,走到社区群众中,帮助解决信访矛盾;彻夜奋战在各大高速口,支援区交通运输保通保畅工作;还化身成服务群众的“大白”,支援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2022年,太原市300多名新录用的公务员,75%分配到机关岗位工作,25%在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针对年轻公务员“出了校门,就考进机关”,普遍存在实践经验匮乏、缺乏基层一线历练等短板弱项,2022年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采取“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的模式,突出实践锻炼导向,学用相长抓培训。同时也把培养发现储备优秀年轻干部工作闭环的“起点”,前移到初任培训这个“第一落点”,激活优秀年轻干部储备“源头活水”。
“双实践”初任培训主要采取三个“1+3”的模式,即理论授课一周,到乡镇(街道)农村(社区)锻炼3周;“回炉”集中交流讨论1周,到行政审批岗位锻炼3周;集中碰撞实践体会1周,到信访部门、疫情防控一线锻炼3周。新录用公务员在走访查看小区危房建设、垃圾倾倒点设置情况,摸排电动车“飞线”充电安全隐患、小区重点人群状况等一件件小事中,学习如何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如何跟群众打交道,如何处理棘手的难题。
破边界,打造青年社群
晚上8点,太原市外来投资局会议室灯火通明,来自工信、农业、文旅、商务等6个部门的“双实践”团队代表,正在围绕招商引资工作展开热烈讨论。这是招商引资“双实践”团队组织的第一次沙龙研讨活动,代表们重点介绍各自“双实践”团队的人员构成、工作目标、实施路径等思路想法,并结合工作职责,开展产业政策解读、区域优势宣传和成功案例分析。沙龙活动采取网络直播形式,有将近500名“双实践”成员在线参与,互动交流。
在线下,“双实践”选育行动更加注重实践研学和交流研讨,应用“鱼骨图”“开放空间工作坊”“六顶思考帽”等方式,让团队打破部门壁垒,展开深度交流。每周由一家“双实践”团队邀请其他团队到其所在工作场所参观,详细讲解项目进展情况,开展线下研讨交流。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邀请团队成员到清徐县西怀远村地展博览园参观“特”“优”农产品选育情况;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课题组邀请团队成员观摩创业培训实操沙盘模块课程。市档案馆团队发起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元宇宙应用研究》线下活动在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举行,在红色研学课堂,团队成员就如何运用元宇宙所蕴含的科技赋能红色档案文化传承应用展开了讨论。
各团队之间还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进行互动交流、思想碰撞,进一步开阔了团队成员思路,打破各领域各部门之间的认知壁垒和知识鸿沟。
小切口,破解岗位难题
“在实践调研过程中,我慢慢感受到要在错综复杂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想干事,更要能干事、干成事,不能想当然、拍脑袋,要真正去一线调查研究,摸清实情。”作为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实践课题组组长,常琳以及5名团队成员在参与案件过程中,发现邻避冲突类案件审理完毕后,仍会让人民群众产生质疑,应该从源头减少邻避类矛盾纠纷的数量,提高群众的司法认可度。
于是,常琳团队申报了“太原市邻避冲突治理困境与法治应对”的课题项目,开展了理论和实践公关。经过案例研究、调研走访、查找现行法律规范、与城乡规划和信访部门团队交流研讨等方式,最终形成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健全决策程序机制、构建有效的司法救济通道等为核心的司法建议书草案。
“双实践”平台搭建以来,全市各实践团队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比如,市审计局“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风险点和预防措施”课题组将审计报告、重要案例、法规政策等汇总形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警示清单口袋书;迎泽区庙前街道聚焦南海街商业化改造,为党工委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和意见并被采纳;杏花岭区涧河街道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已基本搭建起了街道全科网格调度平台。
经过一年的培养选育,太原市在“双实践”岗位探索取得突出成绩,且各方面表现优秀获得提拔的干部共有11人。下一步,太原市将继续推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双实践”理念,加快实现从新录用公务员入职入岗到成长成才全周期精准培养,不断优化“选育管用”各环节工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积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