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芜湖大江晚报副总编辑黄瑶琴带领的10名芜湖媒体人,走进北京东城区幸福大街37号新京报社。
最后一天,他们分两组各自上街拍摄、并制作一条视频。
这条视频质量的好坏,决定他们能否从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媒介创新实践基地结业。
今年2月份以来,已经有九批共200余名媒体人从媒介创新实践基地结业,他们分别来自苏州、芜湖、大连、蚌埠等地的媒体、融媒体中心。
如何策划叫好又叫座的新媒体产品、平台号运营有什么窍门、爆款视频是怎么来的......
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新京报培训学习,有的五天,有的十天,最终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并且运用到自己实践工作中。
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媒介创新实践基地,导师与学员在交流选题策划。
第七期芜湖传媒学员在培训期间制作并发表的短视频作品
大连金普融媒体中心学员,用视频记录五天研修全程
刚启动半年的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到底凭什么吸引了他们?
除了媒体业务培训,融媒共享平台还有哪些新“玩法”?
近年来,受新的传播形态冲击,媒体融合成为众多媒体转型发展最紧迫的任务。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2022年6月,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在全国遴选60家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
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率先改革的同时,也主动承担起助力地方媒体改革的责任。比如新华社成立新华社县级融媒体研究中心,定期发布“全国县融中心优秀案例”,为县级融媒体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有效赋能;澎湃新闻成立智媒学院,借助澎湃新闻多年融媒运营和转型经验,为媒体融合和转型提供支持。
2021年以来,新京报重点围绕“新闻+”功能拓展、客户端升级、经营模式全面转型等,不断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深度融合发展,积累了大量融媒改革经验。
新京报在总结自身融媒改革经验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向同行输出融媒改革经验。2021年底提出“媒介素养赋能计划”:引进和开发优质新闻媒介课程资源,赋能地方宣传系统工作人员、地方媒体、融媒体中心等群体,形成新闻素养培训和知识付费IP。
在2022年底公布的“新京报2023年十大媒体融合行动”中,“媒介素养赋能计划”正式升级为“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主打“专家智库输出”“媒介素养培训提升”“媒体创新实践基地”三大产品。
目前,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通过走出去、迎进来,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媒体培训和交流体系。
一、融媒智库专家小组
(一)上门调研,问诊把脉
新京报资深媒体人、高校新闻领域专家组成调研小组,前往地方媒体考察调研。调研制度明确,“全年至少保证8次调研,所有专家不得缺席,将根据贡献度、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实操水平等方面,年末进行考核。”调研内容包括:收集整理地方媒体转型中的存量资源,包括现有媒介数量、管理模式、运营状况、目标受众等等;了解现阶段该媒体转型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障碍;明确转型目标与定位。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地方媒体改革面临的困惑和难点,对照媒体行业与媒介环境发展变化的总体性趋势,发现并归纳出该地方媒体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为下一步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撑。
(二)对症开方,撰写方案
(三)落地执行,持续跟进
为确保改革方案顺利推进,专家小组还将定期前往地方了解改革进程,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并结合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改革融合后的平台顺利平稳运行。
(四)远程指导,策划互动
专家小组除了提供线上咨询,针对融媒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实时指导外,还可以借助新京报策划能力及各平台传播影响力,与地方媒体进行联动策划、合力传播,通过此类合作持续提升地方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能力、传播影响力。
事实表明,改革方案的落实推进,使该融媒体中心工作流程更为顺畅、新闻报道水平有了明显改进。
二、成立媒介素养培训学院
依托新京报强大的媒体资源库和高校专家资源,融媒共享平台设置媒介素养提升班,从理论和实战层面,助力地方培养全能型的新媒体人才。
媒介素养提升班的所有讲师一方面由新京报社内部选拨,择优录用,建立讲师团;另一方面,与其他高校新闻院系、权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由业内知名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担任学院兼职讲师,这样不但丰富了媒介素养学院的课程内容,还起到了搭建媒体之间互相交流的桥梁和平台。目前,由新京报人员主导的培训,每月平均3场,新京报媒介素养培训学院已积累了43位导师、85节培训课程,专家库和课程库仍在不断扩充中,为融媒共享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坚实基础。
媒介素养培训学院的培训方式以线下+线上、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进行。培训地点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设在北京,也可以在当地媒体单位,或者设在第三方高校,课程因人而异,因媒体而异,因主题而异。
对这些业务培训和讲师,均采取严格的考评制度,由所有参与听课的学员给专家讲师打分(按1-5分制,3分以下即为不满意),及时调整打分低的课程和讲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确保培训质量,提升学员满意度。
目前,新京报与多地融媒体中心、政务机构、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其中包括由新京报媒介素养培训学院为对方提供新闻业务培训,涵盖新闻采写、短视频制作、新媒体策划与运营、舆情应对等内容。
三、打造媒介创新实践基地
新京报基于融媒体改革经验及丰富的实战经验,成立媒体创新实践基地。地方媒体可派出一线采编人员驻场新京报社,深入了解新京报融媒体改革成果,参与由新京报精英讲师团组织的理论+实战的课程,并按照新京报内容生产流程参与制作部分产品,全面提升学员的业务能力。
实践基地的课程设置,均根据对方需求,实行“菜单式”独家定制。实训期间,可根据学习需要,前往其他新媒体平台或央媒、高校开展调研考察、学习交流。
以媒介创新实践基地2023年第一期培训班为例,2月12日-17日,安徽蚌埠日报和蚌埠广播电视台共20名记者编辑,前往新京报媒介创新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主题为《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
四、新京报打造融媒共享平台的意义
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的成立,对深化新京报自身融媒改革有现实意义,同时对外输出经验的模式值得其他媒体借鉴,体现了新京报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一)助推新京报融媒改革深入
融媒共享平台,打破了媒体传统的运行模式,通过挖掘新京报的改革经验和报道案例,依托新京报积累的各种资源,让“内容”和“一线采编”变得更有价值和成熟感。
(二)发挥主流媒体担当
作为主流媒体,新京报的内容建设已经形成成熟运营模式,并创新提出四用原则:用主流价值观提升舆论引导力、用价值含量驾驭信息流量、用新媒体叙事解锁大流量密码、用无穷的正能量汇聚无限的大流量。未来,新京报将乘着媒体深度融合之东风,积极适应新变化,对标首善标准,坚持守正创新,用正能量引领大流量,走出一条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阳光大道。
当下,新闻媒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仍在深化,全国各级融媒体中心的改革建设也如火如荼进行中,新京报适应形势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盘活各块资源,输出成熟经验,助力全国各级媒体改革转型,推动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充分体现一家主流媒体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三)推动全国融媒体创新联盟成立
目前,全国部分地方或行业都成立了融媒体协会,但是缺乏横向的交流或融合。
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未来的愿景为:汇聚众多来自传媒学界、业界以及互联网资讯平台的专家学者、各地各行业的融媒体协会,成为媒体行业和媒体人信息交流、数据共享、资源互用、市场开拓的平台,从而发挥各自优势,聚合媒体资源,促进合作共赢,扩大主流影响力,携手传播正能量。
五、结语
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的正式运营,对新京报自身来说是一项业务创新,对于地方融媒体中心来说,搭建起了交流、学习、提高新闻业务水平的平台。
下一步,在推动地方媒体深度融合的征程中,新京报将继续与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进行积极对接,构建大批高素质的专家智库人才,并通过多种形式整合多方资源,打造新锐和高端课程,精心建立培训体系,实现与地方融媒的相互赋能,不断推进地方融媒改革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