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虹心想,“专家推荐的产品肯定没问题”,便花300多元购买了一盒蜂胶软胶囊,可服用一阵后并没有效果。最近,她看到有媒体报道称该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冒用医生名义在线提供健康咨询,才意识到自己被坑了。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线上寻求健康咨询问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同比增长21.7%,成为去年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
移花接木开展咨询
回复内容僭越红线
李医生系某北京某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日常接诊过程中,有患者向他反映,一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的平台上,发布了大量以他名义为用户提供的健康类回答。李医生说,平台冒用其名义进行健康咨询内容发布,甚至宣传保健品,“无论是从医德还是专业角度来说,医生都不会给出此类反馈”,于是将该平台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据了解,近期,北京互联网法院新增多起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这些纠纷的原告均系北京各大三甲医院医生,他们偶然发现上述平台有大量以自己名义提供的健康类回答,且这些回答中含有明显超出正常寻医问诊答复范围的内容。
“互联网健康咨询和诊疗是有区别的。对于互联网诊疗,国家卫健委有明确规定,从事的机构和医生都要满足特定要求,可以从事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可以开具诊疗方案。而健康咨询则无明确规定,但有一条红线不能突破,即不能出具具体的诊疗方案。”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法官郭晟对记者说。
作为上述系列案件的主审法官,郭晟注意到,其他法院也有患者诉健康咨询平台健康权的案件,“网上健康咨询平台乱象丛生,只是目前进入司法领域的案件数量还相对较少”。
记者在网上搜索“什么程度算是脱发”“脱发是由什么引起的”等话题,一系列链接跳转出来,回答的医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个医院。记者点击网页首条链接,跳转至“某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医院”,显示其团队共10名医生。
没有接诊却不退款
问诊价格缺乏标准
“等了半天,医生一直没有回复,等我看见回复时,服务已经结束了。我要求退款,平台不退。花了60元,就得到一个不到20字的回复,还是我已经知晓的结果,根本没有达到咨询的目的。”来自湖南常德的郭明吐槽道。
前不久,郭明的嘴里出现不少溃疡,喝水都疼,他想先在网上咨询一下病因,便在某健康平台注册账号,花钱购买了服务,结果买来一场闹心。
郭明的经历并非孤例。“医生答非所问,不回复提问,平台不退款”“不是医生本人接诊”……记者梳理发现,截至6月5日,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针对健康咨询问诊的投诉达2000多条。从这些投诉来看,不少消费者认为健康平台医生回复敷衍、退款比较困难,甚至还出现未接诊却不退款的情况。
以某健康平台为例,同医院同科室同为副主任医师级别的医生,在该平台的图文咨询价格分别为99元、200元,相差近100元。张兴泽还注意到,线上问诊价格较高的医生,线下问诊价格仅10多元,而线上问诊价格较低的医生却查无此人。
还有一次问诊经历让他记忆深刻。他皮肤起了一些小红点,奇痒无比,为了快速解决问题,他打开一个在线问诊App,花了109元挑了个专业医生进行图文问诊,医生说他患上了一种皮肤病,建议购买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因没有效果,他去线下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是吃菠萝过敏。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刘姓医生告诉记者,医生回复敷衍、不专业,价格混乱,再加上用户付费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等一系列情况,都表明目前对健康平台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缺失。
开处方药不开处方
审核环节形同虚设
除了咨询问诊,购买处方药是“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的另一个特色。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却采用“先选购药品,再因药配方,甚至由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处方”的操作方式。
很快,有“医师”接诊,连续发来数条信息,其中第一条强调“互联网医院只对复诊用户提供医疗服务”,后续几条信息均为确认有无过敏史或处于特殊时期。在记者没有回复的情况下,对方也发来一张处方单和购买链接。
北京市民杨木也有过类似经历,他怀疑屏幕背后接诊的不是真的执业医师:“在××平台购买处方药时,感觉对方跟机器人没有差别,只要打字过去,对方就会在几秒钟内迅速同意,根本没有给出任何专业意见。”有一次,他故意描述一些不是欲购药品适应病症的情况,结果对方仍然很快开了处方。
“假如是正规互联网医院,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应该有医生的签名、互联网医院电子章。不排除有些小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存在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工具自动生成处方,一些大平台会用AI等来辅助医生问诊,比如问病人几岁、哪里不舒服等,但是处方必须要求医生来开。”前述北京某三甲医院刘医生说。
他还注意到,不少平台为谋取利益,采用“AI开处方,客户直接取药”的模式,处方开具、审核环节形同虚设,要么直接跳过开具处方这一流程,要么对用户上传的处方并不实际审核,这类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药品管理制度,也给患者用药安全埋下风险隐患。
患者信息一旦泄露
或被利用实施诈骗
在线上健康平台咨询问诊会不会泄露个人信息,也是多名受访患者提出的疑问。
“问诊时,平台采集的个人信息和健康情况会不会保存好,这些信息会不会流向第三方?”杨木很是担心。
此前,工信部曾通报过多款互联网医疗App在个人信息收集及使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包括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未经本人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收集与医疗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等。
“与其他类型App相比,医疗类App泄露个人信息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法律问题。如果个人健康信息被泄露,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精准诈骗,比如利用‘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向患者非法售卖或推广药品。”刘医生说。
严格审查资质条件
完善药品追溯体系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严格建立行政许可制度,完善当地互联网问诊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电子注册系统,认真核验从业人员资质,可在平台显著位置发布其照片、从业经历和主要成果,方便患者在线上咨询问诊时有可选择性。”李一陵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说,要让“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的规定落到实处,必须考虑多重因素,明确人工智能等主体的地位。目前的《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规定处罚对象局限于“人员”,后续应该考虑到人工智能等主体的特殊性,对仅由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的,应当与“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一样,直接追究医疗机构的责任。
此外还要完善药品追溯体系。“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处方源真伪的审核,对处方源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完善关于处方源的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优势,充分利用二维码识别功能做好在线处方的审查工作。同时完整保留交易记录和交易证据,确保监管能够追根溯源。”邓勇说。
郭晟则从患者角度提出建议:患者首先要了解,“即使是正规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互联网医院,也不得提供首次发病的首诊服务,首诊必须去线下医疗机构进行确诊”。如果是对常见病或慢性病进行复诊,可以选择通过正规互联网医院进行。对于健康咨询平台,患者可在上面了解保健知识,比如有关常见病的科普以及常见药的使用禁忌,如果此类平台涉及对具体病症给出具体的诊断和用药建议,则涉嫌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