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第二届欧洲政治共同体峰会在摩尔多瓦布尔博阿克举行,显示了欧洲政治共同体这一新的平台正在崭露头角,谋求发挥作用和影响力,以确立在欧洲乃至全球的角色定位。
2023年6月1日,第二届欧洲政治共同体峰会在摩尔多瓦举行,与会领导人在会议期间合影。
没有美国参与的重要平台
其一,欧洲政治共同体倡议意图从政治上重新建构欧洲,强化欧洲意识,增强欧洲自主性,确定欧洲角色,打造“欧洲人的欧洲”。这主要反映了法国的设想,也是马克龙总统提出该倡议的主要考虑。法国一直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希望欧盟成为全球一支真正的地缘政治力量,更加独立自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平衡作用。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升级凸显了欧洲的脆弱和对美国的依赖,打乱了法国的对欧外交议程,即一方面推动欧洲与俄罗斯缓和关系,另一方面推动欧盟构建战略自主。这两项议程是一体两面,没有健康的欧俄关系,就很难有战略自主的欧盟;反过来,没有战略自主的欧盟,就很难有健康的欧俄关系。当前,欧洲再次陷入严重对抗和分裂。与冷战开始时不同,这一次欧洲的处境更为艰难,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欧洲国家甚至整个欧盟都有完全沦为美国跟随者甚至附庸的可能,将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正是法国的担心之处。
欧洲政治共同体意在团结所有的欧洲国家,而不只是欧盟成员国,其通过每年召开两次峰会,欲加强了解和联结,以政治对话为抓手打造欧洲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重要平台,凸显了“欧洲人的欧洲”这一理念。
刻意回避欧盟的影响力
其二,拓展法国和欧盟对非欧盟欧洲国家的影响力。欧洲并非只有欧盟,欧盟也不能代表欧洲。欧盟之外有西巴尔干国家及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希望加入欧盟的国家,也有冰岛、挪威等不愿入盟的国家,还有地位特殊的土耳其,以及退出欧盟的英国。法国和欧盟认为,如果自己不争取这些国家,那么它们就会受到域外国家的影响,比如英国会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土耳其会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等。在乌克兰问题上,法国和欧盟还要考虑到并非所有的非欧盟欧洲国家都与欧盟保持一致的立场,如塞尔维亚、土耳其等。另外,如何处理好与脱欧后的英国的关系,也是欧盟面临的一个关键课题,因为英国极其不愿与欧盟机构打交道,更愿意进行国家间的对话。
不过,欧洲政治共同体刻意回避了欧盟的影响力,虽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出席了两届峰会,但两个机构均没有正式参与这一平台运作。所有欧洲国家,不论是欧盟成员国还是非欧盟成员国,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欧洲政治共同体平台。
打造入盟替代模式
显现出法国国际关系新理念
其四,显现出法国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欧盟倡导价值观外交,但过去几十年的事例表明,其价值观外交基本上是失败的,并没有达到其目标,甚至适得其反,削弱了自身影响力,损害了自身利益。这是因为欧盟无法在价值观外交方面奉行统一标准,而是选择性适用,如对以色列等国是一个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标准。世界上多数国家将欧盟的价值观外交与虚伪划上了等号。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全球南方”国家的反应表明,欧盟及整个西方的价值观叙事只在西方内部适用,在西方之外并未被接受,比如西方国家欢迎乌克兰难民,但对来自非洲、中东等地的难民则是避之唯恐不及。马克龙在今年2月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出感慨,“为什么西方失去了南方的信任”。
欧洲政治共同体的建立不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贯穿其中的理念是主权平等,是基于共同的利益,从此方面看,这一平台的建立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回归。法国提出建立欧洲政治共同体倡议,体现了其外交新思路,但这种新思路能否转换为欧盟对外交往新思路,还尚待观察。
发展前景评估
一是有利于强化与会各方的欧洲身份。与欧洲业已存在的其他泛欧机制如欧安组织或欧洲委员会等不同,欧洲政治共同体具有独特性,其主要召开的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层级的会议,而且每年举行两次峰会。而欧洲委员会迄今只召开过三次峰会,今年将召开第四次峰会;而欧安组织迄今也只召开过五次峰会,最近的一次还是在2010年。欧洲政治共同体峰会围绕泛欧议题进行讨论,会后不发表共同宣言,也不出台具有强制性的决议,因此各方的参与性较强。
据报道,共有44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第一届峰会,今年6月举行的第二届峰会这一数字达到47个,仅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未与会,显示各方对这一平台参与兴趣很高。但由于欧洲政治共同体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前景面临不确定性,各方对其发展走向持有不同看法。有声音指出,这一平台未设立秘书处、没有资金保障,完全由主办国召集举办,运行模式与七国集团及二十国集团类似,为了确保峰会的生命力和议题的连续性,主张欧洲政治共同体应设立秘书处、建立相应机制。而反对的声音则认为,这一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非正式性和灵活性,若让其成为一个正式的组织,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此,欧洲政治共同体这一平台未来若能有效地引导、促进欧洲所有国家基于共同利益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有效弥合地区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分歧,可能会获得较大发展。反之,也有可能沦为“清谈馆”,默默无闻,终被遗忘。
作者简介:张健,中国欧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