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六大主要任务和举措,包括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和组织多样化交流活动。
“技术飞速发展,教育存在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高要求。”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陈德收从“应用AI,赋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借助AI,建设泛在化的教学情境”“共创AI,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情况,期待与更多伙伴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发展。
数智化时代下,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挑战,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中预测,2023年—2027年,有23%工作岗位将发生变化,12.3%的工作岗位将会消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李玉顺教授表示,要以生态观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特征,从智慧课堂到智慧校园、国家/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互联网+”“智能+”服务生态,实现以数智驱动现代教育治理。
“数字技术发展为教育的各类要素创新提供了可能,为实现系统性、跃升性变革提供了条件。”李玉顺在演讲中说,技术赋能不仅仅是技术驱动,教育系统的全要素融合是文化的创新和机制的生成。技术赋能整个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技术和教育的双向奔赴正在加速来临。
人机协同教学慢慢浮出水面
人机协同教学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计算机技术开始融入教育。21世纪初,其处于发展阶段,在线学习平台和智能教育系统兴起,逐渐地形成了人机协同。2019年以来,人机协同教学处于深化阶段,当下人工智能教育方向已明确,人工智能教学的关键技术——包括图像、语言、文本、图谱这四大基本技术已经具备。
“人机协同教学才慢慢浮出水面。”方海光认为,2024年人机协同教学的真正元年。从传统课堂教学走向人机协同教学,很多学校正处在这条路上。
本次会议由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主办,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承办,北京市房山区教育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协办,学科网、行行AI支持举办,每日经济新闻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每经科技为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