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自己:我是2020年和2021年考研的,2020年考的上海某校败北(这里有很多失败的经验单独开一个帖子说),2021年选择云南大学成功上岸,并且在专业课上取得了还算不错的分数(313历史学基础252分)。
总分390分,英语和政治基本合格,如图。大佬们就不要嫌弃了,我这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跨考记录经验贴。(长文预警,可按照各级标题选择性阅读)(全手打,有错漏处望指出)
我是三跨生,也就是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专业基础不算太好,希望记录下这些文字能够帮助到同是基础一般、跨得有点多的学弟学妹们。
我本科是一所双一流学科的工科类院校,由于数学让我痛不欲生……就想之后往兴趣上发展,遂选择了一直感兴趣的历史和地理。这也就有了现在的故事。废话不多说,以下开始出干货。
一个坚劲的考研目的能让你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独自前行,一个脆弱的考研目的是难以支撑你上岸的。举些例子,是不想现在就业、想上名校、跟风,还是想证明自己、热爱学术呢?
不知大家听说过一句话没有,一个二战的学生只要他想百分之八十都上岸了。这就是因为二战生的内驱动力要更强劲。
所以大家先想好自己的考研目的,不要盲目考研而增加了黄金的应届生机会成本。
当然,如果你的目的性不是很强,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增强。比如报班(可以找我哈哈)、给朋友家人公布、寻找研友等等。毕竟钱、他人监督、面子等也能推动你奋战备考的。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史前人类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史前文化2.古代西亚诸文明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3.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古代埃及的文化4.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5.古代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希腊城邦制度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民主政治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6.古代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罗马帝国的危机古代罗马文化7.中世纪的西欧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度和农奴制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中世纪的城市中世纪基督教文化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9.中世纪的东欧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的兴起10.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中日文化交流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11.古代美洲文明古代中美洲文明印加文明
世界近现代史
2)考试题型及分值
313基础2021年考试经历了改革,题型和考察方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1、选择题
单题分值翻倍,数量不变,选择题总分翻倍;选择题考察方式变化,中国史范围内,从以往的侧重对历史知识点的简单记忆考察变为侧重于运用历史知识和素养分析判断,世界史范围内难度变化不大。2、完全删除名词解释,降低对死记硬背的考察。分值分至其他题型。3、史料分析题降低对文言文、繁体字的考察,难度有所下降。分值不变。4、论述题增加一题,单题分值不变,总分值增加40分。难度变化不大。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40分,共160分
3)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5)试卷考察内容占比
中国古代史约30%(较重要)
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较重要)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较不重要)6)近年国家线
7)2021年考试真题及解读
由题可见,22题的材料一至三也是图片,省去了。大家可以从中看看313改革第一年题的难度、题型和考察方式等。
313的题型很固定的。选择题里,1-5题是中国古代史,6-10题是中国近现代史,11-15题是世界古代史,16-20题是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分析题里,21、22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一题;论述题里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各一题。以后的命题也应该是这个分布,我自己预估的,期待来年打脸。
313的命题特点:范围广、考察细致、重基础、中规中矩、设问直接。
范围广就是指涉及中国史和世界史,光是教材就比自命题的多得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更多,这是统考的一个难点。
考察细致尤其体现在未改革之前的选择题上,会考察教材上都没有的冷门知识点或者很细致的知识点,比如民国四大名旦是哪四个?(四个选项都有梅兰芳)改革后相对没那么细,但我觉得以后难度会加大,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会考察得比第一年更细。
重基础就是说它的主要的大题还是很基础的,提问就都是基础的重点,这一点相对于很多自命题来说就简单了许多。
中规中矩表现在考点、设问、题型上,因为是统考,偏了、不稳定了会被很多人骂的,这也是统考让人心安的地方。
设问直接也可以从今年的试卷看出来,大题的设问落脚点明确简洁,如作用、特点、条件、影响、关系等,几乎把历史大题的常见设问方式都覆盖了,这也是统考相对简单的地方。
8)313历史学基础改革浅见今年是313做出较大变化的第一年,我之前也做过前几年的真题,因此对二者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比较认识。
从简单直接的知识点记忆考察到历史素养的考察。变化前:非常直接,非常干地考察知识点;变化后:考察运用历史思维、时代背景解题的能力(有点像高中历史题了)。这一点从选择题可以明显看出来。并且在今后可能会加强。但大题依旧是很简洁明了基础的。
今后难度会加强。考试命题有个规律:改革的那一年怕考生不适应导致那年考情变动大,命题难度通常会相对简单一点。但等到考生适应后,也就是今年后的几年,难度应该会加大,尤其是选择题(甚至可能会延续以前选择题的那种细致程度)。
名词解释依旧需要记忆。如果把考研历史比作一棵树,那名词解释就是细胞。因为名词解释和历史学考点是高度重合的,所以即便不直接考名词解释了,那对名词解释的考察也体现在选择题和大题中。记忆名词解释就是记忆历史知识点。
总的来说,变化后的试卷对历史思维、历史素养的要求更高了,对具体知识点的记忆要求下降了。难度我个人感觉变化不大。历史名词仍是记忆的重点。对于备考的学弟学妹们还按照之前的备考就好。
其实这一小节我是来劝退的。
历史学在当下环境不是一门好就业、“钱”景好的学科,它不会给你带来财富,甚至不会为你带来荣誉和地位。
这是一门清贫的学科,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而且,如果家里面不是很支持的话也不建议来,因为你不止有兴趣,还有生活和家庭。
但你若仍坚持,对它有强烈的热爱,不在乎经济上的事情,甘愿坐可能存在的冷板凳,那么接下来你就继续看下去。
历史学是一类学科,其下包括三个一级学科和若干个二级学科。如下:
0601考古学、060101考古学史和考古学理论、060102史前考古、060103夏商周考古、060104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060105唐宋元明清考古、060106科技考古、060107文化遗产与博物馆、060108古代文字与铭刻、060109专门考古、0602中国史、060201历史地理学、060202历史文献学、060203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060204中国古代史、060205中国近代史、060206中国现代史、060207专门史、0603世界史、060301世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060302世界古代中古史、060303世界近现代史、060304世界地区国别史、060305专门史与整体史。
就考研学校来说,有的学校是只区分三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作为方向之后再选;有的学校是具体区分了二级学科的(当然不同学校会开设不同的具体学科),这个在报名的时候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要报的专业学科。
我因为对历史和地理同时感兴趣,所以报的是历史地理学。下文中我主要以我熟悉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参照来记录。
在这一节我想说的有三点。
1)名校不是遥不可及的梦
“一战打基础,二战985”不只是一句玩笑话,是有根据的。其实考研并不难(单从难度上讲)。除开水区和旱区这个差别,我的这个成绩早已远超很多学校了。
其实水区和旱区也只是在能操作的、主观性比较强的题上有些许差异,但差异不会太大,基本的知识点是都要有的。
我是水区旱区都考过有发言权的,水旱区确实存在,但没有网上传的那么夸张。所以我的建议是:相信自己,能报好的学校就报好的学校!名校能给你的太多了,资源、备考动力、名誉等等。我身边有太多本科一般而考上名校的同学朋友,我的成绩也已经远超很多名校的线了(还是有点点不甘心的)。即使你复试没过也有退路可以调剂。所以啊,报名校的收获和风险是不成正比的,好处太多了。
就历史地理学而言,T0级别的是三巨头:复旦史地所、北大、陕西师范。其中复旦名师云集,业内综合第一,也比较难考;
北大也比较难考,老师相对于复旦较少;
陕西师范相对较好考,做自然历史地理的比较多。T1级别的就是其他的名校了,比如人大、中央民大、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华中师范、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等。
2)自身和学校匹配我所说的建议名校不是不顾自身情况地选择名校,而是需要预估自身实力的。其实考研就是你和学校双选的过程,这点在复试中尤为体现。
就像谈恋爱一样,要双方相互合适最好。你为了追求女神院校不断提升自己,而女神院校也要看看你是否符合她的条件,还会对你设置各种要求和考验。当初试后女神觉得可以再看看后还没完,她还可能是一个海王。(当然你有实力你也可能是)
最后经过一系列努力后才抱得女神归。但当你自身和女神不匹配,那就是一段没有好结果的单追了。因此选择和自身匹配的院校非常重要,正所谓“选择大于努力”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重要性。通常情况下,考研院校的层次是比你本科院校要好的。也有什么三本上清北的例子,但这是个案。其实你的考研目标院校比你的本科高一个层次是比较合适的。
比如说,我本科是某双一流但非211的,加上三跨的原因,选择了211加双一流的云南大学。那么二本的同学选择B区211或东部好的一本是很合适的。当然,因人而异,最后还是看个人的实力。
3)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
学科评估(ChinaDisciplineRanking,CDR)是指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评估的目的是: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服务社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学科评估”侧重于学术型学位,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是“学科评估”的专业学位部分。
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4)313统考院校
不完全统计,以下院校是统考313;具体的情况还参见当年报名时的研招网信息。
河北师范大学【2021回归】
长江大学【2021回归】
福建师范大学【2021回归】
中国人民大学【2021回归】
吉林大学【2021回归】
天津师范大学【2020回归】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及宋史研究中心【2020回归】
河北师范大学【2021年回归】
山西师范大学【2020回归】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985】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985】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宁波大学【一流学科】
安徽大学【211】
安徽师范大学【2020回归】
江西师范大学【2020回归】
中国海洋大学【985】郑州大学【211】【2020世界史回归】
河南大学【一流学科】武汉大学【985】武汉理工大学【211】【2020回归】
华中师范大学【211】【2020回归】
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2020回归】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211】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2020回归】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0回归】
贵州大学【211】贵州师范大学【2020回归】
云南大学【双一流】【2020回归】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1】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211】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211】【2020回归】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世界史【211】【2020回归】
西北师范大学【2020回归】
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211】北方民族大学新疆大学【双一流】新疆师范大学重庆大学【985】
可见选择313统考的院校是非常多的,既包括名校也包括普通院校。313在历史学考研中的认可度也是很高的,如果到时候复试调剂的时候也方便调剂。如果你不是致力于考某一所学校,313统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长孙博的大纲(中国史、世界史)和名词解释长孙博的这一套优点在于体系全、重点突出、内容详实,还涉及到了史学史、历史地理学的知识。缺点在于具体内容不是他亲自写的,因为很明显有一些前后描述不一致、有语病或和他前言的纲领不统一。
长孙博的真题、大题解析等就不推荐了,有其他人的性价比更高的。
综合来看长孙博的大纲解析和名词解释性价比很高,我去年看书的时候背了大纲和名解不下四五遍,对于重大事件和历史脉络梳理很有用。
而其中的小缺点自己改一下就行了,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和加深记忆。
2)范无聊的论述题论述题首推范无聊。范无聊的论述题相比于长孙博好就好在这些都是他自己写的,质量高。而且他前言写得非常好,对于313考试的思路分析得较有深度,可读性也高。缺点是题型较少,语言组织富有个人特色。总体说来还是很优秀的。
3)11本教材
313的考试范围是最广的,而且考得知识点还很细(主要体现在选择题),虽然今年改革后更加倾向于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考察,但涉及范围仍是相当广泛的。
从参考的教材就能看出来,多达11本,还不包括其他辅导书。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版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版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侃、李时岳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出版;
王桧林、郭大钧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桧林、郭大钧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吴
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4)唐宋老师的视频课唐老师的视频课是文都每年更新的,正规和不正规的渠道都很多,有经济能力的还是建议买正版的。
他的优点是内容丰富、旁征博引、风趣幽默,缺点就是不太系统,逻辑性不强。但总体而言,相比于新东方的枯燥的课程要有用得多。
建议学累了、看书看久了的同学可以花个把小时听听。不建议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代替自己学习,因为看视频和自己内化是两个概念,可能你视频听得津津有味,但视频后记得的寥寥无几。
5)弘毅宝典
8)其他
其他的资料比如新东方的视频课、学府考研的辅导书我都入手过,但感觉没有亮点,实际作用不大。具体的可下来探讨,但就是不太适合我。仝晰纲的就是比较老了,而且内容比较少,是难以应付考试的。
古代汉语是学习繁体和文言文的,313改革后好像没怎么考了,就不太推荐了。“全世界”APP。历史领域内最好的应用,没有之一,里面的历史地图、事件联系等模块会让你大开眼界。这个可以作为补充和兴趣来玩。
总结一下,所有市面上的辅导资料都有它的优点,也都有缺陷。历史学313相对于考研政治、数学和英语来说市场还是比较小的,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个各方面质量都高的辅导书,我觉得比较好的就是上述的几个。
针对其各自的缺点,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自己补充完善,觉得它写得不好就自己弄,更加加深对历史学313的理解。
1)历史学学习特点学好历史有几个特点:长期积累、反复记忆、总结梳理、反练题。长期积累就是它不是一个速成的,而是长期的。所谓的临时背背抱佛脚就是学霸的谎言和学渣的标志,这有一点用,它能让你及格,但想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
所以历史学313应该从早就开始,一直持续到考研初试前。多早呢,如果你有历史基础,高中的有印象、本科历史学,那么从6月开始都行。如果你是跨考、理科生,那从3月份开始就要每天花5、6个小时看历史了。
反复记忆就是不断重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记忆是有规律的,最好的增强记忆的方法就是重复。313历史学的重大事件、名词、大题建议至少重复3遍。因此你可能从6月份到12月份就要告别11本教材开始记忆大纲、名词和解答题。
总结梳理的能力对历史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从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点中梳理脉络、总结历史答题思考的规律是每个学历史的人都要掌握的方法。你的这项能力越强,那你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反练题就是不要练题。练题的效率不高。甚至真题都没必要做完,看看出题思路答题思路就可以了。这和数学理科的那种通过做题来练习知识点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历史的知识点是浩渺无尽的,“刷”题也对记忆这些知识点没多大用。
2)总体规划下面是我个人的313备考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我建议以名词解释、大纲解析、论述题记忆为主,以11本和其它资料为辅。第一轮学习的时候会很慢很细致,第二三轮的时候就应该很快了,因为后面主要就是查漏补缺。视频课是学不进去的时候看看,但不能以此为主,因为听懂和自己内化是两回事。
3)日规划
除了月规划,还要有每日规划。当天完成了就画√,没完成就惩罚,激励督促自己完成,这是我的计划本子。
在这里我就说得深入一点,都是我个人对历史学备考的理解,希望能给大家做个参考。
1)复习资料很重要
就像前面提到的,11本教材太散,教育部发布的大纲太简略,一套好的复习资料就显得很重要,可以让你的备考效率大大提升。
具体的试读体验见前面第五节。每一本资料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大家可以看看或者问我,使用最适合自己情况的参考资料。
2)梳理的笔记很重要
自己写的笔记才是历史知识的内化。
看书、听课、简单的背读效率都不如自己梳理的笔记!很多人死记硬背了第二天又模糊了,听课看视频看书当时搞得津津有味,下一次可能就想不出到底学到了什么。
这都是知识未内化深入的结果。而通过自己的笔记梳理历史知识,将书上、课上的描述形式变更为自己熟悉的形式再描述一遍,下次再看自己的笔记记忆一遍,这种效率不知要比前面的那些高出多少倍了。自己准备几个本子认真梳理大有裨益,我就整理了三本。
3)构建历史学基础的大树
横向专题梳理立好了主干,就开始搭枝叶了。同一个时期的历史内容按社会属性分,可以划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部分,可视作三大支干。经济、政治和文化再往下分的这一层,就是一个内容比较适中的小专题了。
比如经济下面包括赋税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农业等;政治下面包括官制、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区划、军事、法律、民族关系等;文化下面包括统治思想、宗教、史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药学、科技等。
这是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对中国近现代史而言,每一个时期有自己特定的专题,可以不用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分类来梳理。
对世界古代史而言,按照国别来梳理更为恰当。对于世界近现代史而言,除了几个重要的国家按照国别来梳理外,不同时期的世界也有自己相对应的专题,也有几个主线: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发展、世界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民族国家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形成等。
历史学素养
这些素养的形成,只能靠天分和长期的浸润了。它比较抽象,被比喻成养分是因为这才是历史学的一个灵魂,是成熟历史观念形成的基础。你的历史素养越深厚你对历史的认识才能更有深度更全面。
应试技巧
考研历史学本质上是一场应试,和真正的历史学研究有区别,和高考等其它考试也有区别。就像肥料一样,掌握好考研历史学的应试技巧才能把这棵大树养得高壮。
4)记忆方法
正如之前说过的,自己梳理是记忆内化的高效率方法。除此,还有就是重复。人的记忆是会定期淡化的,具体参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因此在记忆大纲解析、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时候需要好几轮,同时轮数之间还要交叉,隔几天把前几天记忆的重新记忆一遍。如此反复几次后,对知识点的记忆便会更加牢固。
还有就是建议同一时期的名词解释、大纲梳理和论述题一起记忆。比如说就是今天把秦朝的大纲、名词和论述题都依次背一遍,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记忆同一个专题,这样理解更深入,也能更好地把握重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的经验只是建议,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考研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坚持。
有句话说,只要你想,最后你都上岸了。
我目前在给几个学弟指导专业课,如果有需要各位学弟学妹也可以直接来找我,专业资料、建议也提供哦。
最后,用王先生的一句话结尾,与君共勉。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