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辉,西南大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批会士,重庆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首批学术带头人,第四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邱玉辉教授还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技类和科普类报纸《电脑报》的主要创始人。他曾任西南师范大学校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数理逻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重庆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重庆计算机安全学会理事长,重庆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美国IEEE高级会员、美国ACM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
邱玉辉教授还长期担任《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应用》、《智能系统学报》、《科学技术著作丛书·智能》等学术书籍和期刊的编委。
多年来,邱玉辉教授一直从事非单调推理、近似推理机器学习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曾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等16项科研项目。
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夏日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一词。不过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人真正涉足人工智能这个研究方向。
197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到来,很多中国学者开始把目光朝向西方,希望向欧美的学者学习,积极寻找适合时代浪潮的研究方向。
1987年,世界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达特茅斯研讨会的重要参会人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访问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师大的师生共同探讨关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话题,当时还在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邱玉辉也参与了这次讨论。西蒙的到来在中国西南名城重庆和邱玉辉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研究人工智能的种子。
2024年9月,我在重庆拜访了邱玉辉教授,他给我讲述了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往事。
在数学系初识计算机
邱玉辉,1938年生于重庆市。邱玉辉教授告诉我,从高中时代开始,他就是一个数学爱好者,这也许源于高中班主任教数学的缘故,高中的学习时光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高考填报志愿时,邱玉辉选择了数学专业。
1958年,邱玉辉考入西南师范学院数学专业。在大学里,他接触到了数学分析、微分方程等基础课程,那个年代数学分析用的教材还是苏联数学家亚历山大·雅科夫列维奇·辛钦(AleksandrYakovlevichKhinchin)写的《数学分析简明教程》。
邱玉辉记得,当年他在学校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时,《实变函数论》课程是李孝传教授单独指导他的,李教授每周都会把需要他弄懂的问题写满一张纸,接下来的一周,他需要清晰地弄懂上面的概念和知识点,向李教授单独汇报。这样高强度的学科训练培养了邱玉辉出色的数学专业能力。
1960年,全国兴起了一阵大搞科学研究的浪潮,重庆市也开启了一些科研项目。那时候西南师范学院的项目是研发回旋加速器,研制电子计算机的项目被分配给了重庆大学。
当时,西南师范学院组建了一个三十多人的计算机科研小组去重庆大学进行电子计算机的研发,学校从小组中选派了七个人去重庆大学进行电子计算机的研发,当时这七个人还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邱玉辉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同时,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也开始招收计算数学专业的本科生。
1961年,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西南师大的计算机科研小组被撤销,邱玉辉等人回到学校继续进行数学专业的学习。
开启西南师范学院的
人工智能研究
1962年,邱玉辉大学毕业,开始留在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
1973年,学校认识到计算机在未来世界中的重要性,在数学系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邱玉辉当时是这个小组的负责人。
1974年,计算机兴趣小组成功研制出了“XS-2型台式电子计算机”。
同年,邱玉辉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进修学习,在中科院的支持下,邱玉辉和同事们根据图纸研制出“长城203台式计算机”。
1976年,国家教育部给西南师范学院拨了一笔购买教学设备的专用经费。经过调研,学校购买了苏州市计算机厂生产的DJS-130小型机,他们一共买了16个终端。那时,西南师范学院是重庆市唯一拥有小型机的机构。
1983年,为了探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西南师范学院选拔出37名想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培养。
1984年,邱玉辉和团队在国产小型机DJS130上开发了英文书目检索系统XNSY,可以检索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三万多种图书。他们的论文《XNSY联机书目检索系统》在《西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
1985年,邱玉辉担任数学系副主任。
1987年6月,应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黄希庭教授邀请(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世界人工智能之父赫伯特·西蒙教授在西南师大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术访问。
四天里,西蒙教授一共做了三场讲座,内容分别是认知心理学、经济管理与决策和人类创造性思维的计算机模拟。邱玉辉当时参加了这些讲座,这让他对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有了最初的认识。
1987年年底,计算机科学系正式成立,邱玉辉担任第一届系主任。
同年,邱玉辉当选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88年,邱玉辉偶然看到了一本英国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系的宣传册。他觉得虽然学校没有条件也成立一个人工智能系,但是他可以努力让人工智能方向成为计算机系的特色。
1990年,西南师范大学从日本购买了一台美国数据通用公司生产的微型计算机ECLIPSEMV/6000。这在当时的国内是非常先进的计算机。
1991年,邱玉辉晋升为教授。
1992年起,邱玉辉教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同年,因为承担了教育部的基金项目,邱玉辉教授获得了教育部去国外做研究的资金资助。于是,他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行高级访问学者的研究工作。在墨尔本大学,他的研究方向是非单调推理和近似推理。
顾名思义,非单调推理可以根据推理条件的增加不断改变之前推理的结果,而近似推理可以提供概率性的推理结果。这两种方法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推理方式。
也是在这一年,邱玉辉教授的专著《自动推理导论》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邱玉辉教授在西南师范大学建立人工智能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同年,邱玉辉教授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
1994年,邱玉辉教授担任西南师范大学校长。
1996年,西南师范大学购买了一台IBM深蓝超级计算机,这就是后来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那台计算机。
当时,时任IBM大中华区总裁访问了西南师范大学,并以市场价一半的价格卖给学校100台IBM笔记本电脑,供西南师大的教师们使用。
1995年,邱玉辉教授的专著《专家系统中的不确定推理——模型、方法和理论》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创办《电脑报》
1991年,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希望办一种计算机类的科普报纸,他们找到西南师范大学提出合作。
刚开始,他们联合在重庆办夏令营,给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知识。1992年1月,重庆科协和西南师范大学联合办了一份计算机科普报纸,由邱玉辉教授担任报刊的首任总编。当时重庆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此还联合下发了创刊文件,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电脑报》。
随着《电脑报》的逐渐发展,这份报纸成为了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技类和科普类报纸。
2004年,《电脑报》报社、中科普公司与香港富商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合资成立了“重庆电脑报经营有限公司”,邱玉辉教授担任公司首任董事长,他担任董事长期间,《电脑报》曾经有一年实现了4470万的净利润创收。
2007年,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成立,邱玉辉教授担任学会的首任理事长。
2009年,邱玉辉教授正式退休,那年他已经71岁了。他说自己是一位酷爱教书的教书匠。多年来,邱玉辉教授一共培养了33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其中大多数人都在高校等科研机构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
2017年,邱玉辉教授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批会士。
同年,邱玉辉教授发起的“玉辉奖学金”项目在西南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正式成立。这个项目的基金由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校友捐赠,每年会奖励给五位学生,基金要求五位学生的一位必须是贫困生。如今,玉辉奖学金的资金池中已经有人民币70万左右。
如今,86岁的邱玉辉教授依然精神矍铄,聊起过往如数家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工智能研究者、接受过赫伯特·西蒙的指导、《电脑报》的创始人,这些标签哪怕单独拿出一个就已经很了不起。而这些恰恰都是邱玉辉教授多年来积累的成就。
走在西南大学风景如画的校园里,我彷佛也能感受到邱玉辉当年对人工智能研究和计算机知识全民科普的执着,也是这种执着,让重庆这座西南重镇在中国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发展史中留下了浓重而别致的一笔。
作者简介
秦海龙,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后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业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和计算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前自然语言处理研发工程师,曾就职于小米科技和三角兽科技。
会议推荐
12月13日至14日(周五至周六),AICon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将在北京盛大开幕!本次大会汇聚70+位AI及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深入探讨大模型与推理、AIAgent、多模态、具身智能等前沿话题。此外还有丰富的圆桌论坛、以及展区活动,带你深入探索大模型的最新实践与未来趋势。年度最后一次AI盛宴,让我们一起见证AI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