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首诊并未落定,公立医院仍是主力,线上医疗前路何在?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和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
这一说法激起千层浪。此前多份文件都明确互联网医疗不得开展首诊,而此次却提出了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部分媒体认为,互联网医疗将在首诊上有望迎来突破,医保将对互联网首诊进行报销。
但健康界也发现,上述方案中指的是探索医保首诊,且由发改委和网信办从产业角度发布,主管部委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并未参与。因此,对于互联网医疗首诊开放,下此结论尚早。
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巡视员廖新波表示,他一直在呼吁互联网医疗首诊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文件中措辞为“探索推进”,从用词上看,目前暂不会有具体的政策出台。
当然,相比此前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曾明确要求: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这一新政已释放出积极信号。
疫情中得到高强度试炼
根据《焦点访谈》栏目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仅微医一家平台的累计访问量就达到1.25亿次。
微医集团高级副总裁程怡表示,此前大众对互联网医疗的普遍理解,更多的是集中在轻咨询、轻问诊或者是医药电商模式之类的健康消费。“但是我们发现在疫情这样的非常时期,老百姓的刚性需求是必须要通过服务闭环才能够完成的,也让互联网医疗在这60天走了过去6年都没有走完的路。首先就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习惯的养成”程怡说。
早在2015年12月,微医就与桐乡市政府合作创建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微医的互联网医院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分别是互联网医院平台、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平台、微医分级诊疗平台,其共同点是通过互联网赋能实现医疗资源的配置。
而丁香园则在疫情的三个月期间,探索出“数据、内容、问诊”的模式,创始人李天天认为,“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线上分级诊疗模式”。
传统的线下分级诊疗模式已广为人知,而互联网医疗通常也被认为更多是线下分级诊疗的辅助性工具。“比如说我提前在线上帮你做一些分诊、预约、导诊等等,可是我们这一次探索出来的,是互联网医疗本身在线上新的不同的场景,以满足患者或者用户不同的需求。”据李天天介绍,这样的线下分级诊疗模式一定程度可以解决疫情期间全社会医疗端突然出现的严重供给不足。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也有同感。他从复盘来看,疫情期间患者的问诊量很大,但其实很多问题非常简单,有相当一部分问诊其实对于医生来说有点浪费医疗资源。王航认为,整个行业应该进行总结,包括在线问诊、在线诊疗的每一步规范,什么样的问诊流程,什么样的在线病历的书写规范,还有处方规范。“有了这些规范,我们才能保证未来整体行动会更有效率,产生的价值会更大。”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企业怎么面对流量下降的局面?在李天天看来,疫情期间催生出来的公众焦虑随着情势改变,在线医疗企业的流量下降是必然的。而王航则反问,流量真有那么重要吗?
“互联网医疗的需求呈现爆发状态,而医疗本身就是个低频需求,医疗永远都不要去追流量。”王航回答。
公立互联网医院将是主力
河北王女士日前进京,想去一家三甲医院皮肤科就诊,到了医院才知道外地人需要隔离14天才能入院就诊。“在网上可以提前一周挂好医院的号,但隔离14天号就作废了。”她告诉健康界,这样的规定让她到医院后,放弃了就诊。
随后,她通过医院的APP进行了网上就诊,觉得体验不错,反馈非常及时。
3月12日,阜外医院顺利通过北京市医保局互联网复诊在线医保报销现场认证,成为北京市首家通过“互联网+医保”验收的三级甲等医院。
除北京外,上海市卫健委也于4月13日披露消息:本市已有13家医院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
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认为,“北京各医院最近在做的互联网诊疗,与互联网医院有较大差异。互联网诊疗必须是依托实体医院,是将原来的线下诊疗流程转移到线上。”
作为处方的源头,国家的管理政策对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互联网医院可分为两种,一是互联网医疗机构挂靠实体医院,成立互联网医院。二是实体医疗机构请互联网平台为自己搭建一个互联网医院平台。
在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秘书长、易复诊总经理马光磊看来,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与实体医疗机构的粘性较弱,而后者的粘性更强,且更容易实现诊疗全程的可追溯可监管。
马光磊提到,互联网医疗需求加速增长,进而刺激更多的实体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许多此前不曾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的三甲医院开始申请了。”
互联网医疗企业何去何从?
让医疗的归于医疗,让健康的归于健康。互联网产品人李有龙认为,从互联网大健康生态角度讲,医疗是医院的事情,关键是找到和医院之间、医生之间切实可行的利益分配方式,这个分配方式就是商业模式。
建立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健康生态,是一众互联网医疗大小入局者乃至BAT及美团、京东等跨界者的终极之梦。尽管玩法不同,但“健康中国”战略在前,公立医院互联网化在后,曾经野心勃勃颠覆医疗到后来赋能医疗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都希望从并不擅长也难以扩疆拓土的医疗拓展到健康领域。
李天天坦言,丁香园目前给自己的定位是聚焦健康领域,“尽量不去碰和医院相似的工作”。至于背后的原因,一是风险大,二是管制多,三是要和医保等政策角力成本甚高而收益甚低。“我们更多是往C端的消费升级和用户的自费需求去发展。我们做院外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导,我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丁香园是长期主义者,再坚持几十年都没问题,我们看好消费升级带来的长期价值。”
闭环能力则一再被程怡强调。“相对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型互联网医院有独特的优势,比如跨区域跨学科调度资源的能力。”程怡认为,微医模式强调的就是医疗健康服务全流程的闭环能力。目前看来,至少在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面,线上会比线下有更高的效率,这就具备了这部分服务从线下向线上完整迁移的条件。
医药电商市场本身业务完善,是医疗大健康领域最契合互联网玩法的业务。得益于疫情特殊时期的井喷需求,在政策未明的状况下,网售处方药在各地进行了试水。
陈乔姗也认为,互联网首诊落实背后,要看医生开具的处方是OTC药物,还是处方药。“这可能是衡量首诊的一个关键,它有没有释放了一些权限或者药品?”
马光磊所在的企业近期接到了许多为三甲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线上处方落地的需求。而目前网上零售药店的领先者,也在试图以医药电商撬动大健康,打造包含不同核心环节,但都牢牢聚焦于“医+药”的产业闭环。米内网总经理张步泳更断言,“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药店实际上是一个离老百姓最近的健康管理机构,而线上则更有着无可比拟的便捷性和及时性。”
跨界医疗的玩家们,尤其是以电商起家的互联网巨头们则早已悄然布局。“京东健康目前合作的医生已经超过3万,其中绝大部分是三甲医院的医生。”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日前告诉健康界。
试水者众,姿态各异,打法多样,加之疫情的不确定性,都让互联网医疗疆域的前路未明,但纷乱中何尝不蕴含着重重机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