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琰是一家MCN机构的负责人,目前和他合作的知识付费主播有十多位。“对这些主播,我们一般称呼其为‘老师’,以显示其专业性。”
其次是线下培训“锁定”精准顾客群。房琰表示,对知识付费从业者来说,最赚钱的其实还是线下开课。“线上开课是为了提高人气和流量,最终目的都是将消费者引流到线下,培训一般在酒店进行,价格从1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他介绍,线下培训一般由主播的团队或合作的MCN机构来负责,主播只负责讲课。以一套“3天2万元”的课程来算,每次来听课的如果有100多人,那么3天下来收入就有200多万元。
另一家MCN机构的负责人杨起捷对此也表示认同,杨起捷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知识付费平台后,一些专业知识提供者也因此坐上了风口。“比如,律师通过在直播间直播或出售知识付费产品,建立起一定知名度后,线下找他做法律服务的人也会增多。”
杨起捷表示,知识付费的主要模式是通过“线上引流,线下变现”,线上以较低的价格销售课程“走量”,锁定客户群后,线下再以较高的价格开展小众培训课程。如今,杨起捷每个月都要为合作的主播们组织两场线下培训,收费基本都在1万元以上,而前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带着问题、有需要的人群,所以他们也愿意花这个钱。“线下课程报名人数一般在200人左右,3天的收入大约有300万元。”他说。
情感、心理咨询类课程“升温”
只要帮到消费者“草根”也能有高收益
杨起捷介绍,目前知识付费的范围很广,比较容易盈利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领域:一是投资理财类,主要涉及投资理财、保险规划、税务筹划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情感与心理咨询类;三是法律咨询服务类;四是教育与个人技能提升类。“实际上能赚钱的还远不止这几类,兴趣爱好与生活方式类、个人才艺类、健康与养生知识类知识付费也都能产生收益。”
杨起捷说,在知识付费领域,“讲师”只要能帮助到消费者就能产生收益,这套“逻辑”简单而粗暴。在他看来,知识付费更像是“速食外卖”,“讲师”将某个领域的知识制成浓缩式的课程产品让用户“打包”带走。“至于这顿外卖吃了之后能否获取营养,那就看吃饭的人本身了。”
入行门槛较低
没有执业证也能当“专家”消费者买课如“开盲盒”
与此同时,杨起捷告诉记者,现在知识付费行业的门槛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低。去年6月出台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他举例说,尽管某社交平台对从事金融行业直播的人员有资质要求,但要求不高,只需要提供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即可。“这个证书不难考,但距离专业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还有很大差距,实际上是一个很低的门槛。”并且他表示,授课者也可以选择不进行“黄V”认证,只要其授课内容不局限在讲授理财知识就行。“比如,讲师在讲述理财知识的同时讲述企业管理、企业股权管理,就照样可以在平台发布短视频或进行直播。”
在房琰看来,入行门槛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这让那些“草根”有了通过知识付费来创业的机会,让平台的内容创作更加丰富、用户更加活跃;但另一方面,这也带来风险,因为“讲师”水平良莠不齐,购买知识付费产品就像“开盲盒”,在消费者完成购买后,这些课程究竟能带来什么也存在很大变数。
先低价后高价“套娃”收费
学员“入套”后却发现“货不对板”
在黑猫投诉平台,记者以“知识付费”为关键词检索,一共搜出1200多条投诉,其中关于投资理财付费课程的投诉是“重灾区”,不少人都表示遭遇过“套娃”收费。
上班族小王看到某公众号里有“1元理财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了一份基础课程。随后他被客服人员拉入班级学习群,前几天“老师”主要讲一些理财基础知识,到后来就开始在群里给大家推荐进阶课程,还宣称“名额极其有限”。
该进阶课程价格高达7899元,小王开始并没有动心,但客服每天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并发了其他学员已报名的截图给他,他最终决定试试。但小王发现,在购买进阶课程后,工作人员的热情明显大减,上课时也感觉不太正规,课件讲授的都是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可操作性较差,与前期宣传的“一对一、手把手教赚钱”的承诺差距很大。
另一位网友表示,自己通过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了一款付费课程,商家表示“9.9元便可以购买10节理财课”,于是便报名了。但报名后不久他便被“老师”告知,9.9元的课程只是入门,要学进阶课程则需要缴纳6998元。“他们说,学了他们的课程就掌握了把1万元孵化成100万元的秘诀,但所有的课程都是几年前的录播课,讲的都是一些艰涩的理论知识,根本听不懂。”该网友说。
课程费难追回
无统一评价标准多数不支持无理由退款
采访中记者发现,“申请退款难”是知识付费消费中常出现的问题。像前文提到的小王,当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后,他以“虚假宣传、老师水平不过关”为由要求平台退款,但多次遭拒;后来等小王再联系“班主任”时,对方表示“讲师”已离职,随后就将小王拉黑了。随后记者也注意到,很多知识付费线上课程都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款”,学员即便发现“老师”的课程存在瑕疵,也很难申请全额退款。
有律师表示,这种针对老年人的高价理财课很多,此前有老人家属多次和服务提供平台进行交涉,但对方表示他们已经提供了服务,全额退款是不可能的。
杨起捷对此坦承,因为知识付费产品是非标产品,没有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每个人对课程的体验不同,只要付费购买了课程,就表示对课程内容的认可。”他表示,知识付费是用户主动购买,且知识付费产品不同于实体产品,是否真的“货不对板”,往往都是见仁见智,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消费者要全额退款几乎不可能。
视点:
建立行业标准及消费评价机制
平台应加强知识付费内容审核
朱巍表示,近年来国家对知识付费行业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先后出台了《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但在实践中,一些用户或主播打“擦边球”逃避监管,如不进行资质验证,授课内容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导致平台很难对海量用户的每一次直播内容都进行有效监管,这为知识付费行业监管带来不小难度。因此他建议,知识付费行业应逐步设置从业门槛,并逐步建立起行业标准。
朱巍认为,从行业长远发展看,打造完整的知识付费消费权益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对发生的知识付费交易纠纷,要有解决渠道和机制。要参考传统型商品的消费评价机制,建立知识付费型消费评价机制,并相应建立投诉受理调处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此外他还表示,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承担审查监督的责任,强化平台对知识付费内容的审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