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做得好的慕课,大多是老师讲得好,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学生愿意学,第三步是学生能学会,第四步是想学什么都有可学的好课程,这是慕课发展的四重境界。”
“真正懂得心理学,你就会知道挑哪个颜色的衣服,能让人第一眼就喜欢上你……”在南京大学慕课《心理学与生活》101秒的课程简介微视频中,南京大学副教授陈昌凯生动地介绍着这门曾摘得南京大学疫情期间慕课人气桂冠的课程。还未开学,这门课程已有33953名网友报名。
近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透露,今年11月将召开首次世界慕课大会,发布《世界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成立“世界慕课联盟”,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贡献中国在线教学的经验与智慧。
中国并非慕课的发源地,起跑晚但不乏后劲。后疫情时代,中国慕课如何为世界提供发展经验,慕课又还需经历哪些迭代?
疫情催生更多慕课
2011年秋,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塞巴斯蒂安·史朗和彼得·诺维格的一次尝试,让开放式网络课程掀起一场蝴蝶效应。他们在互联网上免费提供人工智能课程,立即吸引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数以万计的人参与其中。
西方慕课巨头掀起的在线课程浪潮,很快席卷中国。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数所国内顶尖高校加入edX。2个月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与Coursera签约。由此,2013年被业界称为“中国慕课元年”。
中国高校的慕课开发,走了一条从“出海”到“内生”的道路。2013年10月,清华大学推出面向全球的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南京大学2016年和“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开始将慕课主战场转移到国内。
近年来,中国的慕课发展按下快进键。《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显示,教育部认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91门,上线慕课数量达到8100门。
国内外慕课有所不同
“国外高校做慕课,最初是为宣传学校品牌,推出校内受欢迎的课程,学生学习结束可以获得证书,学校和平台也会有盈利收入,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汪琼表示,与国外不同,中国的慕课大多为专业基础课程,公益性更强,慕课的产量很大,基本从高职到研究生教育都能覆盖,多媒体表达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互联网技术助力优化慕课
慕课相对于传统教育,有资源优势,但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在个性化、交互式教育方面,包括慕课在内的在线教育优势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大学开发的在线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强。有统计显示,国外的慕课,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只占注册者的2%”。
汪琼对此感同身受:“目前国内做得好的慕课,大多是老师讲得好,例如学科带头人或者教学名师,但并不见得是与互联网手段结合得好。讲得好是慕课发展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学生愿意学,第三步是学生能学会,第四步是想学什么都有可学的好课程,这是慕课发展的四重境界。”而要结合互联网技术推出优质教学,平台功能设计也很关键。
edX上曾有一种利用平台大数据开展同伴互评的教学模式:当学员就某道题目做出选择并给出理由后,后台会提供各个选项的选择比例,并在每个选项下随机抽取一个选择理由,问你是否改变初始选择,最后再告诉你选择是否正确。“这要求平台的功能体现教学理念,支持教学设计落实。”汪琼说。
中国慕课的未来发展方向,从吴岩的表述中也可见一斑。在此次发布会上,他指出将加快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新形态,深入推进教育观念革命、课堂革命、技术革命、方法革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学效率,激发教与学的活力。
“近年来,中国基础性技术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这为慕课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进入5G时代后网速越来越快,这会让慕课的学习更加顺畅。同时,对优质公平教育的追求,也成为支撑政府、社会和高校集体推动慕课建设的价值基础。”操太圣说。(记者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