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两种平台下“沉默的螺旋”现象表现可以发现(图10、表9),以现实生活社交关系(指熟人关系为主的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人们表现评分更高,且方差更小,说明得分分布更集中;而以虚拟关系(指通过网络取得联系的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人们表现评分更加分散,更加地难以预测,这也说明,在以虚拟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中,干扰人们发表观点的因素更加复杂。
比较受访者在两种平台中身份隐藏倾向可以发现(表11、12)在以现实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中,因为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结识的朋友,人们感受不到在互联网中的隐匿性,因此并不会改变“害怕孤立”的社会心理;而受访者们明确表示出在以虚拟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中,更倾向于在陌生环境以自己的隐藏身份去表达反对观点。
4、心理因素探究
①害怕孤立
根据调查发现,无论是在以社交关系为基础的平台还是以虚拟关系为基础的平台,或是从整体数据来看,越认为自己在平台下受到压力小的受访者“反对者占多数情况下”的表达意愿越强;而受访者中越不担心因为自己的观点与网上大多数意见不同而受到网友孤立的人越敢于在“反对者占多数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害怕孤立”以及拥有准确的“准感官统计”能力的因素仍然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
②维护社交平台中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以现实社交关系为基础还是以虚拟社交关系为基础的平台,社交媒体的初衷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用来社会交往的场所。人们可以在里面搭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或在已有网络基础上加强关系。在拥有了一定人际关系网络的基础后,相当于是有了交流的社会资本,而发表反对大众意见的观点可能会损害原有的社交关系,因此人们会选择沉默。在访谈中,“在社交媒体发展之后,发表观点更加容易,但一般都是言多必失……有些时候我和好朋友的观点可能是不同的,背后是价值观的不同,但我觉得没有必要把价值观的不同凸现出来,影响大家的关系。在利益平衡中,我会倾向于更实在的社会关系,而非其实不会对生活产生多少影响的某个观点的表达。”
③投入产出比考量
同时,在社交平台中开展的话题,如果遇到阻力,可以随时终止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终止话题仅仅通过“不回复”即可做到,“撤资”成本极低,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终止话题远不止这么简单。因此,考量反驳多数人观点的“付出”、“收效”以及终止话题所带来的“成本损失”,人们往往倾向于缄默。
五、结论
在自媒体时代,原来的每一个讯息接受者被“赋权”成为讯息的发出者,互联网平台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发表观点机会。但人们是否能够真正用好这种“权利”,毫无隐藏地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出自己的观点?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此次调研,可以发现40年前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今天仍然适用,“沉默的螺旋”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与未设置情景时人们的表达意愿相比,人们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表达意愿较低,人们会因为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而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适当的隐藏,或迎合对方的观点,或不发表言论,而网络自身的特点也并未消除人们担心真实表达反对意见而带来自身所处环境改变的顾虑。
探究社交媒体中“沉默的螺旋”现象存在原因可以发现,越认为自己受到压力小的受访者“反对者占多数情况下”的表达意愿越强,“害怕孤立”以及拥有准确的“准感官统计”能力仍然是现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存在的原因。除此以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反对观点带来的对已有人际关系网络的破坏以及基于对发表反对观点投入产出比的考量,使得人们也选择在“无关紧要”的话题上缄默。
随着网络民意和网络舆论对公共事件的发展进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新媒体平台为主体的网络舆情监控成为舆情监控重点。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发现,社交平台也是网民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之一,网民在其中表达的观点应该受到舆情监测部门的重视。但由于“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存在,在进行舆情监测时,机构和政府要警惕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舆论集中”假象,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沉默的大多数”发声,刚好地理解人民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