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世代的青少年,为什么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心理健康大学生抑郁症心理疾病温格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

《娇惯的心灵》,格雷格·卢金诺夫、乔纳森·海特著,田雷、苏心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7月版

作者|格雷格·卢金诺夫、乔纳森·海特

摘编|李永博

互联网世代的青少年,

心智比任何时代都更脆弱

(构词如同iPhone)

,也就是“internetGeneration”

(互联网世代)

的缩写,因为他们是破天荒的第一代,成长于互联网触手可及的环境中。[有些人使用了“Z世代”

(GenerationZ)

这个词。]无可否认,千禧世代一开始的孩子们,也就是那些出生在1982年的年轻人,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家里已经用上了康柏(Compaq)电脑,他们在家用电脑上开始用网景浏览器(Netscape)和远景搜索(AltaVista)来下载音乐、搜索黄页地图了,但问题是,搜索引擎并不会改变社会关系——而社交媒体却会。

(Twitter,创立于2006年)

、“汤博乐”

(Tumblr,创立于2007年)

、“照片墙”

(Instagram,创立于2010年)

、“色拉布”

(Snapchat,创立于2011年)

等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年复一年,这些公司越来越擅长抓住并留住顾客的“眼球”———此处借用了他们业内人士的说法。社交媒体可以使人愈发沉溺其中,无法自拔。2017年,“脸书”的首任总裁肖恩·帕克接受采访,他对那些初始阶段发展的回顾,读来令人心惊胆战:

在道出上述一番言论之前,帕克还说过:“这对我们孩子的大脑会造成什么,只有老天知道。”

乔纳森·海特,1992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现执教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托马斯·库利伦理领导力讲席教授。著有《正义之心》和《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TED大会演讲人。

简言之,进入互联网世代之后,人类的成长就发生了破天荒的变化,十岁出头的孩子正值塑造品格的人生阶段,现在他们却沉浸于由社交媒体所编织的社会和商业试验中,如庞然大物一般,无处可逃。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

第二项发生在代际之间的主要变化,是焦虑和抑郁症比例的急剧上升。在本章余下部分,我们运用特温格在《互联网世代》内所给出的数据,绘制了三个图。这些图直截了当,讲述了一个能让听者流泪的故事。

关于心理病症的研究向来有一定论,女孩要比男孩更容易抑郁和焦虑。这一性别间的差异,在青春期到来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甚至并不存在,但自打进入青春期,差异就显现出来。21世纪之初,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差距相当稳定,但大约从2011年开始,青春期女孩的抑郁比例迅速增加,由此导致差距扩展开来。如图7.1所示,到了2016年,根据受调查女生所提供的信息,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症状符合了我们的标准,也就是在过去一年中经历过严重的抑郁症发作。男孩子的抑郁比例也有所增加,但相对而言要慢很多

(从2011年的4.5%上升到2016年的6.4%)。

青少年的抑郁率:

七年不过转瞬即逝,难道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竟至发生如此的变动说不定,图7.1所反映的,只是诊断标准出现了变化也有可能,只是做出抑郁症之诊断的门槛被降低了,但假设更多的青少年因此获得帮助,大概也能算是好事一件吧

不排除以上可能,但也要想到,降低抑郁症诊断的标准,鼓励更多的“病人”使用治疗和心理疾病的语言,也可能导致某些不良后果。给人贴标签,会制造某种所谓的循环效应:一旦被贴上标签,人们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诊疗于是变成了自我应验的预言。“乱贴标签”之所以构成如此强横的认知错误,部分原因即在于此。如果抑郁症成了你的一种自我认同,那么等着吧,你就会形成相应的心理图式,关于你自己还有你的前途

(我一无是处,没有未来可言)

。这样的心理图式会成为你的负担,你因此难以调动能量,专心致志地应对挑战,而反过来说,若是你能够从容应对,就会克制抑郁症对你的掌控。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认抑郁症的真实性。我们永远不会告诉抑郁症患者,只要“坚强些”,这些症状压根不是事———格雷格有过切身的体验,深知这么做毫无帮助。我们只想指出一点,在分派心理健康的标签时,若是降低诊断的门槛

(或者说鼓动“概念渗透”)

,就会增加“患者”的人数。

但悲剧在于,图7.1所示的青少年抑郁症的激增,并不仅仅是诊断标准变化的结果,我们这么说,是有坚实证据可以作证的:十来岁的青少年的自杀率也在增加,其趋势与抑郁症比例一致。如图7.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每10万名年龄在15岁至19岁之间的青少年的年度自杀人数。自杀率和尝试自杀率是两回事,因性别而异;女孩尝试自杀的次数更多,但死于自杀的男孩却更多,究其原因,在于男孩通常会选择不可挽回的自杀方法

(比如吞枪或者从高层建筑跳下)

。数十年来,青春期男生的自杀率上下波动,在20世纪80年代,因当年犯罪和暴力的高潮而迅速上升。但随后,进入90年代,犯罪的浪潮突然消退,所以青春期男性的自杀率在1991年到达历史高点。尽管自2007年开始的自杀率上升还未至历史最高点,但目前来看,它仍然高得可怕。再看青春期女生这一边,可用的数据开始于1981年,从这一点起算,女生的自杀率始终保持稳定,虽然与同年龄段男性相比,女生的自杀率要低出许多,但只看女生这条线,自2010年起自杀率稳步上升,便已经到达女生自1981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若同本世纪初相比,现如今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少女则增加了一倍之多。在加拿大,十来岁少女的自杀率也在上升,只是没有如此快速,与此同时,青春期男生的自杀率却有下落。

(而在英国,不论男女,自杀率近年来都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青少年的自杀率(每10万人):

(10岁至14岁),

自残率的增长速度甚至更快,从2009年的每10万人中110人,到2015年的每10万人中318人,几乎增加了3倍。

(而在此阶段,10岁至14岁年龄段的男孩的自残率保持大致稳定,每10万人约有40人。)

由此可见,自2010年开始,女孩们的日子就过得很糟心。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女孩子?

这里至少存在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社交媒体所呈现出的,是那种“展示”版的生活,而这种存在于表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会对女孩子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许多观察者已经指出,较之于男孩,女孩更热衷以接纳和排斥为中心来组织她们的社交生活。社交媒体就如同大功率的发射器,把同龄人的日常都展现在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眼前,她们打开屏幕,看到的就是那些她们所认识的朋友,如何一起玩乐,一起做事———包括有些她们本人没得到邀请的活动。一方面,这会加重所谓的“错失恐惧症”

(FOMO,担心自己错过了)

,不分性别,同样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刷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展示”版的照片,女孩子受到的冲击就远大于同龄男性,归根到底,按照乔治城大学语言学教授黛博拉·坦纳所言,这种所谓的“被遗落的恐惧”

(FOBLO,亦即害怕自己被踢出圈子)

会给女孩子造成更多伤害。当女孩子看到朋友们在一起的照片,若是她收到邀请但却因故无法参加,这叫“错过”,但若是她连邀请都没收到过,这就是“被遗忘”,这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况。此处正如特温格所言:“女孩子更常使用社交媒体,当看到同学和朋友三五成群,而自己却一人独处时,她们就更常感受到被排斥,感到孤单。”特温格在这里用数据来说话,她的结论是,不论性别,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自认为受冷落或被遗忘的人数,目前处在历史的高点,但就变动的走势而言,女孩子患此恐惧的增幅更大。从2010年到2015年,统计10来岁的男孩子,他们承认自己经常感到被冷落的比例从21%增至27%。女孩子则从27%跃升至40%。

社交媒体之所以跟女孩子过不去,第二个原因在于女孩和男孩都有攻击性,但行为方式却各有不同。心理学家尼基·克里克的研究表明,男孩子的攻击性更多地表现在身体上——他们会互相推搡、打架斗殴,也更热衷于以身体侵略为题材的故事和电影。与之相对,女孩的侵略性更多发生在“关系”层面;她们会想办法去破坏对手的人际关系、名声和社会地位——比方说,使用社交媒体,务必要让对手知道,她已经被踢出了小圈子。总而言之,就整体而言,男女两性在攻击性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他/她们在伤害他/她人时会首选什么样的方式,男女之间却一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说到底,克里克是在20世纪90年代得出了上述研究结论,那时候社交媒体可连影也没有呢。)

更不必说,既然男孩子的攻击一般而言是直接对人的,那么在他们各回各家后,受攻击的目标就有了避难之所。但在社交媒体的笼罩下,女孩们无处可逃。

给定男女之间所首选的攻击方式有上述差异,若现在有一个大恶魔,在美国全体青少年的口袋里,都放入一把上了膛的手枪,结果会如何谁会遭受更多的伤害,男孩,还是女孩大概会是男孩子,原因很简单,他们会发现枪战更刺激,更倾向于用枪来解决冲突。话说回来,假如这个大恶魔所送赠的不是枪,而是在每个青少年的口袋里放了一部智能手机,里面装满了各种社交媒体应用,那么结果又会如何呢抛开恶魔的设定,以上大概就是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间所发生的事。现在已经水落石出,女孩们更受伤。社交媒体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它不仅会破坏人际关系,同样也可以加强交际,在很多方面,它让青少年有了宝贵的实践,以锻炼他们社交的技艺。但问题在于,社交媒体的出现,可以说是继人类发明语言以来,进行人际关系之进犯的最大利器,而当前可用的证据已经表明,女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之深受影响。

THE END
1.教育平台的线上课程用户活跃度分析与应用用户活跃度是衡量在线教育平台运营状况和用户参与度的重要指标。高用户活跃度意味着用户对平台课程内容和服务质量的认可,有利于平台吸引更多用户、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商业目标。相反,低用户活跃度则意味着平台存在用户流失、课程质量不佳等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41114882
2.小学儿童生命安全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小学儿童生命安全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将小学儿童生命安全、生命科学、心理健康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体验相结合,通过全虚拟仿真三维立体效果,让学生能借助科技的手段让基础教学技能更加完善,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结合传统的教学,将教学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更https://edu.hjnu.edu.cn/info/1178/1086.htm
3.赣教云江西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更多 精品应用 智慧作业 教学通2.0 线上教学 赣教云直播 在线活动 网络教研 赣教云课堂 网络工作室 更多 最新直播 2024下半年萍乡市“天工杯”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初中语文) 待开始 2024-12-18 2024年萍乡市“天工杯”初中音乐优秀课例展示活动 https://www.jxeduyun.com/
4.线上教学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精选16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线上教学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线上教学学生心理疏导方案 篇1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师生健康发展,预防和减少https://www.ruiwen.com/fangan/6438069.html
5.豸惠心理在线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专业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借助心理测评量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为载体,提供线上心理健康测试及相关结论报告、在线心理咨询干预及系列相关视频课程,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闭环.客服电话:400-100-6716http://www.zgqsxl.com/
6.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是隶属于教育部的以考研为主题的官方网站,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和调剂指定网站,主要提供研究生网上报名及调剂、专业目录查询、在线咨询、院校信息、报考指南和考试辅导等多方面的服务和信息指导。https://yz.chsi.com.cn/
7.价格智慧奇思(Cheersmind)智慧奇思始终从客户及用户角度出发,通过更优质的产品及服务,满足不同客户及用户的需求与预算 心知鹿-心理发展指导教育 心技猿-职赛心理技能发展 心映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普惠版 开启心理健康普查与建档工作的最佳之选 使用人数不限 400+权威量表 群体/个体多维报告 https://www.cheersmind.com/price.html
8.心理学教育网暖窝心理服务平台 力图打造中国最有价值的综合性家庭关系服务平台。汇集了国内外5000多位专家,通过各类成熟的实战经验技巧帮助用户修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夫妻性关系。已经成功挽救了2万多个家庭,帮您快速挽回,重获幸福。http://www.cnpsyedu.org.cn/
9.线上教学方案(合集15篇)各大媒体的报道、专家访谈、防护知识等,都是很好的“教材”,再加上生活中人人都在参与疫情阻击,堪称一场巨型的社会实践课。各年级教师要引导家长和学生将疫情防控措施、防疫心理教育、疫情防控宣传和居家防控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等渗透在线上教学活动的始终。 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2969132.html
10.《新闻知识》用户传播行为带来了多少虚假降信息?此外,互联网是一个流动的、不断变化的系统,这使得研究互联网虚假信息传播的课题变得更加复杂。本文从用户传播行为角度研究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未来虚假健康信息治理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但文章对于用户心理特征描述还不够全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https://www.hubpd.com/hubpd/rss/zaker/index.html?contentId=2882303761519408435
11.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心理降教育》课程知识图谱构建服务单一来源采购征求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图谱构建服务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拟由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现将有关情况向潜在供应商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限从2023年5月8日起至2023年5月12日止。潜在采购供应商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请于公示期内或者公示期满后两https://www.cqyygz.com/info/1042/13200.htm
12.中国助听器市场:6000万听障老人,市场覆盖不到5%5.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提高用户心理接受度 由于技术正处于变革的节点、市场教育普及也需时间,短期来看,专业助听器的价格要想有大幅下降,可能性较低。 目前,一些新兴助听器品牌已经能做到与六大国际品牌的核心助听功能接近甚至更好,价格大概在六大品牌的一半左右。不过,这个价格对于国内听障人群尤其是老人而言,仍然不是一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05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