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相对其他就业群体,其存在就业心态误区化、就业行业专业化、就业预期高估化等特点,在后疫情环境冲击下,表现出如下心理问题新趋势。
(一)来自社会方面的主要就业压力因素
(二)来自家庭及他人方面的主要就业压力因素
在有些原生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导致学生总是担心自己接下来找不到工作,没有人帮助、没有自己的规划,不想毕业,不想面对社会;其次,是有些同学存在共性目的的,例如同学们都说考公务员,都要留在大城市,都要进大医院。“我也要,我也不想回家乡”,由此造成盲从心理。另外,同学们除了考虑经济、文化、医疗环境对今后个人发展的影响外,更多地考虑上述因素对将来的家庭特别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因此女生比男生更强调工作地域和环境。再者,许多女生在校期间与异性建立起恋爱关系,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她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从而在其心理上带来一些顾虑。
(三)来自个人方面的主要就业压力因素
在大学生个体层面,部分学生学习不努力、不扎实,遇到考试,也只是突击复习低分飘过,甚至个别学生靠作弊通过。对于这些大学生而言,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知识理论体系和框架,就个人能力而言是较为欠缺的,这也是导致就时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部分学生只重视成绩,缺少动手实践能力,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活动过程中,也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做题派”。
从性别差异心理学角度来看,高校女生相对男生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弱化自己的才能,因此在求职考试和面试中由于不理想的发挥而与职位失之交臂,由此产生自卑心理。而自卑心理中蕴藏着强烈而脆弱的自尊心,有些同学只等待别人的帮助,自己却不主动了解就业环境,也不愿意去尝试。例如,有的同学临近毕业都还没有写简历,或者根本不懂简历怎么写,导致自己在不成熟的社会阅历和环境中产生依赖心理。还有些同学觉得适合自己的岗位较少、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岗位很少,在招聘会上总是受到打击,简历投了十几份,没一份有回音,考试面试总是失败等等,失败受挫使得学生不自信,由此产生挫折心理。此外,个别同学在找工作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良好的心态,认为“不如自己能力强的同学都有那么好的工作、她那么差那么懒,肯定有关系,凭什么她成绩那么差被录用,这个社会也太不公平了吧!”说明此时,该同学产生了嫉妒心理;以及“她的工作怎么这么好,留在大医院,我的工作在小县城,我还是先解约吧,或者先不签协议,我也要找更好的工作”之中的攀比心理等等。
据统计,当今就业市场性别已成为仅次于户口的第二条件。根据《中国妇女报》调查,有80%的女大学生对“目前女学生就业现状”不满意。
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多层次全方位支持促进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措施
(一)国家层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国家提出总体方针,指出“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突出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着力在拓宽就业渠道上提出针对性政策举措和工作安排”。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国务院2023年重点工作分工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此外,今年我国启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推出了十项具体行动,集中力量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做好困难托底帮扶、强化就业观念引导。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强调,完善各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二是落实经费投入,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保障。三是培育推广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创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河北省精准发力,密集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
河北省精准发力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自2020年以来密集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推出30条“硬核”举措,拓宽就业渠道,让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就业见习岗位,开发设置临时性公益岗位等;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创新创业引领带动就业等等。出台的《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十七条措施》,其中提到有关重要信息: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提升就业能力、继续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基层就业、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强化困难人员就业帮扶等。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三)激励企业吸纳能力,中国大学生在线平台合力育人提升就业能力素养
激励企业吸纳,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2023年延续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政策对象由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扩展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享受主体由中小微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同时,将延续实施国有企业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利用好经济内循环的政策红利,加快原始创新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
(四)地方高校着力打造“加减乘除”四级服务
面对后疫情时代,高校层面要以“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地方高校要着眼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改善专业技能结构,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增强公共就业精准帮扶,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坚强后盾,从而有效提升就业率。
(五)家庭营造就业事件中个体生命历程相互依赖的积极影响
家长适当降低对孩子就业期望,从而在家庭层面降低对他们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针对家庭贫困而避免引发一些不健康的就业心理问题。引导贫困女生避免片面追求工作待遇,忽视了求职的正确定位。
一是父母对子女的职业定位以及身边同龄人的就业倾向和就业选择都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因此,营造个体生命历程相互依赖的轻松关系,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帮助自己做出最正确的职业选择。二是以家族优秀成员为榜样,发挥家庭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家庭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其家庭思维模式,更多的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高校毕业生以家庭优秀成员为榜样不断学习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以积极的形态呈现正确就业观,从而以满满的自信心去面对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缓解就业中的消极情绪。三是梳理毕业生就业形势,把控就业方向。家庭成员要共同梳理当下形势的利弊,规避风险,更要集家庭之和力,多方面搜集社会资源,有效确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四是家庭成员要有效评估毕业生兴趣方向、个人能力,锁定就业岗位。父母要真正了解毕业生的兴趣所长,准确定位。同时,对于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有所把控,在毕业时达到个人能力积累的顶峰,夯实就业基础。因此,在有效评估毕业生兴趣方向、个人能力的基础上,有效锁定就业岗位。
(六)学生个人认识到职业规划和岗位选择的重要性
应届毕业生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就业准备工作。一是学生应树立正确就业心态,结合自身特质、综合实力和技术特长进行理性职业规划和岗位选择,明确求职的意愿、方向和要求。二是学生要顺应时势快速转变主动了解市场供求关系,多渠道多角度与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沟通和能力展示,根据地区差异理清就业形势,实事求是做好“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准备。三是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资源、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政策,来尽快实现毕业、就业和创业。毕业生可以借助心理咨询、技能训练、教师沟通与就业规划指导等形式来提高自身职业综合素质,在招聘网站和线下招聘会中选择与自己就业意愿和专业技能水平相符的岗位进行就业。
三、高校理工科女生毕业生就业典型案例
2023年我校开展就业引航宣讲活动,引导青年学子立足实际、找准定位,树立理性、平实的择业观、就业观,踏实奋斗、成长成才。
(一)点亮职业前景,引航就业未来
(二)明确自己想去的城市,选择与自己专业匹配的公司与岗位“海投”
四、总结
参考文献
[4]魏东.“后疫情”时期河北省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成效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1):41-44.
[5]赵波.地方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133-134.
[6]黄文彬,李云婷.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心理实证分析及策略探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29):163-164.
[7]赵霞.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女生就业压力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大连部分高校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1(14):195-196.
[8]秦洪庆.浅谈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1):122-123.
课题项目:202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后疫情下河北省高校理工科女生群体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RS-2022-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