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考”服务形成灰色产业链,远程代考为何成为线上招聘“隐秘的角落”
“老师(远程)控制你的电脑,你手放在鼠标上假装答题就可以。”
“我们都是团队合作,保正确率,稳进面。”
近年来,线上招聘考试越来越多,找“枪手”进行“远程代考”的现象也屡禁不止。在社交媒体、电商等平台上,出现了许多线上考试“包过”服务,宣称“专业可靠”,严重影响了求职市场的公平秩序。为何“远程代考”会成为线上招聘“灰色地带”?应该如何有效治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接头暗语”五花八门
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王琪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找“枪手”远程代考的行为在身边并不少见,由于难以找到举报途径,每次碰到有人作弊都无可奈何。
一些机构会利用监控盲区,在考试过程中实时给考生发送答案,甚至为考生总结出了“机位调试技巧”。记者随机联系了几家代考机构,发现即使在“双机位”(指除了“单机位”还要增加第二机位,放在身体后侧方实时监控)的要求下,也会有机构怂恿考生铤而走险。
还有一种作弊方式,是通过远程软件让“枪手”帮助考生代做,“老师(远程)控制你的电脑,摄像头还是拍的你,你手放在鼠标上假装答题就可以。”一名代考机构的工作人员介绍,这种运用远程软件的代考方法不一定都奏效,部分考试系统会检测出远程软件的存在,这时,就要使用某特殊技术软件辅助代考。
“我们都是团队合作,保正确率,稳进面。”一家代考机构的工作人员颇有信心地说,还晒出了以往成功“上岸”的聊天记录和截图。
不止笔试,线上面试也能“助攻”。另一家代考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在线上面试的过程中,该机构负责面试的老师会实时向考生发送文字,帮助考生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深入沟通后记者发现,该工作人员所在机构存在“阴阳业务”的情况,他们对外声称是求职辅导机构,却也承接“远程代考”的非法业务,“选择正规辅导,你就跟考研一样要准备;选择代考,你就只需要接收答案。”该工作人员介绍。
是什么让代考机构有了可乘之机
“代考行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招聘的公平性和精准性。”某互联网公司资深人事孔卫华表示,对于企业来说,“远程代考”等作弊行为的泛滥会浪费企业的招聘资源,让真正优秀的学生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被选拔出来。而对于学生来说,以“投机取巧”的方式进入企业,也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在入职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对诚信问题零容忍,还会签下诚信承诺书。求职者如果有代考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对求职者的声誉也会有很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开始使用线上招聘筛选求职者。海南智源就业创业研究院特聘专家夏青云表示,相比于传统的招聘模式,互联网招聘的成本更低,在初筛阶段更有效率,但却无法对求职者各方面的行为进行深入观测。“‘远程代考’的出现就是互联网招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王琪今年秋招求职“主攻”互联网公司,她发现,几乎每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线上测评内容都大同小异,“它们的考题都是从某题库里随机抽取的,都没有换过,有的又是‘单机位’考试,作弊不难实现。”在她看来,这种线上测评的考题内容缺乏对于报考岗位的针对性,很难考察相应能力,有的考试题量多难度大,她觉得“没有太大必要”。
“但这并没有直接针对替考行为,现行法律也没有直接规定‘远程代考’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商希雪表示,“这种作弊方式成本低,对求职者来说即使被发现了也就是不予录取,再加上监管不力,才导致这一现象频频发生。”
但商希雪表示,企业与求职者在考前签订的诚信考试协议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一旦查实存在“远程代考”行为,企业可以据此追究求职者的违约责任。
要从企业招聘开始进行源头治理
她还建议,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将替考行为计入个人诚信档案,促使大家更加诚信地求职。同时,商希雪也表示,建立黑名单制度并不意味着“一棒子打死”,为了给初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一些包容的空间,可以适当设置“改错的机会”。
“远程代考”已不是新鲜问题。近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企业在考试系统的调整升级方面颇下功夫。如今,已有一些考试系统能够智能识别考试中出现的作弊行为,人脸身份验证、实时视频监控等技术都已经成为部分考试系统的“标配”。
但在夏青云看来,在技术上堵漏洞“治标不治本”,要先从企业内部管理找原因。“当企业发现针对自己的‘远程代考’行为时,首先应该肃清内部员工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是否泄漏考题、是否参与代考行为。”
其次,解决考题不变带来的隐患,可以考虑设置AB卷,考试时随机发放,“但是也存在考题难度可能不完全一样的问题”。
其次,还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宣教,如设立诚信求职宣传周等活动,营造知法、守法的良好校园氛围。
最后,商希雪表示,可以在高校开设法律方面的通识必修课,让大家都有机会接受法律方面的教育,在求职过程中不会因为“法盲”而掉入各种陷阱中。
(应受访者要求,王琪、李思文为化名)
“氪金”求职真能让找工作变容易吗
“报班1个多星期,求职进度像是开了3倍速。求职机构帮我联系了一份远程实习,马上又要入职实地实习,内推确实比我一个个投递简历效率更高,很快还要上导师辅导课。”王蒙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祈祷”自己的努力加“氪金”能有个好结果。
自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后,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187万人。求职市场的火热催生出了一批求职中介机构,只要学生愿意花钱,它们便可在求职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保姆式的“一条龙”服务。
当一些应届毕业生成为求职市场上的“氪金玩家”,找工作真的会变得容易吗?
求职中介机构靠谱吗
当前市面上的求职机构普遍可以为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修改简历、实习内推、网申岗位筛选、笔试面试辅导以及offer签约指导等服务,每增加一项求职服务,价格也水涨船高。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发现,保姆式的“一条龙”服务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个又一个陷阱。
乐西在网上运营着一个曝光求职黑中介的社交账号,他经常会收到学生讲述自己被求职机构欺骗却维权无门的投稿。
有学生反映,求职中介机构承诺的内容往往与其提供的服务“货不对板”。有的求职机构签约前向学生承诺将提供导师一对一辅导,交了钱却变成几百节线上录播课,课程内容并不具备专业针对性;承诺的实习内推在实际操作中,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打折扣;合同中承诺“保offer”,实际只有一些小公司的录用通知,而非求职者心仪的公司。
有的求职机构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会主动诱导学生伪造简历、实习证明、工作经验等以获取更多机会。记者调查发现,江苏一家求职机构明面上为学生提供求职辅导,背地里却提供所谓的“个性化求职高订服务”,也就是线上笔试远程代考、面试线上助攻。“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辅导力度。”该机构工作人员表示,“我一个秋招季不知道做了多少”。
每当学生发现求职机构无法兑现承诺想要维权时,对方的回复话术包括“今年求职市场不景气”“我们已经尽力了,你的简历在求职市场不具备竞争力”等,学生们大多投诉无门,只能不了了之。
乐西表示,是否需要寻求求职机构的帮助得根据个人情况理性判断。同时,要确认求职机构的市场规模与经营状况,了解机构的资源优势、擅长领域,认真核对合同条款等,避免掉坑。
“求职机构的工作按理说应该由高校来做”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求职机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一方面,他们确实帮助部分学生找到了理想工作;另一方面,求职机构也可以帮企业高效筛选出合适的求职者。”某互联网公司资深人事孔卫华表示,招聘并非企业日常工作,却需要投入专门的人力与资源,他所在的互联网公司有时会将校园招聘外包给对当地就业情况更为熟悉的求职机构,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招聘效率,节约了招聘成本。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求职中介机构进入求职市场,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孔卫华认为,首先,一些求职机构提供的内容与服务并不保真,极易对学生与企业造成误导;其次,花钱找工作,钱越多提供的服务越多,找到的工作就越好,会扰乱求职市场环境,造成不公平;最后,从长远看,求职机构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可能会影响高校收集真实就业反馈,无法及时发现在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智源就业创业研究院特聘专家夏青云表示,求职机构背后的商业逻辑其实就是就业资源的两头倒卖,通过将包装好的学生输送给企业,一边向学生收取课程费用以及推荐费用,一边向企业收取猎头费用。
“在校招市场上,学生是就业主体,企业是需求主体,学校是供给主体,充当了连接学生与企业的作用。”夏青云表示,“求职机构的这些工作按理说应该由高校来做,求职机构只是钻了市场需求的空子。”
孔卫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到,企业进行校园招聘时,大部分高校都会配合他们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宣讲会以及招聘场地,但很少有高校主动联系企业寻求更深入的就业合作。
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王琪回忆,“刚入学时,学校要求我们写一份未来几年的职业与学习规划,但写完后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也联系了一些当地企业供我们实习,但很少有同学愿意去。”
高校应摆正心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高校并非不重视就业。记者进入各大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平台时发现,各类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招聘会、宣讲会、求职讲座应接不暇。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向记者表示,学校肯定全力提供所能提供的服务帮助同学。
根据多年校招经验,孔卫华认为,高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可能还存在三方面不足:
其一,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与企业、市场脱轨。孔卫华表示,“现在许多就业指导老师自己就缺乏求职经验与社会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帮助。另外,熟悉行业情况与市场动态的专业老师大多不负责学生就业,导致很多资源白白浪费。”
其二,高校并未摆正自身在求职市场的地位与心态。孔卫华将企业比作求职市场的甲方,高校比作乙方,“想要学生更多更好地就业,乙方应该积极主动寻求与甲方的联系。但现实情况是,企业进入校园招聘,往往被管得多、得到的服务少,除了提供场地与人员支持外,很少有高校能够与企业达成深度就业合作。高校往往是乙方身份,却是甲方心态。”
其三,高校就业工作前置不到位。许多高校都是等学生升入高年级后才开始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我接触到的许多应届毕业生,求职经验大多都是通过一场场笔试面试积累下来的,没有系统学习,也浪费了许多机会。”孔卫华说。
“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做法,也会使学生求职结果产生质的差别。”孔卫华表示,重视就业、重视与企业合作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化程度更高。求职时,他们会更加明确自己的优势,对未来就业规划清晰,更快进入工作状态,某种意义上也节省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就业市场求职,夏青云认为,高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其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辅导的老师应当具备企业一线从业经验,了解企业、市场真实需求。调动熟悉市场、手握资源的专业老师积极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帮助学生求职就业。
最后,高校应摆正心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主动分析企业需求,积极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可以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定期安排企业进入校园开展校园巡讲、实习指导,鼓励企业提前介入,与高校一同培养人才。
孔卫华认为,在就业方面,学生自己也应担起责任。首先,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身优劣势,找到市场定位;其次,转变求职观念,寻找最合适的工作,如果暂时无法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也可以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逐步确立目标;另外,学生应主动将就业规划前置,明确目标工作所需能力后,通过各类活动、社会实践丰富自身职业竞争力,越早准备越早进入状态。
(文中王蒙、乐西、李曦、王琪均为化名)
求职不应成为一场“氪金游戏”
花钱买一份保就业录用协议?或者胆子再大点,花钱让别人替你考试?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让一部分求职大学生企图通过“氪金”的方式实现“弯道超车”,但这种方式真能实现“超车”吗?
采访前,我们认为远程代考可以用技术解决,把技术漏洞堵住就可以杜绝。可科技的发展也会让各种作弊手段更加易得、更加隐蔽。堵技术漏洞短期有效,但长期来看似乎治标不治本。
远程代考反映了诚信问题,可仅仅批判学生的个人诚信能否解决问题?
“我没找过代考,但听说周围一些同学找过。”采访中,一名应届毕业生向记者表示,“当有些人通过代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且风险几乎为零,我内心也会动摇,毕竟谁不想找到好工作呢?”当求职成为一场“氪金”游戏,原本需要过关斩将的岗位考试成为学生与代考机构在监控镜头下的双簧表演,对那些坚守诚信原则的学生是否太不公平?
求职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第一堂课,这堂课的内容应当是诚信,是坚守,是公平,绝非是“价高者得”。如何上好这堂课?需要企业重视招聘中的代考问题,主动担负起解决系统漏洞的责任;需要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前置,让学生在求职中做到心中有底;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及时弥合由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求职环境,用“良币”驱逐“劣币”。如此,学生们方能意识到诚信无价,上好求职的“第一堂课”。